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主编评诗 >>  新诗 >> 《建国大业》:改变主旋律题材特征的颠覆之作
    《建国大业》:改变主旋律题材特征的颠覆之作
    • 作者:东方 更新时间:2009-12-24 06:47:31 来源:东方之光中国图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6882
    [导读]《建国大业》是一部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主旋律电影
                        《建国大业》:改变主旋律题材特征的颠覆之作
      
     从八十年代末期为纪念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的《巍巍昆仑》和《开国大典》开始,献礼片已经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就如同中国社会面貌在这一阶段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样,我们的主旋律题材影片和中国电影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电影运作的宏观上看,《建国大业》是一部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主旋律电影,但与之前诸如《大决战》一类的相同题材作品相比,该片并不以讲述国共两方在疆场上的撕杀为主要内容,而是涉及到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民心向背等等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之间的势力较量和实力消长。片中用博大的镜头视角重述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以跨越式的再现手法表达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走向最壮丽、也是最关键的四年岁月;同时还以独特周致的细节刻画诠释了那些历史上驰骋一时的风云人物。
      
      从电影的内容和人物塑造来看,《建国大业》也有明显的突破,我党我军高层指挥决策者的形象已经由过于带有明显脸谱化的外形逐渐转变为给予戏剧性的刻画了。在《大决战》等早期主旋律作品中,无论是四大野战军高级指挥员还是位于西柏坡的中共中央,都刻意强调人物形象的丰满、正面,尤其是毛朱周三者。在故事情节中一系列作出重大决定的军政会议上,毛朱周任刘五位中央常委皆是一片谈笑风生,各个雄姿英发,似谈笑间即天翻地覆慨而慷。先不论这种全面和拔高的表现手法对角色人物是否产生过于美化的影响,起码没有准确地反应出战争的危机感,也没有表现出我党我军的战争指挥艺术。而在《建国大业》中,仅仅是醉酒高歌这一段,相比以前,就对人物形象做出了颠覆性的刻画,让观众看到了一帮即有理想抱负又有七情六欲、活生生的中国共产党人!
      
      从电影的运作过程来看,自影片筹备开始、摄制、后期、发行……全程皆以市场预期和院线反应为依据;电影的宣传造势工作更是从拍摄前期的准备阶段就早早开始了。国内影视集团中实力最强的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领衔制作,享受政府专家待遇的黄建新导演亲自执导,加上活跃在两岸三地的近两百位一线影视艺人,汇集成一个堪称中国电影史上最雄厚的制作班底。运用在《建国大业》当中的这种制作营销手段,恰恰是中影集团自02年后在产业化道路上摸索出来的,是从《无极》、《疯狂的石头》、《投名状》、《南京!南京!》等一系列商业电影的运作当中提炼收集的宝贵经验。
      仅仅在十年前,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华诞而制作的一批影片,如《横空出世》、《我的1919》、《国歌》等等还是通过国家专项拨款,行政指令加监督制作的方式完成的,制片、发行到放映全程仍然带有国家计划经济下完成任务指标的色彩。而十年后的今天,《建国大业》完美的实现了献礼片与商业片的合二为一,为主旋律题材提供了全新的制作发行模式。
      
