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死了。《三国演义》说他是被诸葛亮气死的。野史说得更离谱,说他是被小桥害死的。演义作为小说不免有虚构和杜撰之词。野史纯粹是在胡说八道。
历史的书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是一个岁月带不走的名字:周瑜。周瑜无疑是我国历史上智勇双全的杰出人物之一,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后,威名远著,华夏是震,海内人杰无不钦佩。
提及这位江东名将,大家往往首先会想到的,是“三气周瑜”,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等等,可毕竟这是小说里面说的,并不是史实。其实这些事在正史《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里面都没有记载,纯属子虚乌有之词。可正是这些子虚乌有之词,让我们的这位三国时候的当世名将至今还声誉蒙冤。
“可见周瑜这个人是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看来易中天老师是很羡慕周瑜的。毛泽东说,周瑜是一个青年团员。叫我看,周瑜是一个杰出青年,至少是一个中国杰出青年。还是柏杨先生说得好:“二三世纪之交,人才荟萃,历史精英齐聚一堂。那是一个光芒四射的时代,然而像样的人物三五人而已,其他庸碌之辈,不过啄啄家鸡,猥猥群鼠,更能显出周郎英姿焕发,赤壁雄壮挺拔。”其实周瑜确实是三国时期不多的几个像样人物之一。他年少有美才,气度恢宏,风姿飒爽,英雄盖世,智勇双全,万人之英。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江东集团的最高军事长官,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音乐家。他系出名门,其堂祖父周景和堂叔周忠都曾担任过东汉的太尉,太尉在当时属于中央掌管最高军事的官员,位列三公之首,官爵炙手可热。他的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洛阳是东汉的首都,洛阳令就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周瑜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高级干部的家庭,是一个高干子弟。也许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周瑜从小就有横行天下的报复。他刻苦读书,勤练兵法,结交名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周瑜少年的时候就结识了孙策,二人一见如故,志同道合,独相友善,并升堂拜母,有无通共。于是周瑜少年的时候就和孙策成了“拜把子”“铁哥们”。孙策乃三国枭雄孙坚之后,也是三国时期不多的几个龙虎之将,颇有纵横天下的英霸之气,江东的天下基本上都是孙策打下来的。袁术发现周瑜是个人才时,就想让周瑜做他的将军,周瑜却推辞不去,只要求做了个县长级别的官。周瑜是何等聪明的人物,他早就看出袁术胸无大志,必然成不了气候,自己也不甘和这样的小丑为伍,更不甘愿让这样的小丑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当周瑜帮孙策都打拼了一番后,颇有战绩。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他们会师的时候,孙策亲自迎接周瑜,授建威中郎将。又是敲鼓,又是吹号,还为周瑜盖了个别墅,给周瑜的赏赐没有人能比的上。这一年他们两个都是24岁,都是风度翩翩的少年英雄。《三国志》上说周瑜“长壮有姿貌”,“吴中皆呼为朗”,就是说周瑜人长得俊,吴那个地方的人都叫他周郎。易中天老师说,周郎就是周帅哥,孙朗就是孙帅哥。当然他们的“帅”最重要的是有英雄气质。也就在这一年他们分别迎娶了江东最美丽的女子大桥和小桥。孙策自纳了大桥,周瑜纳了小桥。
两年后孙策遇刺,英年早逝,时年二十六岁,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英雄。自古英雄也短命呵!孙策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了孙权。《三国演义》里面说孙策死的时候叮嘱孙权“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真是羞煞张昭,他怎么能和周郎相提并论,赤壁之役前期,张昭是主张迎曹投降的,无论是论才华谋略还是胆识,他都不能和周郎同年而语。当时孙权年仅18岁,势单力薄,控制不了局势,其他握有兵权的将领都不愿臣服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小子。周瑜从外地带兵奔丧回来,用臣节以礼孙权,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不臣之心。
大江东去那是波澜壮阔,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打响了,曹操号称率领80万大军,列阵于长江北岸,直欲杀奔江东而来。江东集团的谋士将领们无不谈曹色变,胆战心惊,惶惶然不可终日。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上疏孙权迎合曹操而降之。孙权也是人中英物,怎能甘心把自己父兄打拼下来的江东基业拱手让人,可面对曹操的80万大军也有点举棋不定,不知是联合刘备抗曹好,还是投降曹操好。力主抗曹的鲁肃,劝孙权派人把在外地的周瑜招回来。周瑜一回来便力挽狂澜。周瑜不愧是有英雄魂、英雄魄、英雄气质的英雄人物,说起话来都是何等的英气逼人,他对孙权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非常之人非常语,非常之语非常人。当我看了《三国志·周瑜传》这段文字后,也不得不拍案叫绝,连声说“帅”!不愧为江东人杰,他就不怎么把曹操的80万大军放在眼里,而且表现出了无比的自信,“况操自送死”,也是对曹操这样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的蔑视。周瑜是孙刘联军的总指挥,他果然没有食言,手握羽毛扇子,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安之若素,没几个回合下来就把曹操的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曹操也差点死于非命,不过曹操运气还是好了点,逃跑了。