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王慧明:孔子在民间
    王慧明:孔子在民间
    • 作者:王慧明 更新时间:2024-12-18 08:33:31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1655


    作为儒家文化创始人的孔子,在人们心中,他道德高尚,难以企及;学识渊博,经天纬地。他是至圣先师,只能仰望;他是万世师表,高高在上;千百年来,作为人格化的孔子,越来越不在烟火人间。出于各种目的,不同时代,人们已经把他打扮得面目全非。现在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孔子还原为人世间可以效仿的模范,可以够得上的标杆。所以,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个真实化、生活化、通俗化、普适化的孔子,让栩栩如生的孔子重回人间。他是那么积极向上,端庄高尚,而又可爱有趣,温暖人间,他每天就在人们身边,成为指路明灯,良师益友。

    一个人太感性,过不了柴米油盐;太理性,过不了风花雪月。圣人的起点是凡人,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孔子在其人生旅途中,他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他不讨好冷漠,也不辜负诚挚的热情。甚至有时候,也会让自己糊涂起来。快乐是首选,余者其次。老子悟出了无为;庄子悟出了逍遥;墨子悟出了非攻;佛陀悟出了忘我;孔子也悟出了中庸。聪明易,糊涂难,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难得糊涂。

    中国儒学经过2500多年的发展,其形态屡经变换,总的方向是维护封建统治。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儒学脱去了神圣的外衣,成了纯文化资源的存在。失去了封建制度支撑的孔子,也由庙堂回到了江湖,由天上回到了民间。但这样也许更好,他双脚走在坚实的大地上,一个真实的孔子,更可以展现他和民众的亲和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一


    孔子的人生,历经坎坷,没有看到实现其终极理想的前景。和他同时代的人,有一个叫柳下惠的,住在一个叫郭门的地方。是一个心静如水,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与之有极大反差的弟弟,那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柳下跖zhí,盗亦有道。柳下跖不通文墨,性情刚烈。公元前475年,在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河南省濮阳柳屯)领导了9000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起义。此时周游列国14年,并于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回到鲁国的孔子,却要去劝降柳下跖。结果遭到柳下跖的痛斥,半天没有缓过神来。在“处礼崩乐坏”的乱世,他“克己复礼”的梦想,在社会现实中被碰得粉碎。

    这一故事记被载在《庄子.杂篇.盗跖》篇中。单从文学的角度看,庄子的文笔语句精炼,内容意味深长,比喻生动形象,犹如阅读一篇美文;表现手法细腻微妙,更像是一篇叙事小说。孔子见到柳下跖时,先施礼,后劝说。但还没等把话说完,柳下跖就打断他的话说,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人之常情吧。天与地是没有穷尽的,人的生命却是有时限的。把有限的生命托付给没有穷尽的天地,如同白驹过隙,稍纵即逝。

    孔子对柳下跖的劝说没有任何结果。在回来的路上恰巧遇到了柳下惠。不由得感叹说,我这样做,真是自取其辱。就好像没有事去摸老虎的头,撩老虎的须,结果差点被老虎吃掉了。孔子经得起各种考验,承受得任何失落。

    柳下跖之所以对孔子如此无理,主要是没有看到其作为圣人的一面。但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人格也应该是得到尊重的。人皆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孔子也一样。他有着青少年成长的烦恼,有着成年人生活的迷茫,也有老年人生活的失落,并率真地流露着自己的真性情。甚至有时候也会犯错。有一次,他的学生颜回在厨房做饭时,捡起掉在锅里的杂物吃掉了,恰巧被孔子看到,以为他在偷吃东西,便教训了他。后经解释,孔子才明白。感慨地说,亲眼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的,道听途说的就更不可信了。


     二


    孔子有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一生坚持,乐此不疲。最能让孔子快乐的事情,首先就是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并不像吃饭喝酒、休闲娱乐那样轻松自在。但在孔子看来,学习意味着一个人的独立和成长。学习给他的感受,就是“乐”,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悦。这种喜悦让他感到了生命的充实和丰盈,并从学习中获得了内在的自信,获得一种充实的力量。同时,孔子把学到的知识还分享给他的学生和更多的人,就无限放大了这种快乐。既“学而不厌”,又“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让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同频共振,从而达到一种“仁”的境界,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啊。

