一
五月的江南,雀飞蝶舞。和煦的阳光铺洒在青山绿水之中,于是,碧水含绿,山含青。走进江南的五月,你似乎就走进了一幅色彩晕染的水墨画卷里,让你沉浸在一种诗情画意的梦境之中。江南五月的午后云淡天高,风清日丽。远远地有一群衣着鲜艳的孩子在江边堤岸上相互追逐嬉戏,时有银铃般的笑声随风而来。习习江风吹动堤岸的杨柳迎风轻舞,把一份恬静和萌动融合进明丽的阳光里。湛蓝的天空下,有风筝在飞翔。那飘飞于空中的风筝,宛如一只只展翅翱翔的小鸟,轻灵地羽羽而飞,给水天一色的江南初夏平添了些许灵动的韵致。
伫立于江畔,久久地凝视那那蹁跹而飞的风筝,以及阳光下那神情专注于风筝舞动的少年,微风掀起他的衣袂轻轻飘舞。此情此景钩沉起了我对童年往事的记忆。时光仿佛就在这无声流逝的江水里,变得悠长而绵远。那些与风筝有关的记忆,带着温润的气息迎面铺来,就有一种模糊而飘忽的迷醉感沁透在心底里。
二
具有悠久历史的风筝起源于我国古代,相传为哲学家墨翟制造,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翟曾“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翟制造的这只似“木鹞”般的风筝,花费了他三年的心血和精力,我们姑且不说它是否飞了一日,但至少是昙花一现般地飞行成功了。于此,可以认定它就是我国最为古老的风筝。自此以后风筝经过不断的改良和流传,制作工艺十分的精细和精美,飞行的时间和高度也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并形成了一种文化。同时人们把它当做一种休闲、健身的有益娱乐活动来广泛开展。郑板桥曾有描写风筝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可见风筝是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渊源,并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情趣。于是历朝历代包括国外一些地方都时兴放风筝,并有大量赞美风筝的诗歌流传于世。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商业嗅觉极为敏锐的人士和官员,就利用风筝这种悠久的文化底蕴,在那些盛产风筝的地方,开展以“经贸搭台、文化唱戏”为主题的风筝节,有的规模盛况空前,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繁荣发展着当地经济,同时也将风筝文化进一步推向深入,起到了古老文化传承的作用。现在的风筝品种繁多,各种式样色彩不一,已然成为了一种工艺品,把制作风筝当成一门艺术来进行研究和开发,每次的风筝节都是一次享受风筝艺术大餐的良机。特别是一些造型奇特的大型风筝有几百米长,这种风筝不管它的制作材质是如何的轻,制作手法是如何的高超,单从风筝的长度来看,还是有不菲的重量的。要把这种庞然大物,利用逆风而起的原理进行放飞,并翱翔于天空中,是需要多么娴熟的技巧。不能不让我等叹为观止。
三
说实话,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没有放风筝的记忆,有的只是承担生活压力的负重和坚韧。因为在七十年代我们那个比较偏远的小山村,生活极为平淡而清苦。乡亲们每天早出晚归忙碌着各自生计,生活较为沉重而繁复,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使得我们对外面世界的接触也是极为有限,也就无法感知来自外部世界的精彩。而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天生就有着对于外部世界的无限遐想,总在梦想着如何能够走出这种苦闷乏味的生活环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而那个时候唯一能够改变命运的就是发奋读书,通过高考的方式跳出农门,在父辈的叮咛声以及殷切期望中,从而走向城市,在更为宽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实现人生的理想。也梦想着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充实自己的情感,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是我们农村孩子内心孜孜以求的最大愿望。尽管每天面对着青山、绿水,以及天边的流云和彩虹。还有夏天里那翩翩而飞的蜻蜓以及各种色彩艳丽随处翻飞的蝴蝶陪伴着我们。可在那相对僻壤而封闭的生活环境里,无法让我们满足于这些与生俱来上天赐予的恩惠。于是,就在简陋的教室里,在书本里在知识的海洋里寻觅着另外一份乐趣。一页极为简单描写风筝的篇章,也能勾起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然而,在我的故乡在那较为偏远的小山村,是没有风筝可放的,我们只能在想象中完成一种意念上的空中飞翔。