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陈斗书:昭君――两千年后的念想
    陈斗书:昭君――两千年后的念想
    • 作者:陈斗书 更新时间:2010-10-29 02:53:24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285
    [导读]谨以此文献给美丽而强势的人大女校友们
     
             如今有一个很热门的行当——涉外婚介,据说操此道的商家财源滚滚。也不知道现在的女孩子是怎么想的,嫁个港台佬已不时髦,只要是嫁给老外,那怕是几内亚比绍那样的非洲小国她都愿意去。尽管这条路上并非鲜花遍地,甚至布满荆棘,姐妹们仍然趋之若骛。

            女孩子远嫁异国他乡,并非是近代才有的事情,自古就有。早在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叫王嫱王昭君的女子,从长安出发,毅然决然的踏上了通往大漠的沙尘路,她不是出国考察,更不是观光旅游,她此去唯一的目的是要嫁人,嫁给一个她完全陌生的、甚至被国人妖魔化了的男子。

            古时候,我国的北边活动着一个松散的游牧部落,秦汉之际,该部落冒顿单于学习秦始王,用铁腕统一了该部落,从此,该部落实力强盛,驰骋于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并且不断南下骚扰汉家边境,这个部落叫匈奴。汉初年间,国家的国防政策与我们现在的国防政策差不多,基本上取防御态势。但是匈奴逞强的时间不长,他们碰上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汉武帝的政策不同,象当今美国似的,以攻为守。不久,呼韩邪单于与大汉朝廷修好,有了亲善的意思。

            屈服于军事强势的民族之间的和平只是一种假象,只有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才是民族团结与统一的纽带。也不知是汉皇室的意思,还是匈奴单于的愿望,在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向汉皇室求亲,一桩涉外婚姻就这么酝酿成功了。当然这不是一桩纯粹的婚姻,它表达了一种意愿,和平的意愿,所以美其名曰和亲。不过谁又能排除这里边没有人质的味道?

            和亲的使命落在了平民出身的宫女王昭君的肩上。我知道这绝对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桩涉外婚姻,和亲的历史源远流长,且“涉外”这两个字本来就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历史的长河洪流滚滚,今天的外也许就变成了明天的内。但这桩婚姻成就了王昭君的千古美名,她不但位居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列,并且将名字刻在了国家民族的功德碑上。昭君之前之后,远嫁异国他乡的姐妹千千万,其中不乏有功于国家民族者,象唐初的文成公主,但都只能望其项背了。

            古今概莫能外,一桩婚姻的缔结总是要经过双向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的主动权并不一定掌握在选择者的手里。呼韩邪单于本来是想求一门皇亲的,没想到汉皇室用一个宫女糊弄他。昭君自幼进宫,不可能想过要嫁个匈奴单于,她一心想的是皇上的临幸。汉元帝刘奭不是个好皇帝,他柔仁好儒,缺乏王道霸气,但他是个好男人,他多才多艺,能歌能赋,能书能画,还会吹箫鼓瑟,真真是儒雅倜傥。这样的男人就是放在今天,也是女人心中的偶像,你叫昭君如何不想他。

             可昭君生不逢时,她没赶上好时候。她与元帝刘奭咫尺天涯,他们的交往要靠画师毛延寿架起一座小小的鹊桥。这座桥太窄了,后宫粉黛三千,争相邀宠,你叫毛延寿不腐败都不可能。昭君也许就缺了那几两银子,但这能怪谁哩,要怪就怪这个该死的制度吧,要是宫里边也搞民主普选,或来个超级宫女秀,给所有的宫女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而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一个部门来选拔,昭君的命运也许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当和亲的消息传到宫里,昭君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远嫁,当元帝刘奭伸出诚挚挽留的双手的时候,昭君也毅然决然地拒绝了,那可是她梦里牵过千百回的那双手啊。昭君对宫里那点事一定是看透了,出走是对的,总有一片天空是属于自己。但这种选择需要勇气。

            首先,放弃就需要勇气,汉家宫阙,金碧辉煌,金丝笼儿虽然挡住了春光,挡住了自由,锁定了寂寞,锁定了勾心斗角的邀宠,但笼儿里锦衣玉食,也省却了含辛茹苦的操劳。宫廷天地小,却自有顶尖的物质享受。千百年来,宫女们写了无数关于宫怨的诗词歌赋,凄凄惨惨戚戚,但那都是情怨,没有一个说物质生活条件不好的。