    孔子的第二项乐趣就是交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他不但广交朋友,而且会交朋友,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他反对朋友之间不务正业的玩笑嬉闹,“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论语.卫灵公》),整天成群地聚在一起,不讲正经事,这样的朋友不值得交往。其弟子曾参也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朋友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是文化,是学问,是道德,要用友情来辅助仁德,这才是儒家的交友之道。

    孔子基于对人性的深刻观察,提出了交友的八项原则。一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二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朋友之间应该守望相助,温暖且快乐。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四是应该分清益友与损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五是“不逆诈,不亿不信,抑或先觉者,是贤乎?”不揣测别人会欺诈,不臆测别人不诚实,但在欺诈和不诚实发生时,要能及早发觉,这才是贤明的、有大智慧的人。六是背后可说好话,但绝不可背后说坏话。七是“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朋友犯了错误,要给予劝导,但是事不过三,朋友要是不听,那就适可而止,否则就是自取其辱。八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朋友之间发生了误会,要多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不仅是交友之道,也是高明的人生之道,看似平常,却深藏着人生的大智慧。

    孔子的第三项乐趣就歌舞。歌唱与舞蹈,是孔子生活的常态。他对歌舞不仅喜爱,而且还精于研究,敏于鉴赏,长于教育。他会作词作曲,是卓越的词曲作家;会多样演奏,是有才华的演奏者;酷爱歌唱,以歌声表达志趣;对音乐的整理,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用感性的方式认知世界,用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思想。他的人生智慧,他对“道”的追求,对“艺”的欣赏,都包含在对歌舞的喜爱之中了。

    孔子的第四项乐趣就是教书育人。他强调“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学生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他在教书育人中,获得了很大的快乐。他针对学生脾气性格、理想志趣、习惯爱好的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让花有花的芳香,草有草的柔美,让每个学生都各得其所。对品学兼优的颜回,给予大力表扬:“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有一次他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论语.公治长》),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好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相比,颜回听到一件事,能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孔子说,事实上你也不如他,我同意你说的话。

    孔子的第五项乐趣就是寄情山水。在先秦时期,山水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在孔子看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水是清澈的,自由的,滋润的,无形的,既能深入精微,又能波澜壮阔。所以,有智慧的人,懂得思维上的灵活与变通,如同水中鱼儿,欢畅自在。山,虽有雄伟身躯,却静静伫立,给人一种沉稳和力量感,让人顿起敬畏之心。虽高远,却并非不可攀登;虽静立,却并非不强大。所以山自带崇高却不失亲和,似呆立却并非无志。这水可以让人“乐”,这山也可以让人“乐”,可以乐而忘忧,可以乐而生智。他向往的生活就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他投入、欣赏并享受着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调节心情、获取智慧与灵感。

    孔子的第六项乐趣就是享用美食。他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这就是聪明的人做得过了头,而愚蠢的人又达不到它的要求。就像人,没有不吃不喝的,但真正能够辨别出其中滋味的人却很少。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让人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孔子是个美食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强调食物要精工细作,讲究食材的新鲜和烹饪的精细。对饮食的时间、食物的颜色、气味、火候等方面,也都提出了要求,他不吃过期的、腐败的、发霉的、变色的食物。不仅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食的讲究,也体现了对理想信仰的追求‌。


     三


    孔子有喜欢的事情,也有不喜欢的事情。和平常人一样,有时候是感性和情绪化的,也有“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候。他教育弟子说,真正的君子应该静下心来做学问,而不要骄傲自满。但同时,他又骄傲而自豪地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周文王死了以后,推行周代的礼乐文化的责任,不都放在我的身上了吗?“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孔子的自信。

    孔子第一不喜欢的,是谄媚和无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不是自己的先人也要去祭拜,这是在谄媚。认识到了实现仁义的办法而不采取行动,就是没有勇气。他告诉人们,不应当去讨好或参加与自己无关、不符合道义的事情。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他为人处世谨慎恭敬,有孝子的美名。一次,他和父亲在地里除草,不小心锄断了庄稼。父亲很生气,举起农具就打他的背。曾参被打倒在地,过了许久才苏醒过来。他慢慢站起来,对父亲说:“刚才我得罪了您老人家,您用力教训我是对的,请不要生我的气了。”接着回到房内,弹琴歌唱,想让父亲知道自己的身体无事。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曾参做得有些过分了,就对学生说,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门。

