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幺哥:放排汉子
    幺哥:放排汉子
    • 作者:幺哥 更新时间:2011-01-28 03:17:50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326

     

      我的家乡是湘桂边界上的一个楠竹之乡,几十万亩连片的楠竹汇成一个浩渺的竹海。在这片竹海中呈三足鼎立之势地耸立着三座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分别是芙蓉岭、九狮岭、紫金山。在这三座大山的山麓间,几十条清澈的溪流涓涓而出,汇成一条更大的河流,这就是贤水河。

      我是在贤水河边长大的,想起贤水河总能勾起我许多美好的情思。虽然时光让我与她渐行渐远,但在我心里总有许多擦抹不去的贤水河印记。印象最深的当属贤水河上的放排汉子和年少时在贤水河上放排的经历。

      我印象最深的是家乡的竹排。为什么要说竹排而不说木排,难道说我的家乡不放木排?非也!家乡有竹排亦有木排。我之所以只说竹排而不说木排,是因为与竹排相比,木排漂过时因摩擦系数太大而速度缓慢,悄无声息,不温不火,不够刺激。而竹排漂过时,因其有光滑的表面,速度很快。空心楠竹与石头快速地摩擦,发出战斗机般的轰鸣。竹排因其快速和滑过河滩时的巨响而成为家乡河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因其刺激而成为家乡放排汉子的至爱。

      我的家就在贤水河的一级支流对江的水滨,与排打交道是我整个青少年时期留下的最深的印记。每年春季河水满涨的时候,就有许多放排汉子从我家门口走过,就有许多的竹排木排从门口的对江河里漂过。我们就站在大门口看那些放排汉子或精彩或蹩脚的表演。每年的这个季节,我们自己也挡不住放竹排那种刺激的诱惑,纷纷下水秀一把放排。

      家门口是一条长长的急水滩,水滩的尽头是一座大山,水滩冲在大山的石壁上,以一个九十度的急转弯折回向左而出。这是一个“神仙也要撞脑尖”的急湾,任何竹排木排经过此长而直的急水滩后,排速快得人力无法自控,到此急湾时难免要“撞脑尖”。看放排汉子过此急湾时的应对处置,最能检验一个“排牯佬”的放排水平。处置合理能够顺利通过,处置不力排就会冲向石坡被卡死,处置糟糕则会出现人翻排烂的严重后果。

      我的父亲是一个有着20多年放排经历的汉子,他靠放排养活我们六兄妹。父亲是我们那条河水有名的职业“排牯佬”,干的是长途放排的营生,每次外出都是十天半个月的。听父亲说,他们把木排或竹排从贤水河经进贤河放至大庙头、富家桥等地,一路要经过数不清的险滩和急湾。父亲说,放排是一个背起脑壳讨饭吃的营生,他的许多排友都曾在放排途中受过伤,还有一个排友在枣木江下“带”(瀑布)时丧了生。父亲还说起自己许多次惊险的经历,父亲说这话时脸上现着平静但透着几分自豪。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放排的父亲喜欢穿一件短袖汗衫配一条短而宽大的有许多口袋的粗布短裤,口袋内塞着用薄膜袋包严实了的旱烟丝和汽油打火机,腰上扎一条长长的洗澡帕并别上一把锋利的小斧头,背上是一个军用水壶,水壶里装的不是水而是“二锅头”、“宁远二曲”、“莲花大曲”等高度白干酒,肩上扛一根细长的套着铙钩和铁尖头的竹篙,竹篙上挽着一些自制的簧口和制作簧口的竹篾。父亲每次出门都要在前一个晚上做好出行的准备,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得启程。父亲出门的时候从来不打招呼,从来不回头,父亲说这样放排顺利些。父亲为什么起这么早,是因为父亲有一个忌讳,他不愿在路上遇到女人,他要在天黑女人们起床前到达河岸边。父亲说,如果在去放排的路上碰到女人,那就是手气痞,这预示着放排途中会不顺利。我们兄弟们说这是迷信,但父亲说这是真理,并说他屡试不爽。

      父亲到40多岁的时候就再没有参加长途放排,但短途的竹排还是照例要放的,因为那时我们那个村庄尚未通公路。我们五兄弟都曾跟随父亲放过排。父亲说这是山里人的一门生存技巧,是山里汉子的必修课。父亲说,放排不仅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他要把我们培养成象他那样优秀的“排牯佬”。在我15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我放排了。他几乎是从伐竹、打簧口、扎排、撑排等整个流程全方位的为我培训。他告诉我,伐竹得伐老竹留新竹,扎排的竹子得留很细的尾巴,这样便于将更多的竹子扎成排;他告诉我打簧口的竹子得砍2—5年的“二青竹”,且不能是掉了尾的“聋竹”,这样的竹子既有硬度又有韧性。

