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是孔子执教讲授的;与之相关的“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是由孔子逐一整理的。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人对六种技艺掌握得比较好,是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谦谦君子,被称为“七十二圣贤”。孔子开设这六门课程并亲自讲授,古往今来是人们难以企及的,其多才多艺是无与伦比的。
最早提出“六艺”概念的,是《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日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在《周礼.地官.大司徒》中也有类似说明:“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见,“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的学科门类。由“六艺”培养出来的人,既有广博的知识,也有卓越的才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
孔子开设这六门课,是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的。礼,指的是礼节,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个方面。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为社会运转订立了严格的人伦制度和行为规范。“礼制”由此传承千年,成就了华夏“礼仪之邦”的美誉。孔子提出学礼,将“礼”的学习视为做人的必修课程。“礼”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国家体系和社会秩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礼定贵贱尊卑,法定是非曲直,礼不仅是维护国家社会秩序的礼节仪式,还是调节人们基本行为的社会规范。大到等级尊卑,小到衣食住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礼来规范。
孔子年幼时,就喜欢学习礼仪。做游戏玩耍的时候,常常摆上俎zǔ豆等祭器,穿上礼服,模仿主祭官进行祭祀活动。当时的都城曲阜每年都举行郊祭活动,摆上整猪整羊,旗幡招展,锣鼓喧天,十分热闹。孔子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他后来对卫灵公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礼仪的事情,我曾听说过。军队的事情,我没有学过。
春秋时期,对祭祀礼仪非常重视。母亲颜征在也希望孔子学好礼仪,将来能进入贵族社会,并托关系带他去鲁国的太师那里,学习礼仪的设备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各种礼仪的操作程序。孔子学得非常用心,“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有人对此不理解,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经过广泛地请教学习,他好礼的名声在鲁国慢慢传开了。有不少贵族专门去向他学礼,甚至有的父亲临终前还叮嘱儿子,一定要去当孔子的学生。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吾十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有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识怎么那么渊博呢?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这是老师不断向他人学习的结果啊。“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学《诗》,就不能恰当地说话;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学习,永远是孔子工作和生活的常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复习旧的知识,从中得到新的感悟和启发,就可以当老师了。
二
在人类情感的表达上,语言到不了的地方,音乐能到了;音乐到不了的地方,舞蹈能到了;舞蹈到不了的地方,沉默能到了。“乐”,指的是诗歌、音乐和舞蹈,包括“云门大卷”等六个方面。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调和人们的情感;在维护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和谐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孔子对音乐的喜爱和重视,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一方面,来自他对古代乐教的传承,另一方面,来自他对音乐艺术精神的发现。他跟师襄子学鼓琴时,由乐曲的形式,到演奏的方法;由弹奏的方法,到曲子的意境;由曲子的意境,到对作者的了解,直至感悟出曲子的名子叫《文王操》。对音乐背后艺术精神的把握,是其思想情感向音乐中的沉浸和融合,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欣赏水平。(《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曾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诉鲁国管音乐的大师说,演奏音乐的整个进程是完全可以透彻了解的。演奏开始时,应当兴奋而热烈,接下来是和谐而纯静,清晰而明了,络绎而不绝,音乐就是这样完成的。(《论语.八佾》)
孔子积极入世的情怀,在音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人是不可能与鸟兽在一起生活交往的,我不与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能与谁打交道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如果社会没有弊端的话,我孔丘就用不着来参与变革了。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卫国停留的时间较长,有一次他敲磬qìng时,一个背扛草筐的人从前面走过,说,这磬声有心于世啊。过一会又说,可惜啊,这磬声硁kēng硁而落寞。世人不了解你,那就顾好自己就是了。《诗经》上说,水深索性穿着衣服游过去,水浅才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你说得很对,我没有话可反驳你。 (《论语.宪问》)当孔子击磬时,他的思想情感与已经与磬声融为了一体了。
当孔子和弟子被困在陈蔡的荒郊野外,没有饭吃的时候,依然“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在危难之际,以音乐为精神的安息之地。唱歌也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在一天中如果哭过,就不再唱歌了。其情感真挚而深厚、细腻而长久。在没有悲哀的事情时,是很快乐的,经常唱歌,并虚心向他人学习。“子与人歌而善,则必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与别人一起唱歌时,如果唱得好,就请求别人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歌有歌词,也就是诗,诗在当时是与乐不分的,诗教也就是乐教。
孔子对音乐的欣赏水平非常高。“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通过用味觉写听觉,来表现《韶》乐之美和孔子对其如痴如醉的欣赏。他创立了自己的音乐理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悲伤。提出情感的表露应当受到礼的节制,要把握好自己在情感上的尺度,不应过分快乐或哀伤,做到中庸和适度。
孔子注重对乐谱的整理工作。他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我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对音乐进行了整理,使得《雅》和《颂》这两种音乐各归其位,得到了适当的安排。他不仅整理了《诗经》,还亲自弦歌这些诗篇,以求合乎古代的音乐风格,包括《韶》、《武》、《雅》、《颂》等。通过这种方式,孔子希望恢复和传承古代的音乐精神,同时也使礼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史记.孔子世家》)他认为,通过弦歌《诗经》,可以更好地进行礼乐教化,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礼乐的教化作用,不仅在于音乐本身,还在于通过音乐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
三
“射”,指的是射箭技术,包括“白矢shǐ”、“参连”等五个方面。孔子对射艺的要求是:“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 ) 君子之间,没什么需要争胜负高低的。在进行射箭比赛时,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选手上场时,要先相互作揖;比赛结束后,要互相招手致意;或者是相约一起饮酒,这也算是君子之争了吧。
“射”,不只是一门技艺,它还体现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的办学宗旨。一个人的培养目标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处理人际关系依靠仁,还要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学习任何一种技艺,包括射箭这种看似竞争性很强的项目,也离不开追求“道”的目的。“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礼记.射艺》)所以,射箭的人不论是前进、后退、左右转身,一定要合乎礼。内心端庄敬肃,外表身体挺拔端正,然后再拿起弓箭瞄准目标。弓箭拿稳,目标瞄准,然后才能谈得上射中目标。从这个过程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德行了。
“射”艺,不仅是对君子行为的一种规范,更是对君子品德的一种概括。强调了谦逊、礼让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体现了孔子的价值观。通过射箭这种活动,对内端正心灵,对外要求身体正直,内外兼修,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一次,孔子在观看射箭比赛时,曾感叹地说:“射之以礼乐也,何以射,何以听,修身而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将安能以求饮?”(《孔子家语.观乡射》)射箭要合于礼仪和音乐,能够遵循音乐的节奏将箭射出,并且射中靶心的人,是贤能的人。如果是不肖之人,他怎能射中而罚别人喝酒呢?
