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骆以军:文学是人类基因的海洋
    骆以军:文学是人类基因的海洋
    • 作者:时代周报 更新时间:2011-04-29 03:03:41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934
    [导读]授权刊发

     

      骆以军,1967年生于台北,台湾中生代代表作家,作品曾获联合文学巡回文艺营创作奖小说奖首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时报文学奖小说首奖、红楼梦奖等。著有小说集《西夏旅馆》、《遣悲怀》、《月球姓氏》、《第三个舞者》等。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曾评论其为“最近台湾十多年来最了不起、最有创造力的一位作家。而且甚至是整个华文世界里面最有重量的作家之一”,也有人赞誉他为“近十年来台湾最优秀的小说作家”。

      对骆以军的采访是在四月的一个下午,地点就定在香港浸会大学一间小小的会议室,时逢他受浸会大学之邀,作为“驻校作家”在港举办一系列的讲座、聚谈。午后的阳光斜映入窗,迎面是骆以军的侧面,而躲开光影的另外一侧,是他谈起的细密的小说梦境。小说家粗犷的外貌与温软的台湾“国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可无论趋向其中任何一极,都很难与他小说中隐含的“暴力”径直去联系。

      他喜欢比喻,几乎每一段话都用很多种意象来映射,那些意象往往是猛烈而暴戾的,比如狮子,比如倒转的金字塔尖,比如瞬间加速到最快的引擎。他说起从前在台湾乘高铁去做演讲,看着车上通勤的人们,好像一起在一个塑料(11850,65.00,0.55%)胶囊里睡。曾经接受媒体访谈时,他坦言,“暴力是我核心的驱动力”。

      2010年的夏天,四十五万言的《西夏旅馆》为他赢得了香港浸会大学文学院第三届“红楼梦奖”。前两届的得主是贾平凹和莫言,而骆以军的获奖,是台湾作家首次折桂。小说的背后,隐喻着台湾外省第二代的命运、历史和身份认同。“1949年的逃亡,于我父亲那一辈是一个噩梦,我是他噩梦中生下的儿子。”骆以军说,语意间不无萧瑟。《西夏旅馆》即将在大陆出版,这是他第一部简体字版的小说。出版社挑选这部作品时,他还没有拿到“红楼梦奖”。他十分谦逊,笑言多亏梁文道的鼎力推荐,于他,这是“知遇之恩”。

      想写1949年父辈的逃亡

      时代周报:好像在写《西夏旅馆》之前,你有很长时间没有写小说。

      骆以军:我大概三十岁出头的时候,一度进入一种很好的状态,几乎一到两年就写一本长篇。如果把那时候的我比作一辆跑车,自己都觉得引擎的转速非常高,就像年轻的狮子可以瞬间加速去扑袭。而且我的小说没有一本是重复的。我扑袭、包抄的对象,每本都不一样。我的同业也会觉得我很恐怖,很有爆发力。可是后来就遇到种种经济问题,父亲生病,太太忧郁症,我就停了下来。从2003年到2005年,大概三年,都没有交出长篇来,转去给杂志写专栏,来缓解经济压力。

      时代周报:后来为什么想要写《西夏》?

      骆以军:我十几年前第一次到宁夏的时候,就起了写《西夏》的想法。《西夏》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象,就是蒙古人灭西夏,只有一支党项的骑兵队逃出来,他们越过洮河河谷往西南跑,一直跑到四川西康那边。我在写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我父亲他们那一辈1949年的逃亡,他们的噩梦。我想把1949年发生的事附会到西夏的故事里。后来又写到西藏,放入我的朋友、台湾导演戴立忍家的故事。他父亲离开大陆的路线就跟党项的那个骑兵队一样,不一样的是他们进藏了,跨过喜马拉雅山到了印度。于是我就把这两个故事做了一个重叠,写了《西夏旅馆》。

      时代周报:听说你写的时候遭遇了忧郁症。

      骆以军:是这样。起初我想写成像塞尔维亚小说家帕维奇写的《哈扎尔辞典》,他伪造了一个哈扎尔族,编了一个辞典体,但内容都是虚幻的,非常牛逼(笑)。我也想这样。西夏这个王朝不存在了,留下的只是一些文字、器皿、佛像,文字也不过是一点佛经,再有就是宋史、辽史里记录到的当时西夏发生过的战争。我觉得可以伪造一个辞典,里面是魔怪的、魔幻的。可是开始写以后才发觉,它的规格是我之前从没有遇到过的。文字上、结构上的发展,都超出了我当时可驾驭的范围。我是牡羊座嘛,急行军,爆发力很强,但不是一个续航力强的创作者。《西夏》写了才四五个月,忧郁症就发作了。

      时代周报:听说当时还很严重。

      骆以军:那是我第一次面对忧郁症,治疗时间很长,用了9个月。现在的药很好,不会让人down下去,不会被吞噬,但人本来的一种尖锐感也丧失了。那种尖锐感所动员的疾速,是跑车引擎发动到最高,转速到最高,小说才能瞬间冲到的地方,就像电影《The BigBlue》,人要潜入海底最深处,到鼻血都流出来,才能看到那个不可能的景观。所以那段时间里,我还是可以写专栏,写书评,但几次想回过头写《西夏》,都不行,转不动了。后来这几年,我自己觉得像赛车引擎爆了,以前时速可能每小时300,现在掉到250,还要骗自己去催速,催到那个地方,可就不再像年轻的时候,要到哪,就到哪。这个时候就要靠很强的自我管控、自我的意志力。

      写小说就是到地狱偷拿东西

      时代周报:这次在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安排了很多场讲座,但你好像每场都很紧张。

      骆以军:我的体质就是这样,面对演讲、访谈就会非常紧张。这些年在台湾,到处去做演讲,讲完就很开心,可是进去之前就像要去杀头,就要不停地抽烟。

      时代周报:好像很多写作者都是这样,可以写很长的小说,但面对人群去表述的时候会非常不自在。

      骆以军:像台湾书店每年年终开party,找出版社、作家来聚一下,这种场合通常我都不敢去,觉得很怕。天心讲过,说我全身都是敏感带。其实我没有办法到办公室上班也是这样,因为我可以快速解读人与人间精密的讯息,比如三四个人在场,我会感觉到谁强谁弱,谁跟谁在相互伤害,那我就会想让大家都开心。如果对象是唐诺、天文这些我特别尊敬的人,同时在那,我觉得我的脑子马上就会炸开(笑)。

      时代周报:这种敏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写小说慢慢训练出来的?

