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马国顺:志高则言洁 志大则辞宏 志远则旨永
    马国顺:志高则言洁 志大则辞宏 志远则旨永
    •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24-10-12 03:45:46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3348
    [导读]晚清诗人刘鹗诗歌艺术风格漫谈


    大家都知道,刘鹗的《老残游记》被鲁迅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作家走进作品,体悟身世之患,抒写家国之忧,痛苦沉思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道路,展现了一个太谷学人的情意世界。

    大家切不可疏忽,刘鹗还有《铁云诗存》,共收113首诗,其孙刘蕙孙辑并标注。卷一、卷二较完整,其余为后人搜集所得。卷一,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回忆所作,有闺怨、纪游、题画诗多种。卷二,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赴日本时纪游诗,描绘异国风情,刻画工细、意境新奇,如《十七日到神户游布引观泷》、《二十日游岚山》等。其伤时感事之作,情真意切;写景状物,细腻逼真。(1)

    笔者不揣浅陋,把学习阅读刘鹗诗歌的体会心得记录下来,见笑于诸君。

    居高声自远

    我们来读一读《铁云诗存·卷一·芬陀利室存稿》收录的第一首《述怀》:

    余年初弱冠,束脩事龙川;

    虽未明道义,洒扫函丈前。

    无才学于禄,乃志在圣贤;

    相从既已久,渐知叩两端。

    孔子号时中, 知时无中偏;

    万事譬诸物,吾道为之权。

    得权识轻重,处久循自然;

    因物以付物,谁为任功愆。

    此意虽浅近,真知良独难;

    灵台有微滓,一跌千仞渊。

    这是一首五言古风,此诗题为“述怀”,所述之“怀”主要是对自己的忧怀。愚揣测大意解读:(我)20岁(初弱冠)拜龙川先生(李光炘,太谷学派周太谷星垣的嫡传弟子)为师,尽管“未明道义”,“洒扫”教室,没有什么才干,不能求取功名利禄,但是我有志于学习“圣贤”。跟随先生学习已久(4年),逐渐懂得了圣人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我想万事万物同一个道理,我自己认为要行“道”,应有“权”,有权的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按照一定章程办事,(如果当官都)就事论事,敷衍了事,哪一个能为国家建功立业?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很困难。人有优点缺点,各人心灵想法不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有人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光炘就是刘鹗心目中的圣贤。是李光炘告诉了刘鹗要辩证地看待事物,处世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勤于思考。需知了解事物的本质绝非易事,如果只从个人的意愿考虑,考虑不周差以毫厘就有可能谬以千里”(2)。

    诗歌表面上看,从自己的加入太谷学派说起,十分谦虚,“虽未明道义”、“无才学于禄”,呼吁有权人应该“得权识轻重,处久循自然”。这时,刘鹗已经23岁了,已经河南游历,广交朋友,虽考试落第,但已经研学水利、测量、绘图、历算、医学、兵法、词章等实用之学,旁及佛老,其亲身经历并耳闻目睹晚清战乱频仍,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亲眼看到那些“杀民如杀贼”的“清官”和那些“嗜财如命”的“贪官”,当然萌生“官应该怎么做?”是不是“识轻重”?是不是“循自然”?“轻重”应该是指“国”与“家”,孰轻孰重?“自然”应该是指“责任”、“章程”、“规律”,中国一句俗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刘鹗此时在思考自己的人生,“人不可无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自己的理想志向是什么呢?文不能安邦定国,武不能上阵杀敌,(我)该怎么办?(我)能怎么办?对为什么做官、如何做官以及理想官员的素质等问题,有着多方面的思考,这蕴含在《老残游记》一书中,也散见于其另外的著述里,还体现在他本人的行为中(3)。

