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几年,我在韩城市西四十里的薛峰水库从事文学创作,在繁忙的文学创作之余,读了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后来的蜗居斗室研究史记与司马迁,使我受益匪浅,回忆起来,以文字记录如下。
《史记》启蒙
司马迁是我们关中东府韩城人,是世界文化名人,我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讲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我就知道了名人司马迁,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过司马迁的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的小学语文教师许为民说,这司马迁是咱们陕西韩城人,幼小的我就对这位名人产生了仰慕之情。后来又学了史记故事《将相和》,故事中包含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所刻画的历史人物蔺相如、廉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能忍让,不计较个人得失;廉颇知过能改,英勇善战,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能写出这样动人故事的司马迁更是伟大得再不能伟大了。
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在《中学生》杂志上读了司马迁发奋撰写《史记》的文章,我晓得了伟大的司马迁倾注毕生的精力,忍辱负重,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囊括了中华三千多年的文明史。从此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学习历史。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节选自《史记》的文章更多,大概有《鸿门宴》、《廉坡蔺相如列传》,以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使我进一步懂得了司马迁的了不起,他不但是伟大的史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所撰著的《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文学巨著。我在近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关中英雄传》等文学作品,就借鉴了《史记》中的许多优秀成果,使我的作品增色不少。
司马迁与龙门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了,“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括地志云:“龙门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其山更黄河,夏禹所堑者也。龙们山在夏阳县,迁即汉夏阳县人也,至唐改曰韩城县。”由此可见,司马迁的的确确是货真价实的陕西韩城乡党。
龙门,又名禹门,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北三十里的黄河流经处。这里,不仅因为是伟大的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而享盛名,更因为它的富有神奇色彩而令人神往。
龙门,横跨黄河东西两岸,因“两崖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见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韩城县志》卷一)山上“有相工坪,广二丈余,长四丈余,片石临河,莹洁可爱”,传说这里曾经是当年大禹凿龙门治水的地方。古代的史书《尚书》与后来司马迁的《史记》里都有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尧派了禹的父亲鲧去治水患,因鲧用塞堵之法,九年而不成,舜便杀了鲧,又派了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用了疏导的方法,凿开龙门山,使黄河出龙门一泻千里。
《三秦记》里记载:大禹凿龙门后,每年三月冰雪消融,有数不清的黄河鲤鱼逆水而上,从百川诸海云集龙门之下,竟相跳跃。一年之中,能跃上龙门的鲤鱼只有七十二条,登上龙门之后,就有云雨相随,天火烧其尾,鲤鱼于是就化为神龙升天。登不上龙门的鲤鱼,就点额曝腮,碰壁而还。从此,“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故事就千百年的流传下来。
韩城境内的司马先祖墓葬
司马迁的家世 司马迁生活在汉朝初叶,他的一生大致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相始终。