      骆以军:我觉得我从小就比较敏感,当然后来写小说,更加训练了对讯息的接收。像我的一个有点流氓气的长辈,经常会拉我去喝酒,给我讲一些江湖人情世故,这个对我来讲是学习,哪些话不要那么直,很多话背后细微的层面,都要学习。

      时代周报:可是这种学习又加大了对讯息的接收量,可能又增加了日常生活的痛苦。

      骆以军:可我是一个写作者嘛,就是要让自己去受伤。事实上,现在西方定义的现代小说绝对是违反古典人性、违反古典物理学的。像卡夫卡、博尔赫斯他们的作品,他们脑袋里要承受的复杂的纬度,如果在古代,人一定会疯掉。现代职业运动也一样。本来古典时代的人打篮球,就是大家开心,投篮就好,可是现在的NBA是要挑选人出来打,搞到人要飞上去扣篮。那么,要保持这样的巅峰状态,这个人不止要在肉体上做高度的训练,还要掌握更专业的技术,要有非常强的心理素质。所以,作为一个现代西方定义的职业小说家,本来就是要把自己的头伸到地狱去偷拿东西。这种时候,身体大半部分的重力已经倾斜,一不小心可能就“砰”,被吸掉了。但要多偷一点,只能去受损伤。写作于我,是不可抗拒的所在。

      对大陆60后作家没有印象

      时代周报:刚刚你提到经济压力。台湾作家的收入状况是怎样的?

      骆以军:大家都面临经济上的问题。过去十年,台湾主要的文学市场几乎全部是翻译小说。像朱天文、朱天心这样的长辈,那个年代可以有二十几万本的市场销量,但我现在有一万本就不错了,到下一辈的作家可能只有一两千本。对他们来说,即便每年能出一本不错的长篇小说,最后拿到的版税折合人民币不到8000块,跟台湾一个小学老师的月收入差不多。工作一年,只能等于一个小学老师的月收入(且配合台湾的物价水平)。书卖得不好,出版社慢慢也就不愿意出。像我的专栏算很难得,是香港人跑去办的,稿费比较高,但年轻一辈的作家想靠专栏来维生都很难。台湾自己的稿费很低,30年前就是1个字1块钱台币,现在还是,太低了。现在的副刊也不要纯文学,媒体都要众议化,要时事评论、社会评论、文化评论,反而以前副刊的概念没有了,纯文学的作品没有人看。

      时代周报:但台湾作家现在在大陆很热,去年唐诺、朱天心夫妇在北京做讲座,到场人数之众,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

      骆以军:大陆现在有一个“台湾热”,这是很好的事情。十年前,大陆可能就有小众的读者注意到洛夫、商禽这些诗人,他们接触英美的现代诗,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与大陆的北岛、顾城、海子对照着读,变成中国一种很不同的经验。散文就是抒情,不太有信息量。可是大陆因为经历过“文革”,对台湾保留下来的这种右派抒情就比较感兴趣。现阶段,如果大陆开始对台湾小说感兴趣,那么我可以傲慢地讲,小说是万王之王,是所有的话语对整个历史文化的压缩档。大陆的读者可以通过台湾小说去看到另外一些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时空、历史背景,形成他们自己的奇花异蕊。我觉得现在人类存在的状况,都已经被遮蔽了,人类变得没多大差异。可是文学就提供了一个基因的海洋。如果今天大陆的读者愿意从唐诺、朱天心这样高度浓缩隐喻、庞大存在之造境的“小说”来体会一个不是传媒扁平印象的台湾心灵史,我觉得感激且感动。

      时代周报:你读大陆作家的作品吗?

      骆以军:我会读很多。我这一辈的作家,90年代读台湾的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读马来西亚的李永平,但同时也读大陆的莫言、王安忆、李锐、阿城、韩少功、贾平凹、余华他们。我年轻时很喜欢王小波,最近特别迷刘慈欣,如果花力气去读,每一本书都是一条神秘的河流,于读者而言,这是置身所在的另一个世界。在我看来,花园里的种样趋于复杂,是人类文明进化中最美好的事情。小说传递的不是故事,而是观看的方式,时空的结构,去认知完全不同的几何结构。

      时代周报:你谈的大陆作家,像莫言、王安忆他们,现在也是老一辈的作家了。

      骆以军:其实这也是现在大陆小说一个很奇怪的状况。按照西方定义,三十几岁到四十几岁,是长篇小说家重要的形成阶段,是创作高峰期,要去攻大的东西,可是大陆现在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作家,不大看到他们的创作高峰。好像60后没有哪个作家让人特别注意的,70后也没有印象,现在直接跳到80后。也许现在专业小说家要养成的全景表述需要的教养更庞大艰难,成熟期来得较晚,环境更险恶,诱惑更巨大,要表达的愤怒或所见更急切,而这就对小说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这一批,从文学来看,就再说吧,再看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