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概括一点说,中国当代文学从文学观念的区别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文学观念都对文学制度、文学生产力、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包括对文学的主题、体裁、题材、风格与创作手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一个时期不妨从新中国成立时算起。这个时期特别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总是从政治的角度去思考文学、看待文学和管理文学,甚至将文学看成是政治的工具,这时期的文学是一种国家文学。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延续到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前夕。之所以会对文学有这样的认识,一是我们很长一段时候的文学思想都受苏联文艺理论的影响,再一个就是它可以看作是战时文艺思维的延伸。1949年以前,我们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时间,在战争时期,一切都服从战争这个中心任务,意识形态要与这一中心任务保持高度一致。这种思维模式体现在一切工作中,文学不过是对它们同质的拷贝,一切都要看“当前的形势和面临的任务”。如果对这一阶段的文学细加辨别,当然会发现许多差别,比如十七年与文革,它们的许多方面甚至是严重对立的。但换个角度看,它们在本质上又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文学观念下,文学的作用被无限夸大了,当然,文学部门与文学工作者的地位也被提高了,而读者的地位则相应地处在很低的位置,因为他们是被教育、被动员的。文学可以用国家行政的方式去进行管理,发展到后来,文学是宣传工作很重要的一块,可以像任何工作一样去安排,可以运动化、任务化、程式化,所谓主题先行、三结合、三突出等创作方法都是这种观念的极端化表现。在这种观念下,文学的所有方面都可以从政治的角度进行判断并加以选择,可以倡导甚至规定某种文学创作风格(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可以在文学主题上加以取舍,可以对题材进行高下的区别、甚至一部作品的优劣因为题材而在一开始就被决定,而人物的塑造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予以讨论,对作品的主要人物予以规定,而与此相左的一些人物塑造的观念与方法则会遭到批判(中间人物论)。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之后,随着对文学工具论的质疑与否定,一些新的文学观念被提了出来,如让文学回到文学,文学向内转等等。特别是西方文学理论大量引进以后,对中国文学观念的转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被重新解释,文学不可能脱离政治,但文学不再是政治的工具。五四的新文学传统得到了续接,文学的题材、主题、风格、创作方法都得到了解放。文学的特殊性、相对独立性得到了强调。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中期,先锋文学的崛起加速了这种文学观念的转变。文学的决定性因素不再是外部世界,而在于其自身,在于所谓的“文学性”。这时期的文学是个人的文学。文学或者是作家自我表现的产物,或者是作家探索形式的场所,读者与作家是平等的,作家不再将读者看成是教育的对象,他不在乎读者怎么看待自己的作品,从自己的文本到读者眼中的作品,这是一个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于是,作家将全部的心智都用于文学形式的实验,一时间,从诗歌、戏剧、散文、小说,凡文学文体,皆有实验的类型。而小说在其中又尤为突出,形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先锋小说创作队伍。从观念与技术层面,中国文学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一时期大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早期。
目前的文学应该属于第三个时期。从时间上说,它与第二个时期是部分重合的,只不过在个人文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它被压抑了,遮蔽了。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娱乐生活开始在大陆悄然兴起,人们发现了艺术的另一种属性,那就是娱乐与消费功能,一些从前都是神圣的东西竟然可以与我们贴身相亲,带给人们世俗的欢乐。也就在这个时候,言情与武侠小说从香港和台湾传入内地,金庸、古龙、梁羽生、琼瑶、亦舒等人的作品虽然不被纯文学界所关注,但是却以惊人的速度被读者们所热捧,从而也拉动了内地同类体裁的创作,但它们确实不主流。促使文学属性改变的真正的强有力的动因是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形式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对一切社会关系的看法,它将一切事物都纳入到经济的角度,去重新打量、重新认识,并从经济的层面去重新安排、重新开发。于是,原来似乎与经济不沾边的文学作品也成了商品,文学创作因此而相应地成为生产,文学阅读也因之成为消费,原来文学的诸种关系被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梳理和诠释。这个时期的文学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第三种文学,是经济的文学、市场的文学与消费的文学。在这种文学中,作家的职业与专业突出了,成为生产者,而读者的地位则空前提高,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就是上帝。这种属性的改变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已经被理论界广为论及,它的意识形态功能明显减弱,它日渐游离出传统的文学制度,它与精英文学已势成并列位置,它的生产与流通机制正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它在许多方面解构了传统文学的权力关系,它以它的类型化创作正在对统一的文学阅读人口进行市场化的瓜分,而资本也开始进入……但因为它是一种正在进行中的文学,所以,许多特性、行为与影响还没有定型,还没有显露出来。比如,除了上述人们已经形成共识的以外,以下几点是不是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市场的文学是一种制造的文学。精英时代的文学是个人的文学、偶然的文学,追求的是个性与差异,是一种不可预见,不可左右的文学。而市场的文学是设计的文学,讲求市场的调研,消费趣味的预判。文学作品不仅是创造出来的,而且是制造出来的,创造与制造,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本质及形式却相差大相径庭,一个是不可预期的,另一个则是按“图纸”生产的;一个是个人的行为,另一个则可以设计与制作分离,而且是可以多人甚至团队,可以进行订单生产的。由于是制造的文学,它会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可以进行品牌创意、商标化处理和规模化批量生产,可以进行商业化包装和时尚与明星化放大。
市场的文学是一种机会的文学。市场的伦理是公平,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有机会,由于国民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又使得每个人都具有相当的写作潜能。所以,一方面,都在说文学正在衰落,正在走向边缘,其实这是从国家文学以及精英(个人)文学的角度说的,仔细研究一下,没有哪个时代有今天这么众多的写作者,专业作家、业余作家、职业写手、自由撰稿人,以及庞大的匿名写作者,构成了一个身份各异的写作生物圈,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众神狂欢的时代。利益的诱惑,偶像的刺激,写作中消费的幻象,以及写作对其他职业与行业增加的附加值,使得许多看上去与写作完全无关的人士纷纷加入“出书”的队伍,以至成为时尚。
市场的文学是一种媒体的文学。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注重信息与传媒。以往,文学的传媒是相对单一的,而如今,报纸、刊物、出版、网络、电视、广播、手机……构成了文学传播庞大的空间,而当文学与市场接轨以后,对传播方式的选择使传媒产生了强烈的竞争,而竞争的原则只有两个,一是利益,二是流量,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网络能成为后起之秀,不仅在原创,而且在中介、传输上都是位于前列的原因。传媒不仅改变了文学的存在空间,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观念、内容与形式,一些新的文学体裁如网络文学、手机小说等也因不同传媒的特点而应运而生。
这便是第三种文学,一种尚未完型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