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胡军:优美的诗蕴藏于民众生活之中
    胡军:优美的诗蕴藏于民众生活之中
    • 作者:胡军 更新时间:2010-07-20 03:14:44 来源:东方文学网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461

      上世纪的最后一年,第五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在桂林举行。直至记者今夏参加第十三届(文博园)国际诗人笔会,时间已整整过去了十年。新世纪以来社会发展和诗歌创作走过的历程,让人们对世界华文诗歌有了新的认识。

      新世纪的头十年,经济全球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随着社会生活观念的多样,作为人类情感与想象力最为活跃部分的诗歌创作因其个性化的艺术思维,也显得更加丰富甚至繁杂。诗人晓雪谈到诗歌状况时,首先念出了上世纪几位著名诗人的名字。他说,今年是艾青、林庚、卞之琳、公木等诗人的百年诞辰,看一下他们那些传诵一时的名篇就会发现,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创作方法——现代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无论写什么和怎么写,都有源自诗人心灵的审美发现和独具的审美个性,都能在多元多样的诗歌园地里通过独特的诗美创造,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艺术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他们的杰出创造、宝贵经验和人格魅力,是值得新世纪的诗人们很好地学习和继承发扬的。今天的诗坛出现了千姿百态、无序竞争的格局。一方面,出现了不少激情洋溢、有深刻时代思想内涵而又有民族特色和个性特色的不同风格的好作品,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另一方面,各种不良的思潮也在侵蚀着我们的诗坛,造成一些读者与诗歌的疏离。我们主张创作自由、个性解放、多元多样,提倡百花齐放、自由开拓、不断创新,但前提是为了推出更多、更好、更新、更美的诗作,为了促进丰富的诗美异彩纷呈的创造,也为了满足时代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文化需求。诗是一个民族灵魂的艺术体现,诗人们应当满怀激情而又严肃认真地努力写好每一首诗,在多元竞争的广阔天地里为创造更丰富多样更绚丽多彩的诗美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香港新诗协会副会长张继征针对新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谈到,现在好多人写诗是坐在电脑桌前兴之所至地敲打出来的,既无分行也无标点,更不追求合辙押韵。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这样的写作方式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敲打也要有生活的积淀,也要有奔放的激情,更要讲究必要的修辞,总之要有意义。一味强调诗歌是个人灵性和个人感悟是不可取的。如果那些无病呻吟、低俗不堪的口水诗或佶屈聱牙、生拗莫名的文字游戏不断出现,诗歌乏人问津也就不奇怪了。诗是高妙的语言艺术,最能考量作者的生活基础、文字功底和感情想象,它写出来是要人阅读的,就应负担起一定的社会道义和启蒙作用。总体而言,诗歌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寓教于字里行间,即使表现平凡的事物、消极的情绪也可以写出正面的意义,启发人生的哲理。一个名副其实的诗人,应该有小我服从大我的宽阔胸襟和无私心灵,服从民族和社稷的利益。他的创作要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语言精炼,技法新颖,让人耳熟能详。只要深入生活,锤炼文字,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强烈的真情,即时冷静地在电脑键盘上写作,还是能产生优美的诗章和时代的强音。台湾《大诗坛》主编庄云慧认为,文学是在生活万象中写出我们的心灵感受,直指人心地讲述人性中的真善美。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就是因为可以从超越生命的高度去俯瞰生命。生命没有绝对的完美,也没有绝对的辛酸。诗人的价值就在于让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的生命更加丰盈。

      新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华文诗歌创作也在不断探索发展新路,让人有理由为海外华文诗人的坚守表示敬意。澳大利亚酒井园诗社创社社长西彤回顾与新世纪同步的酒井园诗社走过的十年诗路历程时说,该诗社由来自欧美和中国两岸三地的诗歌爱好者自由结合,老中青三代作者不仅自己创作诗歌,也为澳大利亚本土与世界各地的诗歌交流做了有益的工作。在诗意受到挑战的当今世界,他们以自己自由的创作,倡导并实践创造力、兼容性和时代感的美学宗旨,增进诗友间的协作交流、中西诗歌的学术交流,以繁荣海外华文诗歌为使命。西彤说,当今诗坛,无论属于什么流派,标榜什么样的主义,诗的写作手法和体裁可以千变万化,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对人性的终极关怀,都是诗人心目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点。我们面向的是多元世界,一手承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手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手法,融中外诗歌创作的长处于一体,为我所用,吸取各种诗歌美学流派的长处,从而拓展出融民族性与本土性于一体,而又具有更前瞻的现代意识的华文诗歌新图像。对于海外华文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而言,民族性与世界性并不冲突,而且可以互补,因为世界性是民族性的扩大与延伸。江河入沧海,诗心通古今。有了相通的诗心,我们可以协力开创新的局面,攀登诗的高峰。澳门《银河出版》社社长路羽评价海外华文诗人的创作时说,海外诗人正是通过重新找回中华文化和中华历史并重新注入自己生命的体验。他们秉承执著的大中华情结,但没有偏执固守本土传统文化的心态,且在文化的乡愁中彼此宣称是“中国人”。他们在某种距离感中跨越地域和种族、历史和文化,谨慎地反思中华文化传统,获得了一种新的多元的自觉。海外华文诗人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向世人表明“诗歌无国界”的美学特质,在哲学层面关注人生与人性的主题挖掘,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怀和社会文化价值。

      十年前,记者参加第五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时有一种感觉,就是当时许多参加笔会的人都在期望让世界华文诗歌的创作和理论建设在新的世纪像桂林的秀丽山水一样“甲天下”。而今看来,这种期待虽然美好,但仍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包括华文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创作带来挑战与机遇。我们的社会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人类多样的思维模式不断被激发,诗歌艺术格局也呈现出动态的样式,各种名义的诗歌创新行为刷新并挑战着我们的审美传统及阅读习惯。“甲天下”也许并非我们的终极目标,让诗心与民心紧密相连,通过海内外华文诗人辛勤耕耘,携手创新,让诗歌不断滋润人们的心灵,净化人们的灵魂,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才真正应该成为诗人的永恒追求。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