    “诗言志”,这首《述怀》也许就是作者自己的心路表白。只能学习圣贤,渐知“两端”,“两端”应该就是说的太谷学派提倡的“教养天下”,“圣贤”就是指“孔圣人”,未必是“确指李光炘”。因为诗中运用“束脩”,送“束脩”投师的礼俗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便是证明。直接叙述“孔子号时中”,我们知道,孔子“中庸”之“时中”至少具有这样几个维度:一是“时”与“位”相称的“正名”;二是“时”与“学”相契的“好学”;三是“时”与“教”相合的“教化”;四是“时”与“权”结合的“权变”。从这几个角度切入,可望打通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路,解决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的分歧,并令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当代思想世界重新焕发光彩。再说,太谷学派就是以“希贤、希圣、希天”为主旨。何必要确指谁呢?(4)后来,作者创作小说,《老残游记》第七回刘鹗借老残之口道出了自己年轻时的抱负:“我二十几岁的时候,看天下将来一定有大乱,所以极力留心将才,谈兵的朋友多,其时讲舆地、讲阵图、讲制造、讲武功的,各样朋友都有。”(5)面对国是日非的局面,青年刘鹗就具有强烈的拯救愿望。更在《矿事启》奏稿中,刘鹗更深切地表达了自己的忧国之情:“抚念时局,蚤夜傍徨。捧土塞河,诚自知其不量;竭愚尽萃,要无非忠君爱国之忱,知我罪我,惟诸君裁之。”(6)你看,诗歌与小说、与奏章三者互为印证,刘鹗的忧国忧民意识年轻时代开始确立无疑。同时也印证了刘大绅话:“先君以事赴扬州,受学龙川……而先君任天下之心,亦一变为悲天悯人。”“盖先君自从龙川受学以后,即抱饥溺胞与之怀,以养天下为己任。”(7)

    那么,铁云这首《述怀》的题旨可以这样概括: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叙述自己求学之经历,抒发寻求志向理想之情怀。

    当然,人生志向理想是大事,“立德、立功、立言”,是为国为民,或曰救国救民,不可造次,不能马虎,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样的“述怀”是人生境界的必有之意,哪个时代的人没有理想志向?哪个青年人没有理想志向?哪个青年人没有“少年心事当拏云”?这样的“述怀”,在古代诗词中比比皆是。比如,明 ·解缙的《述怀》辑录如下:

    闻道西羌路坦夷,三千里外一娥曦。

    奔忙南北寻常事,老大悲伤九十稀。

    夜月书闱归梦远,秋风驿路雁声迟。

    儒官莫恨文章误,中正和平好俟时。(8)

    解晋、刘鹗生活的明、清时代不同;前者大学士,后者科举落第,身份不同;前者内阁首辅,后者未入仕途,地位不同;前者屡遭贬抑,后者郁郁不得志,处境不同;这种时代的差距、人生境遇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但这种天悬地隔的差距,挡不住历代诗人心灵的共通共融,两首诗歌的体裁不一,前者古风,后者七律,但题材、主旨何其相似?因为年龄不同,解诗多了些“悲伤”,刘诗多了些向往“雄心壮志”,儒家传统思想完全一致。令人惊奇的是,后来两位诗人的结局何其相似乃尔:前者本是主编《永乐大典》的“神童”,竟然以“无人臣礼”下狱,被谋杀而客死他乡;后者是著作等身、实业救国急先锋,却被清廷以“私售仓粟”罪充军新疆,同样客死他乡。借用李白的《临路歌》来表达今人的遗憾惋惜之情: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9)

    我们再来拜读铁云1896年的诗歌《春郊即目》(10):

    郊游骤见海棠花,亚字阑干一树斜。

    蝴蝶忽然飞屋角,羁臣何以在天涯。

    千枝翡翠笼朝雾,万朵胭脂艳早霞。

    寄语春光休烂熳,江南荡子已思家。

    可怜春色满皇州,季子当年上国游。

    青鸟不传丹凤诏,黄金空敝黑裘貂。

    垂杨踠地闻嘶马,芳草连天独上楼。

    寂寞江山何处是?停云流水两悠悠。

    据“搜狗百科”《刘鹗生平简介》叙述,光绪廿二年,丙申(1896),刘鹗四十岁。正月由济南回京,二三月回南。录定《芬陀利室存稿》。纳妾王氏。在上海与梁启超、汪康年、罗振玉等见面,并有诗唱和。应张之洞召,赴武汉议筑芦汉铁路,未果而返。冬通过王文韶,上书请筑津镇铁路(11)这首诗作应该就是回京所作。

