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仔细想想,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似乎有点单调,好像除了阅读和写作,再也没有别的;但反过来说,写字是我的一切。生命如同一辆飞驰的列车,裹挟着我们的心思和情感,向一个方向飞奔,不容迟疑。套用西方哲学家克图的一句很经典的话:“人类生活如铁。你使用它时,它磨损;你不使用它时,它也自我损耗。”
写作者该有何种姿态?其实,也无定论及固定模式,一切由你随性所致、自行而定。
现实中真实的事物常令人感到很痛苦,虚幻的东西总是让人感到很美好,但虚幻的就是虚幻的,只是镜花水月。法国人蒙田说:“健康养生之道,有一条口口相传的格言,保暖好你的头和脚,至于其余部分,像禽兽那样生活好了。”想象是美好的,真实却更为重要。就如你再好的文章,如果没有读者欣赏,也不能当饭吃。一个写作者,需要忍受孤独寂寞、甚至清贫,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物资基础,生命又如何能坚持下去?何谈姿态?
交往和独处是人存在的两种方式。于写作者来说更甚。我自己是交流太多,独处太少。信息闭塞时渴望交流,独处久了期盼热闹。人那,毕竟不是神仙,有时真的很难!我以为,交流是一种能力,独处其实也是一种能力。忍受不了孤独,渴望和更多人无时无刻不在一起,反倒没有自由的心灵空间。就如大仲马说的那样:“所有人类的智慧可以概括为等待和希望。”你看,说得真是精妙。
从事写作,朋友不必可少。人天性需要交流,和他人交流,也要和自己的内心交流,多看一些书。我喜欢在书房或在沙发上,翻阅不同的书,读纪伯伦的散文,读林语堂的随笔……我读的书很杂,只要是于己有益的而且经济上可以承受的就买来翻阅。休闲杂志只是小菜,不能当正餐,过分阅读会分散有限的精力。好书不厌百回读,但还是要因人而异。正如英国谚语所说:“在一个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药。”读书应以趣味为先,正所谓“无趣不读书”也。佛经记载,众生问佛曰:“如何让一滴水不干枯?”佛答:“将它放归大海。”对我来说,书就是大海,读书的效用在于可以唤醒理智,增强判断力,开拓知识面。书是安身立命之本,书是建功立业之基。
写作者应该恰如其分地生活。我喜欢让自己保持一种自适的状态:读自己喜欢的书,或者给远方的朋友打电话;有时还会逛逛书店,换一个看书的空间;或与一帮同道好友相聚品茗聊天……苏格拉底常说,人要活得更像一个人。对写作者而言,不在于好高骛远,而在于真实——确定自己的目标,选择想要的、恰当的生活方式,体现自我的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