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西南部迁居莱比锡已一年有余,至今仍无法产生亲切之感,心下深厌此地的阴沉湿冷气候,境由心生,连带城市风景也遭了殃,除去两德统一以后总算差强人意的内城风貌,工业味浓而倾颓破败的莱比锡外城无法引起我的丝毫好感。然而凭心而论,莱比锡是德国的文化高地,莱比锡书展创始于17世纪,1632年所展出的书籍数量首次超过法兰克福书展而从此一直执德国书市之牛耳,相比之下,法兰克福书展要到1945年才有机会重振旗帜。可惜的是,国内业界及国人对于莱比锡书展所知甚少,上谷歌搜索,所得仅为寥寥几个结果,其余绝大部分均为重复发布。
2011年的莱比锡书展如期于3月16日至20日举行。据主办方公布的数字,此次参观者人数为163000,为历史新高,而事实上,书展参观人数自2008年以来年年创下新高。参展书商、出版社及与书籍相关的各类实体共计2150家,来自36个国家,展区面积为67000平米。今年的主宾国是塞尔维亚,而日本也在今年的书展上颇受关注,一来因为遭受自然及核泄漏灾害,二来此次书展与日本使馆及德日友协联合举办了规模相当大的青少年动漫绘画竞赛,吸引了许多读者。
3月19日,天气竟出乎意料地好起来了,春阳虽说不上是高照,蓝得让人不舍的天空中亦有云朵浮动,然而毕竟是春意盎然了。我陪同专为此次书展到访的诗人王家新乘上16路有轨电车,一路哐当哐当地向着位于市郊的莱比锡展览会摇晃过去。莱比锡地处中欧交通枢纽,早有举办博览会的优良传统,其市标之一即为两个上下相叠的大写的“M”(Muster-Messe,意为“模范博览会”,也有译为“样品博览会”的),我们远远地就看见了这个在高塔上旋转的标识。莱比锡的各种展览以前一直在离市区较近的老展览馆举行,两德统一后在城市北郊修了这个新馆,钢混结构,玻璃外墙,玻璃拱顶,中央区两侧有玻璃甬道通向前后一共五个分展区。整体给人的感觉虽然单调,但是实用,功能性强,也相当精准,这就是“德国制造”,如果允许我这么陈词滥调一把的话。
然而也有诸多让人觉得新鲜振奋的地方。一个是此次书展第一次为CD书(Audiobook,也有译为“听书”的)设立了一个专区。这种供人听读的书籍,多为文学消遣类作品,如畅销小说、诗歌等等,而德国人钟爱的是惊悚、推理、侦破类,也有很多儿童读物。CD书在德国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现代人不愿或是不能费许多眼力去阅读,可以听的书因而应运而生。大胆想象一下,这或许是一剂挽救人们阅读疲劳的良药?