    这首诗歌八联十六句,应该属于七言的古风。

    第一、二联写景,抒发失意之情。“海棠花”,“阑干”,“斜树”,春意盎然;“阑干”,“纵横交错”的树影成“亚字”形,是不是含有“失意”之意,依据有二:一是用典,出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在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我看完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12)此时辛弃疾“登楼心意”不正是作者春日郊游的心境吗?悲愤压抑,郁郁不得志;其二:刘鹗刚刚上任一年,即光绪廿一年,乙未(1895)年。从第二联看,他对“得以知府任用”并不满意,那么美丽的“蝴蝶”飞到不是春光烂漫的草原或盛开的花丛中,却飞到“屋角”那不该飞去的地方;因为黄河泛滥,他已经参加治理黄河,并取得成绩,撰《治河七说》,已经出版了“治黄”书《历代黄河变迁图考》,联系上一句,想起自己的家,“羁臣何以在天涯”?“羁臣”,朝廷的官,受“羁攀”,古代有“羁縻制度”,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我为何到远离家乡的地方做官呢?身在京城为何说“天涯”呢?我估计应该是“咫尺天涯”的意思。比喻距离虽近,却像远在天边一样。

    接着第三、四联写景,抒发思乡之情。“春光烂熳”景物非常美好,“千枝翡翠”、“万朵胭脂”、“朝雾”、“早霞”,可是游子思家,因此“休烂漫”。

    第五、六两联,用典。“季子当年上国游”,春秋时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13)这个典故说,人应贫而有志,穷而有节,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可惜了,满皇州的春色,却不是我所喜爱的,人应有志,穷不可怕。

    第七、八两联,皇帝没有诏书,暗指科举失意,“青鸟”古代传送书信的鸟,“貂裘”,有出自“貂裘换酒”的典故,“晋朝时期,“竹林七贤”的阮咸的儿子阮孚特别好酒,在做安东参军时,整天在军中饮酒作乐,醉眼朦胧,丝毫不把军务放在心上,皇帝派他去作车骑将军的长史,劝他少喝酒,他更是纵情狂饮,经常是烂醉如泥,有时甚至用他的金饰貂皮大衣去换酒喝”,比喻当官不负责任,有谴责朝廷官员办事不力的意思,“黄金空敝”,“空”和“敝”一般看成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且使动用法”,且为被动句,那么句子的意义就可以理解成,那些穿“黑貂裘”的达官贵人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消耗了“黄金”白银,使得国库空虚,民力凋敝,这里是不是关心国家大事?是不是郁郁不得志?“黑”,“黑,北方色也。从水,属太阴。”,可以看出,黑在方位中属于北方,五行为水。在中国古代,黑色对应的神兽是玄武,并且把黑色比作玄色,指代宇宙,具有看不见、琢磨不透的特点,暗示了一种神秘莫测的空间。黑色在古代中国不是简单的色彩,而是一种色系,中国的黑色极为丰富,形成了庞大的绘画体系。中国的黑色要追溯到上古;皇帝不任命有才能的人,那些“黑貂裘”之高官空领国家俸禄吗?可能不仅仅如此吧,“貂裘”,一般指北方富贵人,是不是还含有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雄心壮志?

    第九、十两联,说京城听到战乱声,“踠地”,很显然,黄城之地;可是“踠”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并未收集这个字,只有《康熙字典》或《中文大辞典》有收集这个字,解释为“体屈也”、“屈脚也”,我以为就是“脚跟”,靠近皇城的地方为妥;春光无限,我独自一人欣赏;第十联,到处都是江山“寂寞”,“云”也停,流水也停,作者字“铁云”,“悠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这首诗写一个人在城楼上等候他的心上人,急得他来回走个不停,一天不见面就像隔了三个月似的。是不是含有报国之心热烈拳拳,空有奇志。“停云”,《停云》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诗。其主旨为思亲友,写春来发酒,由酒思与亲友共享,然时乱路阻,不能畅怀。铁云是不是在想?几度创业,失败告终;几度为官,碌碌平庸;人与事,像“停云”,像“流水”,当停则停,当行则行,行止有度,顺其自然,处之泰然吧。据说,这首诗流播到上海后,引发一些维新派人士的传诵和共鸣。梁启超感动不已,赋诗以和。刘鹗主张洋为中用,一直不忘开办实业,曾与人合股购下南京浦口的荒滩准备开商埠,未料浦口地价上涨,与原地主产生纠纷,被人以勾结洋人牟利诬陷。