说起司马迁的家世,可谓是源远流长。他自己曾在《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开篇这样写道:“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从黄帝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直到春秋时期司马氏入少梁,来到韩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其间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漫长的历史。从司马迁自己所追溯的家世不难看出,他与其说是追述血缘关系,不如说是彰显门风,寻找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正因为如此,所以出生于史官世家的司马迁有着与生俱来的自觉与自信,把著史作为毕生的信仰与追求,并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了鸿篇巨著《太史公书》,为中华文化史树了碑,光耀后世。
司马家族改姓司马、去晋奔秦、落户韩城的时候,已经到了周代。重黎氏的后裔中有个叫休甫的武将,带兵平息了小国徐方的叛乱,被封于程地,得为伯爵。他因为担任司马使职,被周天子赐姓为司马。从此,全族人改姓司马,仍然世代掌管周王室的国史。司马家族去周适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651年,大概是由于时代动乱、史职中绝的缘故吧;三十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20年的时候,晋国发生内乱,司马氏家族的一支离晋入秦,逃到秦国的少梁(今陕西韩城市芝川)定居下来。司马氏入晋四年后,晋国讨伐秦国,占领了少梁,他们又成为晋国的臣民。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少梁又属魏国管辖。司马氏在魏国生活了266年,直到公元前354年,秦军再次攻占少梁,司马家族才真正成为秦人。
据史可考,司马迁祖先中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人就是他的八世祖、赫赫有名的秦国大将司马错。司马错历事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为秦王统兵三十余年,七次出征,西定巴蜀,南夺楚黔,东伐魏赵,立下了汗马功劳。司马错的孙子司马靳同样是一位战功卓著的著名将领,参与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大破赵军后北定太原。司马靳的孙子、司马迁的四世祖司马昌,就做过秦始皇的主铁官,在当时盐铁国家专控的情况下,主铁官的地位相当显赫。司马迁的三世祖司马无泽,做过汉市长,负责京师长安某个商业区内的商品交流。司马无泽的儿子司马喜,也就是司马迁的祖父,于汉初曾得到“五大夫”的爵位。但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时候,他重振家声,作了太史令,中断了三百多年的史官世家得以重续。
韩城境内的司马先祖墓葬 在陕西韩城市西南10公里的巍东乡高门塬上,尚存有司马先祖墓葬。司马先祖墓葬西靠禹山,东临芝川,北有浍水,南临沆水;包括华池司马错墓、司马靳墓和高门司马先祖墓葬。司马氏家族中,从司马错至司马谈,几代皆葬于此。
司马错墓在华池村南,司马靳幕在华池东北,各距华池遗址约数百米。现在华池村的司马错墓急高大的墓碑,是该村村民在原址集资修建,于2003年清明节落成。司马靳墓位于华池东北的田野里。据华池村老一代人相传:“司马靳墓原来墓阙高大,解放初每年清明节村上都要在此为靳爷爷扫墓,附近村庄的马姓和徐村的冯、同两姓村民也来扫墓。”1958年“大跃进”时,司马靳墓被夷为平地,直到1987年封土为墓。高门司马先祖墓葬,在东高门村东南200米初公路北侧,距华池一公里半左右。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靳葬华池,自靳孙昌以下,皆葬于高门。
司马迁的后裔 我在学生时代就听说了太史公的后裔有同、冯两支,关于司马后裔该姓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同姓后裔为“司”字加竖,冯姓后裔为“马”前加两点。后来在加入司马迁学会通过和众多专家学者的长期接触,才知道司马的后裔中可能还有河南洛阳的“司”姓和陕西韩城华池村的“马”姓。
在近年的民祭活动中,参加祭祀活动的后裔村大概有太史公故里陕西韩城巍东乡的徐村、华池村、高门村,合阳县新堡村,此外还有新农、贺龙等村。
徐村 在韩城西南大约十公里处,行政区划上属于该市的巍东乡,巍东是因地处巍山的东侧而得名。据《陕西省韩城市地名志》(1990年12月出版)记载:该乡是汉太史司马迁的故里,有司马迁先祖墓葬,有春秋晋文子、程婴等人的“三义墓”和新石器时期龙门寨遗址。
在徐村老牛坡,有处围墙,看地形像“凤凰单展翅”。村民们说这里就是同居寨,相传司马迁的后裔们当年从高门的龙门寨搬来最早就居住在同居寨。
村北有座“法王行宫”石牌楼,石牌楼的北坡下原有献殿三间,年长的村民都说在献殿的东侧原来有司马迁的真骨坟,坟上有四抱粗的古柏,可惜在文革中被砍伐了,坟也被平了,现在大家能看到的真骨坟是村支书同增旺当年任村主任时重新修建的,同支书多年来作为村干部和一个民营企业家对宣传先祖司马迁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真是不容易。
华池 地处韩城巍东乡的华池村同样也是司马迁后裔村,《韩城市地名志》“北华池”条记载:“传说太史公父司马谈曾在其地设教书院建有华池。”相传这里是司马迁读书的地方,该村至今有历史遗址司马书院。村里有古华池遗址,村里年龄大的人说那里曾是司马氏花园中的一个水池。华池有司马迁六世祖司马靳等人的坟墓。据说,高门村现在没有马姓,而华池村有马姓,司马迁研究小组的会员写有《探索司马迁具体生地》一文,收入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选辑》,文中说:我村的马姓都住在司马书院周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该村的马姓很有可能就是司马迁的后裔。
