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首度编剧论坛上,记者见到了著名编剧邹静之。谈起二十年的编剧生涯,邹静之说:“如果在十多年、二十年前要说电视剧的文学性,说到文学性和电视剧结合的时候,可能所有的作家会耻笑——他们认为电视剧没有文学性,电视剧是不具备表现文学的一个文艺形式。”把曹雪芹称之为“作家”大抵不会有人反对,但电视剧《红楼梦》的编剧如果被称为作家似乎就会有很多人摆出质疑的观点。今天,当电视文化已经深入大众生活的时候,“在电视人,尤其是编剧的不断努力下,电视剧的文学性已不容忽视。”
二十年前,不敢跟搞文学的人说在写电视剧
爱写诗的邹静之一直也没想过自己会和“电视剧”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但是当《康熙微服私访记》《铁嘴铜牙纪晓岚》等电视剧本让他变得家喻户晓之后,“电视剧本是否具有文学性”就成了一种思考。“所有文字的表现,我觉得都是一个越来越大众化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书写工具的改革,表现文字形式的改革。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文学是越来越大众的,为什么?就是传播和书写工具的改变。原来小说家们对于电视剧文学绝对是不屑一顾的,我大概二十年前开始写电视剧,那时候还是以诗人标榜,所以不敢跟写诗、搞文学的人说我在写电视剧。现在不同了,因为电视剧越来越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同。”
电视剧制作周期越来越短,但很难让人记住
邹静之认为,电视剧文学也就是影视文学,将是“本世纪特别重要的一个文学门类”。“现在写作方式越来越简单,最早是刻,后来是毛笔,我们这代人用圆珠笔,现在更简单,键盘、博客、微博。我觉得大多数人都在说真话,而且说的特别直接。鲁迅写一篇文章会说,我家房后有一棵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他这么写是可以,现在的博客里,网络文学里永远凸显不了这样的,为什么?他要喊叫,他要从浩如烟海的网民中冲出来,当然会变得特别犀利,特别尖锐。”他指出,过去像《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还是用文学的方式在构置电视剧,“现在更多变成以情节为主,人物跟着情节跑,就这么一种游戏的方式。”但他表示:“将来能够流传下去的,还是那种具有文学性的东西。”
在市场化的浪潮下,电视剧制作周期越来越短,速度快、投资大,但就是很难让人记住。“我小时候曾经看过一个俄罗斯电影叫《丑八怪》,我看完这个电影之后走出了三里地,就一直被这个戏深深地揪住。当年我们一直困惑的是写什么和怎么写,如果你以文学的立场来坚持自己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话,我觉得投资方也好,导演也好,我们编剧所有被人尊重的东西其实就是‘文学’,我和张艺谋、陈凯歌这些大导演合作,他们看重的就是这种文学,我觉得这种文学的坚持,是每一个编剧舍身立命的东西……我想说的是,很多编剧走到现在能够被人认同,就是他们身上的那点文学的东西。而且文学是能穿透时间的,一个东西如果站起来走了两年,一下没人看了,这个东西是不能穿透时间的。很多物理的东西,今天我们生产了多少件,我们获得了多大成绩,过了多久以后这个东西就被抹掉了。作为编剧来说,文学性对于我们非常重要,是剧作生命之源。”
微博将影响未来的艺术、文学,甚至戏剧
在邹静之看来,文字的表现形式,从来都是从无到有,越来越大众化的。最后,他特别提到了微博,“有一天上午,我在微博里转了大概一上午,微博这东西特别耗时间,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微博给人的感觉就是来了就看,看了就说,说了就走,走了就忘。微博是天上一脚地上一脚,一会儿说流浪儿童要饭,马上又改到一个美女,就这么纷繁杂芜地表演了一个上午,后来我有个特别深切的感受,微博将影响未来的艺术、影响将来的文学,甚至是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