    这首七言古风《春郊即目》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春光明媚,景物宜人,独自一人欣赏,难免心生郁郁不得志之感,这就是家国情怀。诗歌多处借典抒情,正是博学多闻、满腹珠玑的诗词高手才能有如此大作,也可以凭此冠绝古今了。这样的诗歌非记问之学者可以为之,更非酒囊饭袋者之笑谈,因此鄙见拙笔,斗胆用“居高声自远”来品评。

    一语天然万古新

    我们再来读《铁云诗存·卷二·东游草》第六首《十八日宿大阪惠比寿桥丸万宫》(旅居日本时写的诗):

    月光如水水如波,桥上佳人走似梭。

    鬓影花香都不见,无端触起艳情多。

    依据《刘鹗大事年表》显示,刘鹗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50岁)春、秋两度去日本。(14)我们知道,“刘鹗性情豪爽,一生走南闯北,结交了不少朋友,既有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也有志趣相投的道义之交;既有达官贵人,也有平民百姓;既有本国挚友,也有异邦宾朋。诚如寒波先生在《老残遗恨·后记》中所言,刘鹗在小说写作上一举成名,事业亦煊赫于一时。他以布衣之身,却能外连洋人,内通王侯将相,呼风唤雨,神通广大。洋人往往只知刘鹗,而不知有地方巡抚;毎到一地,外国领事待如上宾,朝廷亲王、军机大臣、提督军门中也有人为刘鹗奔走效劳。”值得一提的是,在他所结交的外国朋友当中,后期以日本人居多,正如一家日本报纸所说:“(刘鹗)和日本人的交往非常广,有不少日本人蒙他照顾。”刘鹗的日本朋友有西村天囚、牧放浪、西村博、郑永昌、小田切万寿之助、中岛裁之、山田纯三郎等人。其中最重要的是日籍朝鲜人郑永昌。(15)

    日本应该是刘鹗视野中的新兴大国,尽管他也曾对甲午战败感到愤懑,但那主要是出于对清朝腐败的不满。相反,刘鹗羡慕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就,梦想让大清效法日本,实行自上而下的革新,向西方开放市场。在刘鹗看来,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文化、体制相近,发展模式最宜借鉴,为摇摇欲坠的晚清找到救国良方。(16)应该可以这样推想,刘鹗去日本目的不是考察考察,就是专程旅游。他从正月14日到24日,有明确时间显示的大概逗留了十天左右,先后旅游了长崎、茂木、九州、神户、奈良、大阪、西京、岚山、等地方。大阪,在日本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日本“关西地区”的中心城市,而关西地区又是日本重要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所以大阪不仅是历史文明古都,在近代以后,更是发展为日本商业金融中心,为其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7)因为他不是官方身份,而是民间学人身份,“学堂政界余无与,更不工商苦调查,借问此行何所事,半游名胜半看花”(《二十四日口号》),所以时间行程上自由自在,“口号”意思有点令人费解,从诗歌内容来看有专程游山玩水、欣赏异国风情的意思。尽管他强调是“旅游”,内心怎么可能完全释然自己的追求与使命。

    从刘鹗正月十八日上午游奈良写的诗看,《十八日到奈良游春日神社看驯鹿》:

    清和人物本同洲,唇齿相依大业遒;

    求友不妨行万里,劳君为我再呦呦。

    刘鹗不忘感慨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唇齿相依”,人种相同,习惯相同,人家怎么如此成功,朝气勃勃,我大清为何病国病民,暮气沉沉?请朋友再讲讲如何“明治维新”的啊?我们大清不是也进行“百日维新”的吗?几乎中日两国同时进行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什么我们失败了,你们日本却成功了?这些疑问可以肯定地说,一直萦绕在以“救国图强”为己任的刘鹗心中;可以肯定的说,刘鹗去日本不单是游山玩水,不单是会见朋友,可以说抱负尚有,奇志并未完全泯灭。