高门与贺龙 太史公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有“迁生龙门”之说,韩城本土的史记研究者王重九、樊养山等认为,龙门具体是指龙门寨,因而也就提出了司马迁生于龙门寨的说法。他们认为,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迁生龙门”的“龙门”是一语双关,既指司马迁出生在龙门寨,又指禹凿龙门。
龙门寨位于韩城巍东乡高门原西高门村西数十米之沟里的土岛上,据村里的老年人介绍,在明朝末年,为躲避兵灾匪患,高门沟南的贺龙村与沟北的高门村在次同筑一寨,命名则两村各取一字,名曰“龙门寨”。
合阳新堡 陕西合阳县的新堡村同样也是司马迁的后裔村,村上有流传数百年的“把把腾”龙腾锣鼓,以及许多久唱不衰的老秧歌。据徐村党支部书记同增旺介绍,他们徐村同姓后裔和新堡的同姓后裔已经把家谱对照衔接上了,新堡后裔、合阳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同春生对这中说法也表示认可,由此可见,新堡同姓属于司马迁后裔也是真实可信的。新堡司马迁研究小组在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中也作出了不少成绩,他们积极参与了近年来学会组织的清明节民祭史圣司马迁活动,并编写了《新堡秧歌词选》等书刊,著名民俗学家史耀增先生撰写的《新堡村的司马迁后裔们》一文,收录在韩城市汉文化研究会、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编写的《司马迁研究(三)》一书,该书已在2009年1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史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写到,新堡村的后裔代表带着《同氏族谱》到徐村祭拜先祖时,一声充满韩城方言韵味的“堡里的来了”,令人热血沸腾,读到此时我的脸颊上挂满了热泪,为他们的同宗情所感动。
人民的怀念
千百年来,司马迁虽然不时受到统治者及御用文人的诋毁,但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据说在韩城,民间口口想传的司马迁传说故事多达二、三百个。据《司马迁传说》的作者、原韩城市文化馆干部徐谦夫说,他的外祖父刘锦轩(陕西辛亥革命时期韩城的代表人物,自号龙门狂生,我的长篇历史小说《关中英雄传》中曾刻画了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形象)能讲120多个司马迁的故事,足见司马迁传说流传之广,也足见这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在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我自从加入司马迁学会以来,参与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民祭史圣司马迁典礼的策划工作。这一活动是原中共韩城市委宣传部党委副书记、文联主席薛引生出任韩城市司马迁学会会长以后搞起来的,从2006年开始,一年比一年规模宏大。在此之前2005年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的“风追司马”祭祀活动的规模也相当宏大。
民祭活动刚开始由中国史记研究会、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与韩城市司马迁学会三家学术团体联合举办的,到后来的2009年民祭活动已发展到五家学术团体,陕西省汉文化研究中心、韩城市汉文化研究会也参与举办这一重大典礼。
祭祀活动的史记特色 记得在2006年的民祭史圣司马迁典礼的议程是这样安排的,大概有六项议程:一是奏乐开祭。乐队安排9杆唢呐,12面包鼓,10副钹,8面锣,30根花杆,70个花环。这些数字分别象征9为至尊,是最高礼仪;其它象征《史记》的五体结构,即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奏乐10分钟,总击130个鼓点,象征《史记》130篇。二是敬献祭品。在乐器声中,司马后裔代表敬献四色水果、酒水等祭品。三是敬献花篮。在“天子得胜”乐器伴奏声中,祭祀单位代表敬献花篮,共两个大花篮,九个小花篮,象征司马迁的生辰为二月初九日。四是恭颂祭文。五是鞠躬祭祀。在行进乐器声中,特邀代表、举办典礼的学术团体领导与会员代表分批行三鞠躬礼,缅怀纪念。六是后裔大祭拜。由徐村、华池、高门、合阳新堡等村司马后裔行三拜九叩之礼。
太史赛 司马迁蒙冤去世后,其故里的后裔和乡亲深为他们崇敬的史学家感到不平,他们或借用传统的节日,或独出心裁创造奇妙的形式,来寄托自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发展完善于是就形成了韩城独特的民情风俗。
