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林萧的诗,觉得它清新、自然、纯情、质朴。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他的诗适于朗诵,读来朗朗上口,没有时下那种世俗庸懒之气。读他的诗我觉得是一种享受。他的诗简单易懂,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憾和感动,让人在轻松愉悦的间隙,引发温柔的思索,给人以疲软后的折磨。这种双重效应,的确让人难以接受和消化。但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来说,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拯救。“当最后一只水鸟/飞离岸边的芦苇”时,已经白发苍苍的少年站在水边发出了灵魂深处的呐喊:“有谁能读懂/水的心事”。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的是倒装句。一开篇了就点明了诗人的意识形态和情感要义,给人以震撼的作用。然后,诗人用具体的意象点染和虚拟的人物印象描述,展开诗人的诗意世界以及诗人内在的心性和感受。从第二节诗中看来。确实达到了这种双重的艺术效果。“有水的日子/生活总呈现出/一种湿漉漉的姿态”这其实是诗人自己的姿态,但诗人没有实说,而是通过“河流”这个意象来表达的,他说,“水的心事其实是/一条河流过的痕迹/关于季节的细节/常常引发我温柔的思索”。诗人为什么说是温柔的思索呢?这种思索是又是什么呢?诗人并没有直接问答,还是虚晃一枪,又通过“落花”这一常见的意象描述来作答,以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艺术效果。“落花静静飘下时/水的封面轻轻打开/又轻轻地合上”(《水的心事》)以我看来,这就是中国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情怀。也正是汉语诗歌所表现的魅力所在。这其间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张力。诗歌有了读者的参与融合,诗人与读者有机的结合,巧妙地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共振。诗歌需要读者的参与,林萧深得个中三味。
我发现林萧的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有很强的画面感,那就是他的诗歌,通过几个显象的词句,或者虚拟的意识印象,就将诗歌的意识形态与情感要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如他在(《水域》一)里就有这样的描述:“泪没有掉下来/睫毛站成了/那片水域之外/湿漉漉的芦苇”。通过“湿漉漉”这个词很印象的就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动态效应。“睫毛”和“芦苇”在诗人营造的诗意情景中成功的完成了情感的嫁接和技术的转让。说实话,我在很多诗人的诗中都读到过这样的诗作。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表现的像林萧这样自然和完美。诗人在语言的描述和意象的烘托中很自然地完成了诗意的“起、承、转、合”。达到了诗意升华的美学意境。据我所知,林萧的这些诗歌大多是在校园时期所作。对于校园诗人来说,终究是什么原因使得林萧的诗歌有如此巨大的魁力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由的表达,二是宁静的心性。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自由是诗歌的灵魂,宁静是诗歌的精髓。
我记得乐评人科尔沁夫在张靓颖刚出道时就有这样的评价:“内心纯洁的人应当前途无量”现在看来此言非虚啊。林萧在诗歌没落的今天,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我认为这主要还是归功于诗人有一颗纯情宁静的诗心。这对于诗人来说尤为重要。林萧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是自由奔放的,不受束缚的,没有受到世俗观念的污染,没有功利色彩。完全是心灵感应爆发的情感和自由心性的呈现。我认为只有不受束缚的灵魂才能创作出最纯粹优美的诗歌。在《关于花香的感觉》里就有这样精彩的描述。“有些花/不香/香的只是/我们的感觉”“你送我/一些玖瑰/我苦苦解读着/爱情的色彩”。这些诗句简单易懂,又富有哲理性,读来耐人寻味,引人发思啊!可是,越是简单的,也是最难写的。林萧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力,又有真挚的情感体验和细心的诗意揣磨。才能创作出如此纯天然的诗作。像这样的诗作在《朋友别哭》这本诗集里还有很多,我最喜欢的就有《醒来的睡莲》、《写到了雪》、《湖面的鱼》、《江南雪》等。在清晨读着这些优美的诗篇,就像阳光一样沐浴着大地和青草。我感觉他是温暖的。
正如诗人自己所言,他“后来创作的诗歌或多或少地失去了校园时代的纯真、美好,多了一份沉重和挣扎”可见林萧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我希望诗人找回失去的心性和自然。我是在网上阅读完林萧的诗的,当我读完后,我就想要一本。就在我向林萧表达索书的意愿后不久,诗集销售即已告罄。林萧的诗集之所以取名为《朋友别哭》。我想在诗意没落的国度,这对诗人来说是一种慰藉吧。还这时我想起了《朋友别哭》这首歌,我轻轻地哼了起来:“朋友别哭,我依然是你心灵的归宿/朋友别哭,要相信自己的路/红尘中有太多茫然痴心的追逐/你的苦我也有感触”。从此,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所走的道路。愿爱诗的朋友们都能够坚定的走下去。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