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西藏是世界的一个谜,而阿里,特别是古格遗址又是西藏的一个谜。
神秘的古格王国都城,从公元10世纪到17世纪风风火火地存在了700多年。是什么原因使一个都城沦落成现在这样一座废墟?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废墟——古格王国都城遗址,静静地在荒郊野外沉睡了三百多年。至今,仍可见到大量的王宫、庙宇、佛塔、洞窟,以及碉堡、暗道,甚至厕所等建筑遗迹。另外,还有大量的壁画、天花、门雕、塑像、玛尼石石刻等等,这些精美无比的艺术品,让人惊叹不己。有人说,这是一座东方的庞培城。
今年的夏天我又一次走进了这个“世界屋脊之屋脊”,“谜中之谜”的古格遗址。
原古格首都扎布让,到了1683年被五世达赖喇嘛收复后,成了西藏地方政府的一个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沦为废墟。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遗址主要为两大部分:山上部分和山下部分。
山上部分——度母殿、白殿、红殿、坛城殿、王宫区
为了安全,管理人员在山角下设了一道门,通过这道门才能上山观看山上部分。一进这道门首先看到的是度母殿。这是一座方形殿堂,面积不大,约30多平米,高近3米。外墙体为红色。屋顶是1987年维修时候加的。殿内墙壁满绘壁画。其中有宗喀巴师徒像及佛教故事等。
从度母殿出来向山上爬不远,便是白殿,因外墙体涂白色而得名。该殿平面呈“凸”字形,面积377平方米,高近6米,是遗址内最大的建筑之一。整座大殿,高大、雄伟,加上采光主要靠3个天窗,光线自上而下,给人以威严、神秘之感。
殿内所有各壁,均绘有壁画,内容以宗教为主。内外,最珍贵的要数一组有藏文题名的吐蕃王系和古格王系的壁画了。壁画从第1代吐蕃王聂赤赞普画到最后一代即42代吐蕃王朗达玛。然后再下面画的是朗达玛之子维松、之子贝考赞、之子吉德尼玛衮等6尊题名像。再下面是19尊无题名像,但留有兰色题名框。估计应是古格王系。这些壁画说明古格王系和吐蕃王系的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研究古格历史的珍贵资料。
白殿内屋顶全部彩绘天花。共有50多种单元图案。如莲花佛、飞天、四联人物、龙、象、狮、万字、菱格等等。如细观察,所有单元图案各不相同。再加上红殿等建筑内的天花,种类则更多。遗憾的是由于屋顶漏水,天花背面的木质均已腐烂,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就全完了。白殿内还有大量大型泥塑,可惜无一幸存,有的只留基座或背光。离白殿不远即是红殿。
红殿因外墙体为红色而得名。该殿平面为长方形,面积比白殿还大,约420平方米,高约10米。里面也满绘壁画,天花彩绘等。殿堂正中有两个前后紧贴的须弥座。上面原有两尊高大泥塑佛像,可惜已毁。
红殿大门及门框极有特点。全部为木雕。两扇大门刻有6个梵文字母和莲花瓣组成的图案。门框及门楣都雕刻有多层图案,内容有:人物、房屋、大象、狮子、卷草、忍冬等纹样。整个大门及门框有印度、尼泊尔风格,似为古格早期作品。
走出红殿要经过一段艰苦的跋涉,快到山顶时有一个精致小巧的殿堂——坛城殿。该殿平面呈方形,近30平方米,殿内净高3.3米。里面主供“坛城”(梵语:曼茶罗)。坛城位于殿中央,几乎占去所有空间,形状外圆内方。估计坛城内原有建筑模型和泥塑人物等。
殿内满绘壁画,其中“地狱图”长卷最有特色。下地狱的人,身首异处、肢体分离,木桩穿身、灸烤人身等。护法神,形式多样,色彩艳丽。
坛城殿内屋顶为藻井式。由两个方形木框错向叠成,呈三个层次,层层上升内收。藻井梁栋天花均施彩绘。由于顶部过重,殿内后加四根方柱,很不协调。
殿内,除门外,无处采光,十分黑暗,给人以阴森恐怖感觉。
王宫区内建筑很多,有王宫、议事厅、佛殿、僧舍、窑洞、仓库、厕所等,还有碉堡、暗道、和数百米长的防卫墙等。这些建筑倒塌毁坏严重。其中,国王住的夏宫,1987年复原。冬宫很有意思,是一组洞宫式建筑,全部在岩石中凿成。冬宫一侧位于土山的背后,从窗口望去,为悬崖峭壁。从洞口进得宫去,是一条陡峭的暗道,为了游客上下方便,管理人员专门修了一条手扶的钢筋。进入宫内,是不足1、5米高的过廊。正常人低头才能通过。过道两旁是岩洞,共有7间,每间面积8—20平方米,高2米左右。岩洞均为方形,除部分洞穴有窗口外,其余均无窗口,黑暗无比。老实说,除了冬天暖和,防卫方便外,实在不舒服。
