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1988年,电视剧《西游记》;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1996年,电视剧《水浒传》。四大名著第一次“触电”,经过10年的漫长时间。第二次“触电”,却在一年前后。2010年刚刚过半,新版《西游记》《三国》《红楼梦》已经先后登场,新版《水浒》也拍摄完毕,只待良辰吉日,走向观众。
为何名著集体“触电”?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回答另一个问题,电视剧还有什么题材可以拍? 在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各种媒介中,电视由于具有最为广泛的传播范围,受到特别关注,电视剧又是重点照顾对象。据不完全统计,广电总局等机构先后对凶杀暴力涉案剧、古装剧、偶像剧、宫廷剧、武打剧、情感剧、谍战剧、反常伦理剧等等进行规范,强调电视剧中的婚恋方式要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严厉批评“小三”、“苦情”、“善有恶报、恶有善报”等“善恶观含混”的内容。从《流星花园》到《走向共和》到《蜗居》,完全不同的题材、完全不同的价值理念,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命运,就是无疾而终,直接结果是促成了盗版碟片的购销两旺。尤其在“反低俗”运动之后,规则之模糊与规范之严格,都达到空前的程度。
翻拍红色经典成为主旋律。但是面临两难境遇:忠实于原著,保证了政治正确,观众却会审美疲劳;如果改动情节,稍有不当,会被视为“恶搞”,列入严打对象。如何既拥有安全系数又能吸引眼球,成为投拍电视剧的首要问题。在这种环境下,翻拍名著成为另一种选择:一方面,名著的影响力保证了基本票房;另一方面,名著又是护身符,不至于“被低俗”。
名著改编电视剧,还有一个先天优势,即经济保险。名著的“无形资产”使得媒体会主动介入宣传,电视台争相播出,有效的传播使得电视剧在经济回报上有保证。《三国》拍摄时,曾经欠债上千万,购买盒饭都需要赊欠,导演一度动用了私人存款。如果他拍摄的不是《三国》,不知是否还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电视剧,很难在主流电视台或者黄金时间段播出。即使播出,往往需要高调的宣传、高额的经费才能获得关注,但是出位的宣传可能又会被文化管理部门视为低俗,高额的经费投入有可能是石沉大海。名著改编的电视剧,面对这些问题会轻松许多。
摘自《南风窗》第15期 王晓渔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