             人们往往在既得利益的陷阱里难以自拔,一片美丽虚幻的树叶总能挡住泰山的精彩。况且,这笼儿里并非一点希望都没有啊,一朝得宠,母仪天下,鸡犬俱升的荣耀像一颗金豆一样悬在眼前,能产生无穷的诱惑。明知侯门深似海,为什么每当皇室选秀,总有那么多民间女子趋之若鹜。

            面对陌生也需要勇气,人总是对陌生的领域心存胆怯。昭君要去的可是天苍苍野茫茫的漠北荒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色是不能当饭吃的,游牧民族颠沛流离的生活哪有汉宫里悠闲舒适啊。况且那是个好斗的民族,内部纷争连绵不绝。今天让你嫁到伊拉克、阿富汗去,你敢吗?

            中华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深受礼教教化的华夏女性一般喜欢温文尔雅的男子,当然女人是有两重性的,彪悍野性的男人同样令她们心仪,有浪漫情怀的女性更是有一种殉情的冲动,她选择了你就愿意跟你到天涯到海角,哪怕吃糠咽菜。但我估计昭君出塞不是因为这个,她连那个胡人的面都没见过。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且不是宫里的生活对她伤害刺激太深(不就有个毛延寿吗,不至于),昭君毅然决然的选择和亲,就只有一个解释,这个女人有担当。

            和亲是一种使命,国家民族的使命,和平的使命。弱女子要背负着两族修好、边境安宁的使命前行,担子何其重也,责任重于泰山啊。和平是个非常复杂的命题,纵观当今世界,你能指望一桩婚姻化干戈为玉帛吗?

            这活不是那么好干的,汉初年间,就有和亲公主一到漠北的帐篷,旋即被杀,匈奴财色尽收,翻脸就不认账了。更多的和亲公主郁郁终老荒原,根本无法作为。面对翻云覆雨的民族关系,昭君主动担当,这个女人不寻常啊。

            我们已无从知晓昭君是否自小接受过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诉求是针对男人而言的,恰恰是男人羸弱的时候,这个责无可奈何的落到了女人的肩膀上,每当翻到历史上的这一页,总令我等碌碌之辈汗颜啊。

            我们知道,个体的命运必须与时代的脚步紧紧相连,其价值才能得到升华。昭君以她深邃的对当时世事的认知和判断,担当起和平的使命,使其生命价值具有了非凡的历史意义,叫人如何不景仰她。

             昭君不是愚忠,不是意气用事,她的勇气和担当来自于她的智慧。自她和亲之后,汉家边境果然就安静了六十年。半个多世纪,汉匈两族“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这等安宁景象绝不是美色能换的来的。

            昭君是如何用她的睿智周旋于彪悍好斗的匈奴之间,安抚他们因烈酒刺激而狂躁的灵魂,使一个民族放下屠刀,偃鼓收兵,这里就不深究了。美丽的女人不一定有智慧,但女人因为有智慧而美丽。

             昭君的“落雁”之美,绝不仅仅是容颜秀丽,王安石说:“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意态又来画不成,这是一种何等意态啊,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高雅高贵的气质啊。

            走在通往漠北的荒原上,马嘶雁鸣,昭君当时的心境现在也无法揣度了,肯定有“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头”的乡愁。也不知她在马上弹的那支琵琶曲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那琴声里一定能听出些什么,那是我们琢磨了两千多年的一个美丽而强势的女子的心声。

          王安石的《明妃曲》写得不错: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指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这句最有意思,匈奴大帐里的相知相惜,肯定比汉宫里的幽怨寂寞强,所以,昭君在大漠上的生活肯定比在汉宫幸福。只有“哀弦”两字我不同意,你咋就断定那琴声一定是哀弦呢?

            五十年的和平不知道值多少钱,这个恐怕无从计算,关键是她创造的品牌价值,历久不衰,这个品牌就是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我估计昭君读过MBA,她懂资本运作,能使个体生命价值最大化,她更懂得品牌运营,创造的无形资产我们至今还在享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