    本诗首句“月光如水水如天”是经典名句,出自晚唐赵嘏的《江楼感旧》: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像都溶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将江楼夜景写得那么清丽绝俗。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了吧。(18)应该说饱读诗书的刘鹗信手拈来,“一语天然万古新”,岂不是与晚唐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赵嘏不见人而遗憾;刘鹗“佳人无数”、“鬓影花香都不见”而稍有遗憾和不足,诗前有明确时间1906年正月《十八日宿大阪惠比寿桥丸万宫》,其时樱花未开。月光如水,水波似镜,佳人穿梭,异国他乡,如此美景良辰,欣赏不到樱花,怎么能不引起人想入非非,怎么能不引起风流才子异想天开的“艳情”?确如大作家施耐庵所云,“雨意云情两罢休,无端懊恼触心头”。

    我们知道,赏樱花一直都是日本人每年春天的一大乐事。狭长的日本列岛,随着气候的差异,各地樱花盛开的时间点也各有不同,从开花到完全绽放大约1到2周的期间,便是赏樱花的最佳时机,“十日戎”祭典期间,会由选拔出40位妙龄女子担任“福娘(むすめ)”,负责授予参拜者所购买的福竹,也是一个吸引众人目光的重点。日本的古语中,将春天称为“桜時”,樱花盛开之季即是春天到来之时。(19)樱花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在日本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代表着他们的精神与审美——不惜一切,只为瞬间的绚烂。到了春天,一棵樱花树上开出无数朵樱花,有白色、红色、淡粉色、深粉色等,各种种类各种颜色。这些颜色都是能够让人安心、放松的色泽。所以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愉快、温暖和幸福感。樱花属于蔷薇科,其香味有芳香效果,它能够提高人的情绪,缓和不安和失落,给人带来明快幸福的心情。刘鹗春天来到日本,未欣赏到樱花,多少有点惆怅之感,故而“无端”,“没来由”的意思,油然而生“相思情”、“艳情”。在那一夫多妻的封建社会,风流才子有点“相思”、“艳情”纯属正常,一点不足为奇,何况在日本这样开放的国度。特别需要说的是,“鹿鸣呦呦”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成了诗歌的意象,不妨大家来看一下《小雅·鹿鸣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需要翻译白话一下第一段:(前四句)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20)

    你看到“鹿鸣呦呦”的比喻象征意义了吧?除了诗歌的起兴手法之外,还比喻美景,还象征“指示大道”。因此,刘鹗的这首诗歌就不单单是“风情诗”,就不单单是“风景诗”,这个“艳情”就不会是男女之间的那种“私情”了,应该是一首“讽喻诗”,也可以说是风景诗的最高境界。

    你把刘鹗这次旅游观光行程的足迹联系起来,不难发现,日本的三大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用十多天时间,一口气把“东名阪”都跑完,日本的政治、经济、交通、习俗,工业、农业、商业、教育、防务,从官场到民间,是不是来个彻底的大了解啊?因此说,刘鹗此次到日本,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而是不忘他的初心,即使是太谷教义“立德、立功、立言”、“养天下”,难道不也是想“振兴民族”吗?再说,考察日本,学习日本在晚清时候似乎成为时髦的代名词,去考察日本的人数以万计,清政府官方比较早的考察日本的代表团当属1887年10月,清政府向世界五大洲21个国家派遣出了12名海外游历使。其中最能写的当属傅云龙,他用26个月,一路游历了11国。写出了各种调研报告、考察报告、游记等110卷。如《游历日本图经》就有30卷,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食货、兵制、文学、金石等15大类、183个科目。(21)紧接着有五大臣出洋考察,即1905年12月11日,特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等五大臣分别赴日本、欧美各国进行宪政考察。(22)后来,孙中山从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第一次流亡日本开始,曾先后14次进出日本,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在日本成立中国革命同盟会;鲁迅也到日本留学学医,企图走“医学救国”道路。这些历史事实,聪明绝顶的刘鹗岂会漠视?

