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管站”全称应该是“镇教育教学管理站”。它的前身叫“镇教育教学辅导站”,简称“辅导站”。后来小镇教育不太平,经常有人“胡捣”,有人觉得是犯了忌:“辅导”——“胡捣”(谐音)。“胡捣”就要管制,改叫管理站也许就太平了。因此改为“镇教育教学管理站”,简称“教管站”。当然这是“戏说”!总之,“教管站”是管理地方教育教学的机构。领导着小镇中小学300余名教师,六、七千名学生;受县教育局和镇党委、政府双重领导;是镇“七所八站”中的一个重量级的单位。核心领导叫“站长”。后来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管站”改制为“镇教育教学领导办公室”,简称“教办”。与中学分割开来,成了只管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局直属、地方代管的单位,一把手叫“教育助理”,其他领导也“精兵简政”,由十几人减少到几个人。现在又改叫“中心校”,与地方政府也脱离了关系。一把手也叫校长,似乎与各校校长等同身份,但实质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教管站”不知成立于哪年?只模糊记得初始的办公地点是在政府旁边一个小院子里,办公条件很差:没有专用的会议室,领导的办公室兼会计的住室。领导只有三人:政府一姓倪的领导兼管教育,人称“倪校长”,大概相当于后来的“教育助理”、“辅导站长”、“中心校长”之类的领导;一个是专管扫盲工作的领导;一个是会计。领导的工作很单纯,也很轻松:一年中只组织暑假、寒假两次政治学习暨业务培训。学习很隆重,内勤内宿。为了便于管理,一个学校设一个食堂,吃住在一起,生活有各村负责,标准很高。学习的内容很多,不光要学习国内外形势,政策法规,还进行师风师德教育,业务培训,教学示范等。教师通过学习,真正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岗爱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习不流于形式,要写心得,谈体会,交流发言,以达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为了办幼儿园,“教管站”只好“家”搬到预制厂办公;预制厂倒闭后,地皮转让,“教管站”搬到政府出资购买的一民房内;后来政府投资兴建了可供领导办公兼有会议室的名副其实的“镇教育教学管理站”,小镇的教育才有了真正自己的“家”;可好景不长,不久因其他原因,“教管站”又被政府出售,“教管站”的领导只好暂住敬老院;再后来镇直小学迁址,原学校办公室用作临时的“教管站”;接下来镇直高中改制,连同“教管站”临时办公的原镇直小学、镇政府一并收购,“教管站”只好挤进新政府办公楼;教育工作千头万绪,每天到“教管站”办事的络绎不绝。害怕影响领导办工,害怕扰乱政府领导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中心校”领导只好搬出政府大楼,租房办公。
“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教管站的8次搬迁又是为了什么呢?常言说:家怕三搬。搬一处,“家产”遗失一部分,搬到现在,除了几个大活人,原有的物品所剩无几了!图书没了,书柜没了;器材没了,设备没了;桌子没了,凳子也没了;办公桌椅可以更新换代,原有的档案、资料不能失而复得。失去的不光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我从教32年,接受过七任站长(校长)的直接领导。教管站工作人员由少到多再到少;小镇的教育教学也由弱到强再到逐步走下坡路。哪届领导都会讲:要重视教育;要发展教育;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百事旺……又有谁把教育工作当成中心工作来抓呢?辅导站改为教管站,“胡捣”的人没有了,教管站变成“中心校”,居无定所的教育,领导能“笑”得出来吗?
河南省固始县往流镇 周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