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孙刘联盟。至于借东风这件事,不见史书。后人杜牧有诗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看来即便是有借东风这件事,也是周瑜借的。孙刘联军取胜的主要原因是黄盖诈降,利用东风火攻,再就是周瑜对水兵的训练有素以及自己的军事谋略。《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说,赤壁之战后,曹操给孙权写信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稍有头脑的人也知道曹操是在给自己打圆场,说的是违心话,可是赤壁之战他真的败了,他确实是败给了周瑜,尽管曹操永不言败。曹操也算的上一个人物,易中天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不管曹操是奸雄还是枭雄,他至少是一个英雄。
赤壁之战后,周瑜和留守在江陵的曹操部将曹仁整整打了一年多仗,毕竟曹仁也非泛泛之流,虽然周瑜取胜了,但也确实是元气大伤,还受了箭伤(会流矢于右胁)。周瑜这个时候确实有点累了,他真的很累了,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换作一般将领话,赤壁之战取得那么大的功勋,再战又大败曹仁,现在肯定会找个5星级宾馆好好休息一下,或者来个港澳台七日游,可是周郎没有,他时刻都在为孙氏集团的利益着想。
公元210年,刘备入吴,周瑜主张孙权软禁刘备,孙权非但没有采纳,而且还答应把荆州南郡借给刘备。看着自己用双手和心血打拼下来的地盘,现在要轻易与人,周瑜肯定气不顺。周瑜没有向刘备交割南郡,而是向孙权提出出兵伐西川的建议。
他说:“趁曹操赤壁大败的机会,让我和奋威将军孙瑜一起去取蜀,再并了汉中张鲁,然后,留下奋威守西川,我前据襄阳,压迫曹操。实现了这一步,北方也可以拿下来。”孙瑜是孙权的堂弟,一直与周瑜并肩作战,是孙氏宗室勇将。这次孙权同意了。周瑜带领大军西上,刘备率兵马盘踞,派兵阻拦,周瑜未敢轻进,驻兵巴丘。周瑜这时确实感到力不从心,箭疮复发,也就短命死在巴丘,时年三十六岁。
自古红颜多薄命,古来英雄也不长命。 一个杰出青年就这样的走了,真是伤感。周瑜死后,孙权很是悲伤地说:“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后来称帝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地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看来周瑜确实是为了江东集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瑜所做的一切不只是对铁哥们孙策的负责,更是对国家大计、民生大计的着想。
同时代人对周瑜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孙权曾留刘备说话的时候,刘备叹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这句话明显是在挑拨离间,暂且不论)。曹操听说周瑜年少有美才,派九江蒋干去说服。蒋干何许人也?“幹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蒋干去周营,没说几句话,周瑜便看出他是来做说客的(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周瑜对蒋干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蒋干只是笑,回去对曹操说:“公瑾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就是说周瑜雅量高致,不是花言巧语可以离间的。东吴老将程普倚老卖老,多次当众侮辱周瑜,而周瑜折节容下,始终不与计较。后来程普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在《三国志》里面说周瑜性度恢宏,就是性格开朗气度宽宏,在最后做总结的时候还评价周瑜说:“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凡此种种,都使周瑜的大帅胸襟与英雄本色跃然纸上。对周瑜的绝美评价还有很多,不胜枚举,简直是用尽了世间最绝妙的词语,由此可见周瑜确实是三国时候不多的几个像样人物之一。他胸襟豁达,风流倜傥,勇冠群雄,公忠体国,才绝品高,可谓逸群之才,超世之杰,非常之人。他人长得帅,仗打得漂亮,人品一流,艺术品位也很高,尤其精通音律。时人曰:曲有误,周郎顾。后来周郎顾曲就成为文学典故,被后世很多文人墨客广为引用。
至于孙小妹和刘备的婚姻缔结,纯属政治联姻,和周瑜干系不大,是孙权同意了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仲谋是孙权的字,看来孙将军也并非一般的英雄,也不是你周瑜说我孙权的妹子嫁给谁就嫁给谁,更何况史书上记载这位孙小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就说大哥孙策吧,人称小霸王,英武无双,袁术曾说过,“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二哥孙权,英武一如孙策,曹操也曾夸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如此这般看来,这孙小妹也不是什么善类,这桩婚事八成是没有周瑜什么发言权了。
周瑜英年早逝,他的一生就像昙花一现,虽然短暂,但确实也曾芬芳过,也像是流星划过天空,虽然是在那一刹那间,但确实也曾辉煌过。
周瑜生于公元175年,死于公元210年。官居建威中郎将时24岁,是一个少年英雄,病死巴丘的时候年仅36岁,是一个中国杰出青年。
一部《三国演义》的问世,周郎的心胸狭窄几乎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真为周郎的“器量广大”及“年少有美才”而感到悲哀。有网友就为周郎叫不平,赋七绝曰:
俱言豪气冠群雄,当有回天绝世功。早逝谁知心界狭,千秋遗恨撒江东。
其实,千秋遗恨何止是撒江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
我的耳畔又响起了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