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晚秋的灿烂阳光柔情蜜意般的照耀在山东嘉祥大地上。曾子故里的山山水水和绿野田塬,在一场秋雨后更加显示出宜人的温馨美丽。这天,原陆军第六十一师直属喷火连连长马府贤、副连长董勤生和八班长于林,不顾年老体弱,不怕路途颠簸,分别从陕西咸阳、河南洛阳来到嘉祥,前来看望已经分别近五十年之久的老战友。当我们见到老首长们仍然身康体健,神炯气爽时,我们这些当年在喷火连共同生活的老战士,内心的激情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战友们相见,特别是我们的老连长、副连长一起相聚,当年那段火热的连队生活自然是讲不够、说不完的话题。我们这些年逾古稀的老战士,每个人的心里,无不翻腾着那段难以忘怀的激情岁月……!原陆军第六十一师喷火连,尽管在六十一师的编制内存在了十六年(1959年一一1975年),但却在六十一师的军旗上,增添了很多耀眼的光环。在六十一师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值得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六十一师喷火连迎着时代风浪、合着时代的节拍、迈着时代的步伐,在基层连队建设中创立了很多新鲜做法,总结出很多新鲜经验。一九六八年,毛泽东主席曾在北京军区报送的一份材料上批示:“开展谈心活动,这个方法很好!”毛主席的这个批示,就是对六十一师喷火连官兵在基层建设中谈心交流、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经验的肯定。后来,六十一师喷火连随师部移防西安、天水,在基层建设中抓思想,带队伍,创优绩,争第一。连队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受到了师首长及机关的高度评价,被兰州军区评定为“四好标兵”连队。我们入伍时,连队建设蓬勃发展,如火如荼,蒸蒸日上。一九七一年元月一号,我们穿着军装,带着亲人们的嘱托离开家乡。呼啸的军列载着孔孟之乡的优秀儿女来到了大西北。来自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的十五名战士(张俊读、孔凡义、孔宪根、关法臣、马德居、丁兴林、袁洪文、侯传印、靳庆奎、岳彩英、岳增文、岳增山、刘宝全、谢绍育、许俊国),被分配到一个火一般的连队一一六十一师直属喷火连。我们在这个光荣的集体里生活战斗了整整五年,结下了深厚的战友之情。喷火连这个响亮的名字,在我们的心里,早已打上了深深的铬印!老连长来了,曾经在喷火连生活战斗过的十名老战友闻讯赶来。这些老战士,虽年过古稀、饱经风霜,但人人精神抖擞,个个满面红光。离开连队将近五十年了,但是聚在一起仍然就像一团火。当年喷火连“两不怕”的精神、不知疲倦的干劲、敢打敢拼的作风、永争上游的斗志,仍然显露在每个老战友的言谈话语之中。
火热的部队,焠炼出坚强的战士!当年在喷火连战斗生活的十五名战士,他们怀着一腔热血,走上了新的战场。他们把喷火连工作时的那股劲、那种热情、那种精神带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把热血洒在了喷火连,使喷火连的火更红;他们把汗水洒在了故乡的这片热土上,使故乡的情更浓土更热。在原六十一师直属喷火连的十五位济宁嘉祥籍战士中,有两位在部队成长为我军团、营职干部;有九位在地方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担任领导职务或技术骨干;张俊读(在部队种菜)、孔凡义(在部队做饭)分别担任村支部书记将近十年,受到上级党委的充分信任和群众的交口称赞。目前,喷火连的这些老战士,正过着幸福、愉快的晚年生活。举起杯,热泪流,千言万语涌心头。手拉手,情满腔,官兵相见泪汪汪。兄弟情,战友谊,默默祝福在心里!部队生活像一团火,照亮了你,照亮了我,照亮了千千万万火一样的战友们!六十一师喷火连像一团火,温暖着你,温暖着我,温暖着流水般的战友们!现在,我们这些退了休的老战士,仍然像一团火,在各自的生活中,发着热,发着光……
一一2024.10.24写于祥城叶香斋
马德居,号代香。一九七零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六十一师喷火连、防化连任战士、班长、排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院指挥系学员,陆军第六十一师司令部防化科参谋,兰州军区司令部防化部作战训练处参谋,兰州军区防化团副参谋长,兰州军区司令部防化部参谋。一九八八年底转业至检察机关工作,四级高级检察官。热爱生活,珍惜拥有。已出版文集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