还有一个是跟书展同时举行的莱比锡读书节。我由衷地感佩服莱比锡人的这个高明之处。务实的书展举办方深知他们无法与法兰克福书展PK参展单位国家数量、展会面积规模、参观者人数、国际影响等等指标,因而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定位:面向读者的书展。莱比锡读书节已有20年的历史。通过与大型媒体集团贝塔斯曼、德国书业协会、德国中部广播电视电台、市政府等机构的通力合作,在此次书展期间莱比锡市有多达300多处朗诵讨论会现场,包括大学、博物馆、书店、电影院、咖啡馆、沙龙以及各级公共文化机构,遍布全城各个角落,1500多位作家的作品得到朗诵推介,总计场次达2000多场,着实令我感佩。莱比锡读书节达到这样的规模,尤其是市民的踊跃参与,在整个欧洲也是翘楚。
莱比锡孔子学院也借这次书展之便,邀请了诗人王家新及另外两名作家在孔院朗诵,据说效果均十分良好。3月18日王家新朗诵当晚,我也去捧场。朗诵会主持者、同时也是王家新诗作的译者为著名汉学家顾彬教授。王家新此次专程为他带来了北京二锅头(据称是较贵的20块钱的那种),未及开场,顾大教授已喝去一半,剩下的半瓶他与王家新推杯换盏,令观众如我也颇觉眼馋。
如前所述,此次莱比锡书展的主宾国是塞尔维亚。莱比锡地处西欧东欧前沿要冲之地,历史上从来就是东西欧文化碰撞交汇的场所。此次书展除了集中展出塞尔维亚的新书外,还专设了塞尔维亚文学论坛,作者与读者的直接交流通过朗诵与访谈生动地进行着。不只是塞尔维亚,中欧与巴尔干半岛地区的东南欧国家也是此次书展的重头戏之一。中欧与东南欧各国虽为小国,但重视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此次书展上文学类书籍洋洋大观,令人叹服。今年是波兰伟大诗人米沃什诞辰100周年,波兰展台特设大型专柜,架上海报照片样书样样俱全,王家新是米沃什的铁杆粉丝,乐得他在专柜前不停拍照,左照右照上照下照。后来我们转了一圈,决定小憩片刻,我去买水,王家新自然又是转回到米沃什处等我。
到了国际厅,自然要找中国展台。中国此次由中国国际图书公司应展,展台规模相当谦逊,所展书籍也大多不是新书,大部分为对外汉语教材与养身、健体一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我不由自问:难道这就算是给中国的“软实力”给力了吗?相比之下,莱比锡孔子学院邀请中国作家朗诵的工作更有实际意义。
王家新的诗集自然也不在中国展台上。出他的诗的出版社,一家在德国,另一家在奥地利。前者收有中国八位当代诗人(包括王家新)的诗作,是一本合集,由顾彬教授选录编译,由波恩一家出版社出版,据说这本中国八位当代诗人的诗合集颇受好评,此次书展前后在德国大卖(说是“大卖”,当然是相对的,诗歌在当代可惜已不再是主流);后者为王家新的个人专集《哥特兰的黄昏》,亦由顾教授编译,出版社是奥地利的“松树屋”,一家小型独立出版社,出版人自己是优秀的版画家,为诗集选用了上等纸张,配了优美的黑白版画,因此定价颇高:20欧元。据顾教授称亦算是三位艺术家的一段合作佳话。
转得差不多了。我们打算离去。展会内仍然熙熙攘攘,人流如潮。各处均有奇装异服的青少年成群结队,大摆POSE拍照,令人恍若置身于狂欢节的化妆舞会。不时见到全黑的朋克团,或是穿迷彩的尚武团,也有装扮成中世纪骑士淑女的怀旧团,还有三五成群乱穿混搭的个性团,其中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穿了一身雪白的护士服加迷你白短裙,披散的金发上扎了一根红头绳,活脱一“白毛女”西方版!我们一路看了忍俊不禁,也算是一乐。
这样的“节日”,自然少不了酒精助兴。晚上我们会有一个中国朋友聚会,王家新说他要下厨“露一手”,而我的任务是买德国啤酒。前不久读了英国青年作家布莱恩·麦利坎写的一本书《迷失在德国》,据他观察并得出结论,英国人无需任何借口就可以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而含蓄内敛的德国人是需要由头的,而这样的由头在德国俯拾皆是:各式各样的民间节庆,春种夏耕秋收冬藏,南瓜土豆苹果葡萄,生日入学升职荣退,搬家放假小歇大休,等等,德国人时时处处都在庆祝。庆祝的最好结果自然是大醉,最终跟英国人也没什么两样。放眼莱比锡书展上兴高采烈的狂欢气氛,对照布莱恩的字字珠玑,我感觉大悟。
坐在回程的电车上,在哐当哐当的摇晃中,我想,是时候了,是到了探访、发现并享受我所在的莱比锡的时候了,想到这里,我觉得我开始有点儿喜欢这个外表冷硬的城市了。
(2011年3月27日,德国莱比锡大学汉学系,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