因此,放风筝于我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还记得在上小学期间,我还是一个懵懂的乡村孩童,门前经流不息的小溪是我童年时常常去的乐园,不知道发源于何处的溪水,常常让我对它有着寻根溯源的强烈愿望,清澈的溪水里有着五彩斑斓的小鱼儿,时常在溪中较宽的水面里自由自在的游动,令我的童年充满了五彩缤纷的梦想。可那毕竟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感知,无法满足于一种精神世界的追求,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我等凡夫俗子的人性共性。然而当我们远离这个自以为贫瘠而偏僻的小山村,在迎面而来的各种生存压力的挤压下,心神疲惫的我们才忆起儿时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和单纯,试想如果没有故土的滋润和养育,那能有今天健行四方的定力和胸襟。故土的一枝一叶总关情。
四
我对风筝的接触和记忆,应该是在上高中期间。那时候我已经在县城上学,身处的环境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暂时走出了那穷乡僻壤的小山村,来到了自认为有着五彩缤纷的新环境。于是就用一种怯生生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但由于一直以来养成了一种孤僻而专注的学习习惯,因此尽管环境如何改变,都没有诱惑我在新的环境里迷失方向,我把大多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书本知识里面,自然有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圣贤书的味道。每当春秋时节城关镇中时有放风筝的场面,我也只能是眼羡的远远观望,并无参与其中。总觉得那是一种无益于学习的活动,其实我是知道的,那是在我的内心世界里,有着一种考上大学摆脱乡村生活的沉重精神压力所致。唯一的一次与风筝的亲密接触,是在一个星期天的傍晚,与同学一起去绕城而过的小河边散步,出于好奇在同学的怂恿下,接过一位小朋友已经放飞的风筝,却由于操作不当,放飞的风筝在手动滑轮卡线的情况下,徐徐地坠落于小河里。幸好那位小朋友当时有两只风筝,是他心甘情愿让我放飞的,也就没有过多责怪和埋怨,后来方知那位小朋友乃同学外侄,但不管怎样于我来说还是十分歉疚的,同时也隐晦着意犹未尽的无奈。其时我们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写的《风筝》文章。先生在这篇散文中,满怀深情的谈及手足之情,以及他当时认为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还深深地表明了自己的自省精神,还有他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我无法释怀那次偶然放风筝的失误,也不敢雷同是否有鲁迅先生多年以后回忆往事的那种心理状态,但自那以后到参加工作期间我是再也没放过放风筝的。
随着自家孩子的出生和逐渐长大,我们也曾多次带他在天气较好的时候,在较为空旷的地方放风筝,我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熟练的掌握了放风筝的技艺。也教会了孩子如何利用逆风时放飞,并告诉他如何松弛有度地掌控好手中的线。在孩子的欢呼声中拾起我孩提时遗落在故乡的风筝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阅历的加深,再加上生活环境的不断优化。于是,对于放风筝就有了另外一个层次的理解。客观地认知了放风筝是一种休闲而雅致的娱乐活动。需要一种淡定的心态和心智。
五
如今当我在春天里站异地的天空下,望着那展翅翱翔在蓝天下风筝时,一种异样的心绪弥漫在心头。虽然童年于我来说没有放风筝的美好记忆,但就是在那种原生态且十分平常而朴素的乡村生活中,我感受到了来自大自然那沛乎于天地之间的灵性,也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无穷乐趣,是那样的率真而又洁白无瑕,丰富着我的童年生活。同时也让我在那种纯真的年代里,储养了心志,秉承了勤劳、朴实、善良、厚重的优良因子。以至于在以后成长的漫漫人生之旅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时,我始终以一种坦荡而淡定的心态迎接生活的庄严洗礼。其实对于故乡,我就是一只放飞的风筝,无论我走多远,总有一根线牵扯着我,这根线就是我对故乡永远摆不脱的情思。因为故乡是我远行千里的而无恙的强大精神后盾。我在心灵深处为故乡默默地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