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过往的历史,常常有很多种记载的方式,而个人的口述历史,因为其鲜活性与原生态,往往具备独特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抚摸岁月》一书,以大量真实的历史记录甚至是原始历史资料的“裸呈”,给历史研究家们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丰富素材。
《抚摸岁月》包含了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十年的社会人生百态,包括三年困难时期人们生活的回忆与记录。作品内容的大时间跨度、真实人物的复杂经历,足以让人们展开有效的对比和联系,从而获得对苦难的认知、对历史的读解,乃至对现实的审慎与信心。
在作者何英看来,她只是在《抚摸岁月》中“以感恩之心,记叙我和许多同龄人的命运变迁”,这些都是“鸡毛蒜皮”。她在作品的后记中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作如此剖白:“我所写的,不是什么‘黄河’、‘泰山’,也不是什么‘沧海’、‘桑田’,称之为‘鸡毛蒜皮’可能更合适。”但是,敏感的读者会发现,作者花了3年多时间在记忆的脑海中捡拾的这些“鸡毛蒜皮”,正是那一段“沧海桑田”“大历史”中的真实“碎片”!
书中对于过往生活的记述细腻鲜活,很多描写很能见出人物精神。比如走过苦难,经历沧桑的人们对新生活自然会倍加珍惜,即使生活条件已经日新月异,他们也很难忘却苦难的创痛,时刻牢记俗常生活的克勤克俭。书中这样写道:“大妹夫妻将老家能变卖的东西全部转手后,就趁我们搬新家于2006年元月27日来福州过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们乘便车,将老家能带来的东西一锅端全部带来了,就连菜地里的青菜能收的都收来了。”“大妹夫妻”要到大城市来打工了,可在离开老家的那一刻,他们甚至没有忘记将菜地里的青菜都摘下,带出来。作者在不经意之间记录的这个细节,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朴素善良的灵魂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就是类似《抚摸岁月》的个人历史记录的重要功能。一部优秀的个人历史,会充分展示历史的细节,它能够唤起同龄人对历史的刻骨记忆——或者欢欣或者忧伤或者喜忧参半,从而在“悠然自得、细细品味中”与自己的人生对话,并对自己的人生履历进行判定,它也能唤起普通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感悟。因此,当看到这本《抚摸岁月》时,它顿时唤起了我沉睡已久的记忆,其中包括我们这一代人所仅存的对于饥饿和苦难的记忆——幸运的是,就在那个年代末期,一场伟大变革在神州大地展开了,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发展成果,正缘于那场变革。
口述史可以填补重大历史事件和普通生活经历中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至少,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比如书中《公公的“天堂”之路》一节,还原了公公在当地知青农场当了8年指导员的经历,展示了公公作为县、地区、全省乃至全国先进典型的辉煌经历,甚至还原文照录了公公留下的大量的“知青”资料。这对于知青问题的研究,应该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