太史故里的司马迁后裔和群众为了纪念司马迁,巧妙的把民间的赛社活动和纪念司马迁结合起来,创立了许多赛社组织,如徐村的冯、同两姓的五大社和芝川的八大社等。为了避免因纪念司马迁而受到迫害,他们就打出纪念司马迁的父亲、太史令司马谈的旗号以使纪念活动合法化。“太史赛”的赛社活动,一是大唱赛戏,村村轮流唱,每村开台戏必是“祭陵”,以示对司马迁的纪念;二是给太史祠栽植柏树,各村选出有名望的人在春季到太史祠聚会,在背诵《太史公自序》后在祠的周围栽植柏树;三是吃赛饭,即吃羊肉饸饹。据说司马迁在家乡时即喜食羊肉,受刑后身体虚弱,家乡亲故便把样肉做成臊子送往长安,后来人们又把羊肉臊子浇入热饸饹中,羊肉饸饹于是成为当地著名的风味饭食,也与纪念司马迁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月八”司马迁祠庙会 民间相传司马迁生于农历二月初八,卒于十月初十。清康熙七年(1668年),韩城知县翟世琪主持重修太史祠后,,与乡贤和司马迁后裔商定立太史祠庙会,会期为二月初八、初九两天,并在芝川逢九设集,以“九”寓“久”,以示永远纪念司马迁。此后,每逢太史庙会,周围十村八社的群众就在鼓乐声中抬上祭品到司马祠祭拜,并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文人学士。由于祭拜的人很多,便决定每年各社共宰羊二十四只,以纪念《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祠下的芝川镇二月初九集会还常有大戏助兴,并有太史祠碑拓片和乡间出土文物、古字画、古玩出售,生意兴隆。
民祭与跑台子戏 韩城的民祭司马迁活动之所以能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有民俗跑台子戏。在徐村有八景,是这样说的:
晋侯庙坐汉武帝,太史家庙午门旁。
舞台像是玉玺印,池墨笔架是照墙。
法王行宫居西北,冤水蛟龙居南方。
清明跑台祭烈祖,千年白松把孝守。
据民间流传,徐村的同、冯二姓后裔,为了躲避官方的耳目,在每年清明节晚上,在太史公真骨坟旁的“法王行宫”大殿唱戏,明是给法王唱迎神戏,实为先祖司马迁唱上坟戏。
所谓跑台子戏,就是人们正在村北法王庙看戏,突然向村内的九郎庙(晋侯祠,在汉太史遗祠旁)跑去,跑的时间是清明节早晨黎明之前,唱戏的都不卸装,将所有的导具都带走,不留一点点蛛丝马迹。村民说这是有来历的,据说在一年清明节前一夜,村上正为先祖唱上坟戏,突然间听说京城里来了钦差直本村上而来,人们害怕官府发现司马迁的真骨坟,于是就跑掉了。后来钦差到了才知道是虚惊一场,钦差是太史公的外孙子杨恽,他是来报喜的,当朝皇帝汉宣帝准许《太史公书》公布于世,钦封他为“史通子”特来报喜。后来为纪念这次逢凶化吉之事,就将这道独特风俗的跑台子戏流传下来。
企业精英与民祭活动 民祭活动自2006年举办以来,企业界的精英们大力支持了这一活动,使民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大概有韩城市司马迁学会名誉会长、三和煤矿矿长雷有生,陕西省总商会副会长、韩城市总商会会长、陕西黄河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李保平,韩城市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英杰等人。
文化名人与祭祀活动 从2005年的“风追司马”到后来的民祭活动,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唐国强、冯远征,著名学者、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著名作家、原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席张贤亮,著名作家、原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赵熙,陕西文学创作研究会会长雷乐长等人先后参加了祭祀活动,烘托了民祭活动的文化氛围。肖云儒先生在2009年的民祭典礼上致辞说,司马迁是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教父.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是中华文脉之源,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2150年前,生于斯、长于斯的司马迁,带着家乡山山水水的灵气,带着家乡人至今仍然固有的执着追求精神,忍辱负重、秉笔直书,用毕生的心血写出了堪称中华文化母本的《史记》,从而延续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脉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标准.他以屈尊得再不等屈尊的命运,创造了辉煌得再不能辉煌的成果.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郭沫若先生也评介为“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备受尊敬的司马迁和伟大的司马迁精神,鼓舞着祖祖辈辈的韩城人,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司马迁使我们的民族又了高度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省,他不仅属于韩城、属于陕西,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祭黄陵,是追怀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明的诞生;祭孔子,是追怀中国精神主流脉的生成;祭太史公,则是追怀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格光辉和中国文史品格的光辉。肖先生给2009年的祭祀活动题赠了八个字“文冠华夏,风追司马”,就是说,文冠华夏者数太史,风追司马者在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