四
“御”,指的是驾车技术,包括“鸣和鸾”、“逐禽左”等五个方面。“鸣和鸾”,类似起步停车,“和”、“鸾”都是挂在车上的铃铛,车行要平稳,铃铛要在行驶时,发出悦耳的、类似音乐的声响。“逐水曲”,类似弯道行驶。君子驾车,沿着弯弯曲曲的河边时,不能压线掉到水里。“过君表”,类似移车倒库或侧方停车,“君表”,是指插着旗子的辕门,门中放置石墩作为障碍物,车驶入辕门,车头两边与石墩的间隙只有五寸,车辆要恰到好处地从中经过。“舞交衢”,指在岔路上,万一走错了,要会掉头或者会倒车,在复杂路面,热闹的街市行车,不能撞到行人。“逐禽左”,相当于“路考”。用打猎的方式,考察是不是提速快,能不能驱车追赶到飞禽野兽,要沿着禽兽的左边行驶,以便于站在右边的射手射猎。
孔子的驾车技术是熟练的。有人说,孔子真是伟大啊,学问是那么渊博,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后,对学生说,我的专长是哪个方面呢?是驾车,还是射箭?我看还是驾车吧。(《论语.子罕》)他驾车时认真,心无旁骛:“开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上车时保持端正的姿势,手握把手,确保在颠簸的车厢内保持平衡,避免摔倒。在行驶过程中,回头顾望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安全,也显得不礼貌。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是不礼貌的,也会干扰他人。用手指指点点是不礼貌的行为,尤其是在车上,这种行为容易被视为无礼。可以说,孔子在任何场合,都保持了端庄的仪态和高度的自律。
五
“六艺”有小艺和大艺之分。“书”、“数”为小艺,是初级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是高级课程。“书”,指书写,识字和文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识字方法。“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jié qū,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ī,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p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tuō事,令长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孔子的书法造诣是有案可查的,尤其是篆书。秦朝李斯和唐代李阳冰的篆书,都是从孔子这里学来的。李阳冰生于中唐,最初以峄山刻石为师,等他看到孔子为季札写的墓碑时,才开始领悟到篆书的真谛,经过刻苦练习,终成大家。孔子流传于世的书法,只有延陵帖和题比干墓碑两件。
“数”,指的是计算、数学,包括“方程”、“勾股”等九个方面。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解决丈量土地、算账收租等实际问题;还可以计算天体,推演历法。孔子对数学非常重视,他用辩证的观点讲数学,在抽象的数字中,发现了数学之美。他指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周易.系辞上》)日月星辰的变化,交错、复杂地排列和组合,有着自身的规律,掌握了数字的变化规律,就可以成就天下的文明,把数字研究透了,可以确定天下的物象,万物之理就通了,就能为我所用,就没有难办的事情了。
命理即数理,人们学好数学,研究透彻数字的道理,也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孔子曾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参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学习《易经》,就能够避免犯下大的过错。“乃至于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以至于到了六十岁,能够正确对待各种不同的意见,不会感到不顺耳;到了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情,而不会违反规矩和法度。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孔子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周公不仅制订了“周礼”,而且发明了培养君子的教育方法。 “礼”,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和谐与人际交往能力;“乐”,是培养学生精神协调和悦己悦人的能力;“射”,是培养学生反省自己和聚焦目标的能力;“御”,是培养学生身心一体和驾驭人事的能力;“书”,是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数”,是培养学生的计算和策划能力。既有知识的学习,也有能力的培养。
“六艺”教育,被孔子传承后,得以发扬光大,培养了一大批能文能武、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教育方法。可惜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把教材烧掉了一部分。“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项羽“火烧阿房宫”时,当年存档的六艺教材,也都给烧光了。再加上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六艺”教育被董仲舒提倡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教育所取代。从此,“六艺”修炼及其成果,只能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了,我们能够看到的,只剩下一个最具才艺的知识分子典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