从山顶返回时,在山背后的一个窑洞里发现堆满了拳头般大的卵石。据说是当年王宫军队反抗拉达克军队时投掷的“子弹”
山下部分、佛塔、干尸洞、玛尼墙
在山的西北侧,有两座保存较好的佛塔,一座是菩提塔(强趣曲丹),一座是天降塔(拉卜曲丹)
佛塔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根据佛传十二事业中有关诞生、出家、得道、降魔、弘法、从天而降、战胜病魔、圆寂等活动设计的。共八座不同形制的塔,称如来八塔。八塔的名称:
一、聚莲塔(白蚌曲丹);二、菩提塔(强趣曲丹);三、吉祥多门塔(扎西果莽曲丹);四、神变塔(穷楚曲丹);五、天降塔(拉卜曲丹);六、离合塔(彦敦曲丹);七、尊胜塔(南杰曲丹);八、涅磐塔(娘德曲丹)。
古格都城遗址共发现残存佛塔28座,零散分布在各处。山西侧的这两座是保存较好的。
菩提塔,位于天降塔的东侧。搭顶已毁,从塔甚至塔斗残高8.7米。塔基平呈正方形,边长7.4米。都以石块、石片、大卵石砌成,表面涂4.5厘米的砂泥层。塔座呈须弥座形,以土砌成,外摸砂泥层。座的四面束腰处浮雕忍冬纹图案和八宝图案,即: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浮雕外表已被冲蚀。塔座之上为四层塔阶,上面浮雕图案已不存在。塔阶之上是一圆型莲花台,外表浮雕也被冲蚀。再上面是塔斗。塔斗之上是踏顶,已破坏。
天降塔,在菩提塔的西侧。这是古格都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佛塔。从塔基到塔顶残存“十三天”下半截。通高10.5米。
塔基也是正方形,边长8.7米,也以石块、石片、大卵石砌成,外抹砂泥层。塔座上浮雕绝大多数已无法辨认,能辨认的图案有狮子、八宝等。
这座塔有3层塔阶。塔阶的四个面中央各有梯状台阶10层。塔座上面是莲花台,再上面是塔瓶、塔斗。最上是塔刹,用立木做成,外有草泥包裹呈土红色,作成锥状。从下至上可分13小层,为“十三天”。
这两座佛塔,从制作技术和基本型制属同一时期作品。从浮雕八宝图案的风格和排序看应属明代以前特征。明以前八宝排序是:轮、螺、伞、盖、花、鱼、罐、肠。而从清初开始则是: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干尸洞在古格都城遗址北部壕沟断壁的西壁上。距地面2.7米。洞内有三个室,即主洞室、西侧室、南侧室。总面积约14平方米,最高处1.2米。里面横七竖八地堆放着30多厘米厚的人体散骨架,破衣、破布、绳子和大小木棺等物。因为骨骼杂乱,估计洞内堆有30多具尸骨。不知何故,在洞内除仅发现两件下颌骨外,没有一块颅骨或颅骨残片,但从许多头发辫和绑扎着的发束,可以证明尸体是带着头颅被推进洞里的。大部分骨骼上还残留着许多腐皮和干皮。
至于干尸洞的性质,令人费解。这些尸体是古格时期的,还是古格王国灭亡以后的?是贵族、僧人、战士、还是平民、奴隶、战俘?在干尸洞中陈放,是普遍的葬俗,还是特殊的处理方式?等等,都还是个谜。
当然对阿里古格王国遗存的文物考古工作一直是我国考古工作者们最热门的课题。从1979年第一次进入阿里开展古格王国都城遗址调查以来到今天已经历过多次。每一次都给了我们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每一个发现也都无一不在向世界述说着西藏古老文明发展迭宕起伏的历史。而掩映在神秘面纱背后的这段历史也总是这样在人类不断的发掘和认识中显现出她令人难以置信的魅力。
走出古格遗址,人们都会为她独具的谜一般的魅力而凝聚起仍然是谜一般的思绪。
古格王国毕竟是太古老、太神秘了,她在人们心中总是有一个个永远解不开的谜。
西藏是世界的一个谜,而阿里,特别是古格遗址又是西藏的一个谜。愿一切与西藏有缘的人们都能有机会走进西藏,走进阿里,走进古格遗址去享受探询古老高原神秘美丽的兴奋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