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过诗,但不懂诗。年轻时,青春的激素无处舒展,留下一行行文字,如南飞的雁群,鸣叫着飞向爱的春。
那时节,眼过之处皆有诗情。不知为何岁过四十,诗情不在,只能留恋于小说的世界,将几十年来的丝丝感悟,化成一个个故事,表达内心的情感。
窃以为,诗歌是年轻人的文学,老年的诗歌哲理深厚,却无诗的激情。读罢,不仅不能感悟积极的人生,反倒凭添几丝怅惘。毕竟人老经世多坎,不足以激发后来者拼搏之气。顾笔者认为,可不读老年之诗。
诗言志,就是如此。否则失去了其要义,不能励志,不读也罢。倒是小说,可为老年、青年共有的选择。对老,则可比较,于己人生有何差异,虚寻他人人生之车辙。对少,则有借鉴之功,可使其少走弯路,直达巅峰。
2. 诗歌本是极度个性写作的体裁。
一首诗歌,是作者内心对世相万物的心灵感悟。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也不会一样。因此,可能自己极度看好的东西,对其他人来说却没有感觉。能够打动他人内心柔软部分的诗歌,才是好的作品。其他的只能作为自娱自乐、抒发派遣内心情感思绪的东西了。
写作诗歌,我们就要区分,你为谁而作。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如果纯粹为了自我的诗歌,就无需别人来评论指点。这是我的思想火花,可不看。如果是为了感教他人,激发其向上的勇气,我就希望你的诗歌能够打动读者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就起到了诗言志教化人的目的。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学识各异。不可一概而论。但是种种写作,都是教化人生,才是为文章者应该做的。无病呻吟的文章最好不写,或者少写。
3.诗歌是直言心声的文学。比起小说的隐晦,其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张扬内心,呼喊人生提供了可用的极佳方式。
但,诗歌表现社会的复杂性有所欠缺。只能是个体的思想表露。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有所感悟,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现实中的物象通过文字缓缓流淌,把一个极度自我的思想奉献给他人。这就需要一定的文字驾驭能力,能够把事物表述清楚。能够叫读者明了。可惜,很多时候,读者读到的诗句,其实是自己对诗句的一种感悟,如果写出读后感,不见得就是诗歌作者的本意。可谓是“仁者见山,知者见水”。
不过笔者倒是认为,既然诗歌的目的不是为了他人写作。那就无需别人能够全部了解。只要读者能够读懂其中一部分,而且能够对自己有所启迪,有所裨益,那么,诗歌就有存在的必要,尤其是在报刊杂志上有存在的必要。而不能仅仅在作者的博客中,或者草稿夹内。
毕竟这是思想的甘露。滋润人生,滋润内心。让世界不能因为诗歌含义的隐晦,而失去一种沟通心灵的手段。
4.经常,读不懂一些诗。或者说,不懂诗歌怎如白开水般平淡无味。
小说语言,放在诗歌中肆虐的描述。看后,不能激发一丝内心的感动与回味,更不必说思考了。
本以为,诗言志,亘古不变的理论,如今怎就化成了自我观赏的无病呻吟。诗用语言,打动的是内心,愉悦的是心情。如果不能打动内心,留不下一点思索,估计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徒费了作者的心思与笔墨,更浪费读者的时间和生命。
我比较赞赏的是,那种给人以强烈震撼的诗歌,它叫我激情澎湃,它使我热血沸腾。给我一种鼓舞,更催我不停奋进的脚步。
也许,金戈铁马的时代没有了,多的是歌舞升平的诗作。那些吹响进军号角的文字一去不复返,泛滥的是靡靡之音,麻醉了本就毫无斗志的人们。
难道真的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平民时代就不能造就出真正的英雄,如果连文章都失去了筋骨,变成软绵绵的没有阳刚,没有热血的造作之文,怎不叫人遗憾?
还记得,“铁马冰河入梦”的拳拳之心,“踏破贺兰山阙”的壮志情怀。难道这些都随历史的云烟,了然云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