      
      补充话题:对影片中毛泽东特型演员的对比与分析
      
      唐国强的演技无须置疑,但仍然无法超越古月的地位。
      在扮演毛泽动的特型演员里,古月是形象最接近的。他扮演的毛泽东经过了叶剑英、李先念的首肯。古月曾有意穿睡袍踏拖鞋坐沙发上点着烟和李先念聊天,李看过古的这个姿态后当即拍板决定了。叶子龙也看过几个特形演员,认为都是形似而神不似,但也认为几个人里古月最接近毛本人。
      在开始拍摄反应毛泽动生活的早期的电影里,都在刻意强调高大全,不是塑造真实的毛而是把毛神话了。拍《开国大典》的差不多同一时期,还有一部《巍巍昆仑》,也是为建国四十年拍摄的主旋律题材,由张克瑶扮演毛泽东。他扮演的毛泽东更突出这种纯正面的神化形象。
      《巍巍昆仑》的结尾,有一段毛、周等人由陕北到河北西柏坡的途上,在路经一所寺庙里抽到一只“上上好签”的描写,从表面上看并不复合“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的观念,但实际是想通过这个小插曲表达一种“共产党人得江山,天注定”的暗示。
      这种处理方式明显是带有神话毛泽东这个人物的意图。
      在《开国大典》里还有毛泽东在北京微服私访的情节,我记得大概是如下:毛在一处小吃摊上吃杂碎汤,吃完付帐欲走人,旁有人认出,惊问:“这不是毛泽东嘛?”小二悔叹:“我收他的钱干什么!”再回首,太祖已遁于人群中……这种描写给毛泽东有增添了一些传奇色彩。
      无论是对毛神话般的加工还是人为添加一些传奇性的色彩,早期电影中对毛的饰演都是刻意把毛高高抬上,再蒙上几层白纱,让人看的缥缈且虚幻。
      我个人认为早期反应毛泽东的电影中类似这种刻意神毛的处理方式是和毛死后的“命运”和从邓公开始天朝对毛的一贯态度决定的。众所周知,毛晚年在政治上有一系列严重的错误,给国家和中国共产党都造成严重的损害。这些错误也有损于他本人的声誉和形象。毛逝世后,继任者以雷厉风行的手段处理了四人帮,继续维护毛的形象并安顿好他的家人,高调肯定他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无论在国内还是党内,仍然把毛放在别人无法企及的地位上。
      从八十年代开始,出于回顾总结历史和其他政治需要,开始筹划拍摄一系列反应建党、建国重大历史事件的主旋律电影。前面所说的《巍巍昆仑》、《开国大典》和更早的《风雨下钟山》可以说是这种“国史”级别电影的早期尝试。在选择扮演毛泽东等开国元勋的特形演员、及在影片中如何处理这些历史人物的问题上,当时是在中南海和人大会议都反复讨论过的了,可见对这两件事的重视已经远超对电影本身的关注了。
      《巍巍昆仑》和《开国大典》可以看做是姐妹篇,是老牌特形演员张克瑶与当时刚崛起的古月之间的竞争。张克瑶是戏剧表演专业出身,并有多次扮演毛的舞台经历;古月形象更接近毛并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认同。
      最终古月胜出。
      从九十年代以后的《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和他儿子》(该片中的毛泽东由王仁扮演)这些影片开始,对毛泽东的饰演才逐渐生活化和真实化。如《毛泽东和他儿子》里,通过毛泽东毛岸英父子间的交流、得知儿子牺牲后的反应等等,都让人感受毛泽东作为国家主席、同时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失子之痛。这种情节的交代和处理也更有人情味了。古月的演技和对毛泽东的理解,也比拍《开国大典》程度要高深多了。
      古月曾说起拍摄《开国大典》时的一件趣事:当时拍吃杂碎汤那场戏,古月正是“牙疼真要命”的状态,在导演的要求下却依然要演“吃的香”的样子。古也曾公开叹息自从饰演毛泽东之后,他自己“整个人都活在毛泽东的影子里”~
      之所以说古月是最出色的特型演员,即在于“特型”。特形演员与普通演员的区别在于对形象和气质的苛刻要求。拿扮演毛泽东的演员来说,这种要求首先就是毛泽东在青年、中年和老年等不同年龄时期,面部五官和身材特征的区别。一个特形演员经过化妆、及对所饰人物的理解之后,可以做到对所饰人物某一年龄段时期外形和气质相似的程度,但不可能做到从始至终的相似。象我们经常看到的毛泽是以梳整齐背头发型、穿中山装的形象居多,这个造型或者说衣着习惯,是毛泽东在抗战后期才开始的,尤其以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和49年开国大典上的形象最为经典。古月的五官和体型恰恰最接近毛泽东在50~60岁(既1943~1953年)之间五官和外形。毛本人的这段岁月正是中国赢得抗战胜利,继而共产党人击败国民党夺取江山的时代,也是毛人生抱负达到顶峰、一生命运中最关键的时代。因此,古月也多是在《开国大典》、《大决战》等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范畴的主旋律影片中出演毛泽东。
      在《建国大业》之前,唐国强还在电视连续剧《长征》中扮演毛泽东。这一时期,经历了从第五次反围剿前政治上遭到排挤再到遵义会议上地位的重新确立,加上行军路途的磨历,毛泽东的经历可以说是大起大落,从历史资料来看,在长征中毛的面容神情应该是憔悴的。唐国强脸型偏长,上妝特意把眼眶画深,在两鳃颧骨下打一些深底色,使颧骨更显突出,两鳃偏瘦,比较符合长征时候毛的形象。尽管如此,我依然认为唐与毛本人的形象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他靠的是老练成熟的演技,而不是外形。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