      我与父亲把砍倒的竹子归集到河里后,父亲便开始织簧口扎排。他把竹子剖出薄而宽的竹篾,然后将两片窄的竹块剖掉内侧的“苦蔑”,用“青蔑”重叠二层绕成一个抱围大小的圆圈并用小扎丝固定好,然后将先前剖好的薄“青篾”环绕二至三圈,圆柱体的环形簧口即做成了。接下来他又到山里砍来几根结实的杂木,作为扎排的枕木和撬杆。紧接着他把所有的竹子归集拢,让所有的竹尾对齐并摆放工整,然后套上簧口,摆上枕木,用一根长的杠杆从前面穿过簧口搭在枕木上,然后利用杠杆的力量用力往后压,把所有竹子绑紧绑严实不留丝毫松动,直至把杠杆压得与竹排紧贴并固定。每张竹排如此前后紧绑两道,再用竹篾绑一下排尾,一张竹排便算扎成了。扎好的竹排前面窄后面宽,排头尖而上翘,就象一个龙船头,有利于竹排流畅地“走水”。

      排扎好后,我们便把它拖入水中,父亲叫我坐在竹排的后面看他撑排。父亲手持排篙站在排头,他腰身微弓,两脚叉开站成马步,整个人如一根紧绷待发的弓。他左撑右点,竹排象耍龙般流畅地在河里行走,边走边讲解着一些技术要领。不一会儿,竹排即漂到家门口的长潭,父亲便把排靠岸停下,父子两回家吃中饭。吃中饭的时候,父亲告诉我,家门口的那个急湾是我们这条河水的第一个急湾,得按照“一靠二跳三点”的技术要领来处置方可顺利过关。“靠”即是在面对水流湍急的险滩时,必须靠岸贴着石头行排,利用竹子与河岸浅水滩石头的摩擦来减缓行排速度,一般是靠即将到达的河湾的外弯一边行驶,这样可以减少竹排与对岸河坡的撞击力,有利于人排安全;“跳”即是在排头与河岸相撞之前的瞬间,人必须高高跃起,待排撞击后再落在排上,避免因排的撞击导致人失去平衡而摔倒;“点”即是在排与石坡撞击之后,得趁着排头回弹的瞬间,用排篙点击石坡及时将排头拨向河湾的外侧,避免竹排被河湾卡住。“点”要做到快、准、狠,做到一“点”奏效,否则前功尽弃。

      吃过中饭后,父亲与我重上竹排。父亲将竹排靠右岸行驶,竹排便发出战斗机般的轰鸣。很快排到急湾,在触岸的一刹那父亲便吆喝一声“跳”,我与父亲便高高跃起,待撞击过后重又稳稳地落在竹排上。就在竹排撞击回退的那一瞬间,但见父亲一个弓身将竹篙点向对岸,竹排便乖巧地转头向左边河道驶出,动作连贯一气呵成,我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排往下行,又经过“茶实潭”、“猪脑潭”两处险滩和急湾,父亲运用娴熟的排技同样轻而易举地过关。排至蒋家洞,水路总算平趟舒缓了一些,父亲便直起腰来将竹篙递给了我,自己则点燃一个烟卷看我那笨拙的表演,不时还吆喝着一些技术要领。好在我悟性较高,一路竟也顺风顺水,硬是把一张竹排撑到了乡政府旁的“两河口”长潭。

      从那以后,父亲便很少放排了。这样的短途放排任务就落在我们兄弟们身上。不再放排的父亲对竹排滑过河滩的轰鸣依然十分敏感。每次听到有竹排从门前漂过,哪怕是端着酒杯或者饭碗,他都要跑到大门口看一看别人的表演。如果他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他看到了一个娴熟的“排牯佬”;如果他爽朗地笑出声来,说明他看到的是一个不得技术要领卡了排的“生水子”。而每当我们兄弟放排,在途经家门口的险滩急湾时,他总要跑到河岸边指手划脚一番,直到我们安全远去。

      离开家乡多年,放排的生活已离我远去。然而每次想到放排,我都会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每次与同龄人聊到在老家的生活时,我都要情不自禁绘声绘色地描述我少年放排时的那段经历,然而没有一个人相信,我常常为找不到知音而懊恼。然而,少年时的放排生活,锻造了我的身体,磨砺了我的意志,激发了我的热情,助我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畏艰难险阻,励志前进。

      现在,家乡大多数的村组已通了公路,放排这种古老的运输方式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然而在这个盛产楠竹和美女的竹乡,仍然有一些留恋放排生活的汉子,偶尔会驾一叶竹排漂流在美丽的贤水河上,续写着贤水河放排汉子那不朽的动人诗篇……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