    曾参自认为没有做错,就派人向孔子解释。孔子对来人说,你没有听说舜的故事吗,舜侍奉父亲瞽gǔ叟殷勤周到,父亲让舜做事,他很快就会到身边来;但如果父亲想找机会杀死他,他就从来没让父亲找到过。父亲拿鞭子抽他,他就忍受惩罚;但如果拿拐杖打他,他就会逃走。所以瞽叟没有犯不守父亲本分的过错,舜也没有失去淳厚、美好的孝德。曾参不顾自己的身体让父亲暴打,不知道躲避。假如自己被打死了,就把父亲陷于不义,与不孝相比,哪个重要呢?曾参听到这话后,说,我差点犯了大罪啊。于是亲自前来向孔子认错。

    孔子第二不喜欢的,是某类女子和小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只有某类女子和小人是不容易相处的。亲近了,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在《论语.泰伯》中,有一段对话,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周武王说,我有十位治国之臣。孔子说,其中一个是女的,只能算是九人。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吃喝与男女情爱,是人生存的最大需求。孔子为什么会不喜欢女子呢?一方面,与他的婚姻经历有关。公元前533年,孔子与宋国公室之女亓qí官氏结婚。一年后亓官氏生子。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派人给孔子送来一条鲤鱼,于是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孔子和夫人过不到一块去,最后孔子选择出妻。公元前485年,亓官氏先孔子七年去世。按规矩,儿子应为母亲守孝三年,但孔鲤只为母亲守孝一年,也许是孔子制订了变通的规则。孔鲤有时因思念母亲而哭泣,孔子大为不满,孔鲤也就不敢哭了。事情也巧,婚姻不幸似乎成了孔门惯例。从孔子开始,“孔氏三代出妻”(《孔子家语》),连续三代人都和妻子离异。

    另一方面,就是儒家对夫妻关系的定位。儒家眼中的夫妻关系,注重事务上的合作,忽视感情方面的交流,讲究的是相敬如宾。不但不言相爱,而且把婚姻看得十分严肃,夫妻二人的结合,是完成上事宗庙、下继后嗣的任务。孔子一生都把女人当作事业上的绊脚石,对比较风流的女子,更是戒备森严。

    公元前497年,孔子游历到卫国。卫灵公有位宠爱的夫人,名叫南子。南子长得非常漂亮,但生活作风不太好。南子听说孔子要来,便向卫灵公提出要见孔子,并且是单独会见。卫灵公十分爽快地答应了。同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故意不在场。孔子推脱不了,只能赴约。

    这次会见,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有记载。两人隔层很薄的布帘子,互相跪拜行礼。好像也没谈什么具体内容,他们关注的事情不太一样,聊不到一块去。孔子的学生子路,对老师见南子一事很不满。孔子心地坦然,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孔子对男女关系的谨慎程度,远远超过了他那个时代的普遍水准。他认为,如果朋友的母亲是寡妇,在没有第三人在场的情况下,就不能到家里去串门。这背后可能有他不愉快的记忆。孔子的先人当初从宋国的大贵族流落到鲁国,也和女人有关。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当时在宋国当大司马,位高权重。孔父嘉的夫人很漂亮,也爱抛头露面,有次上街,被太宰华督看到,羡慕不已,便打起了歪主意。第二年华督发动政变,杀掉了孔父嘉,把孔夫人抢过来做老婆。孔子对女人印象不好,也跟他的这段家世有关。

    孔子一生都想找一位明君实施自己的治国方略,但屡屡碰壁,遇到的多是庸碌之辈。难怪孔子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我没有见过像好色一样好德的人。他想不明白,自己这种德才兼备的人,怎么还不如美女有吸引力。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孔子做到了,这也是他能成为圣人的一个原因吧。

    孔子第三不喜欢的,就是紫色。古人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有青、赤、黄、白、黑五种,其余的皆为间色,紫色属于间色。正人君子、正式场合是不可穿间色的。“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孔子的“恶”,是有针对性的。“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韩非子》)齐桓公身为国君,不以身作则,还穿着紫色衣服到处招摇,引得全社会争相模仿,紫色衣服价格暴涨,五匹生绢换不来一匹紫色的布。乱穿衣服,是不符合周礼的。把复兴周礼作为一生事业的孔子,自然也就不喜欢紫色了。

    一个平民化的孔子,流露真性情的一面,事例还有很多。他和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情感甚至比常人更丰富。高兴了会表扬人,“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生气了会批评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论语.公冶长》)。同时,他也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的孔子;一个自强不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孔子。拂去历史的烟尘,我依稀看到孔子正向我们走来,踩着不变的步伐,向着不可知的未来走去。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