    根据《刘鹗年谱长篇》记载,从日本回来后的第二年,他在京、津重议自来水、电车、电灯等实业项目,均未成。第三年,到南京组织“三洲地皮公司”,期间被捕。(23)事业成功与否暂且不论,他的行动实践告诉我们,刘鹗不是去日本游山玩水,不是去吟花弄月的,汲取过往屡次失败的教训,低调一点,所以天天关西、关东的玩,天天吟诗作对。这是进入不惑之年、屡战屡败的人应该有的深沉思考啊。我们难道不也可以说,他是在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探索的精英吗?也可以说,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刘鹗也不可或缺。

    刘鹗的诗歌,语言平实,明白如话,清新自然,清丽多姿,是晚清时候不可多得的诗歌。他的诗风如同魏晋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诗风,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诗歌,节录一首《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 通“ 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公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诗歌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对比修辞手法,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诗歌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境界。(24)

    刘鹗的诗与陶渊明的诗,风格接近,请允许我借用元好问《诗评》中评价陶渊明的句子来评价一下刘鹗的诗歌,“一语天成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你看是不是妥当?

    芙蓉出水自可爱

    我们再选一首刘鹗的诗歌读一读:《东昌府题壁》(25)

    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精舍四家书;

    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嫏嬛饱蠹鱼!

    1888年后刘鹗入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治黄工程。他初到山东济南,就到闻名遐迩的“一经四子斋”(海源阁)看书或则借书,遇到“铁将军把门”,因此有这首题壁诗。

    这首诗其实非常容易理解:“沧苇、遵王”,沧苇,泰兴人季振宜字;遵王,钱曾字;士礼居,黄丕烈书斋名;艺芸精舍,汪士钟书斋名;为清初四大藏书家。“嫏嬛”,神话中天帝藏书之地。“蠹鱼”,书蛀虫。清朝后期藏书家杨绍和为东昌府人,清初季振宜、钱曾、黄丕烈、汪士钟等四家所藏宋元版本,大部入于其海源阁。因此说,天下偌大藏书阁,经常闭门谢客,宁可让虫蛀,还有什么用呢?发挥一下联想:有好书不让读,有才干不能用,其讽喻对象显而易见。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图书馆闭馆大概是这个原因吧?国势颓败,百孔千疮,大厦将倾,危船将覆,“方向盘”当然是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中了。

    诗歌不是谩骂,不是发泄,没有粗俗,而是选取平常小事,独具匠心,构思新颖,讽喻意境深远,不是天资聪颖、文思敏捷、下笔成章的学富五车之徒岂能为之?岂能在墙壁上一挥而就?

    《铁云诗存》中“题壁”、“题画”、“题书”、“即事”之诗很多首,多属即兴所作,即事所作,练就这样诗词功底的人非八斗之才莫属。唐代杜甫夸耀诗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鹗在《存稿》第一部分《芬陀利室存稿·自序》中非常谦虚地说,“予少年多病废学,于诗文涉猎尤浅。中年饥驱,奔走于四方,学益废。匪惟境遇所牵,不好学亦其天性也。今也荏苒四十于兹矣。已及后生不足畏之年。功业、文章庸有望乎!兴之所巨,任意咏歌;非惟无术求工,并无求工之想。杂录于下,聊以自娱。丙申正月既望,适吾偶笔”。

    有人说,古人“题壁”诗、“题画”诗、“题书”诗、“唱和”诗,就是古人“朋友圈”,最负盛名的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等四人的《酒色财气》四首题壁诗,辑录如下:(26)

    第一首《酒色财气》(作者:佛印禅师)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

    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作者简介和诗文背景:释了元(1032—1098),北宋高僧、诗人,字觉老,号佛印,俗姓林,饶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市)人。幼年好佛,10多岁出家。历任江州承天寺、庐山开先、归宗二寺及润州金山、焦山二寺等寺上坐、住持。他天资优异,博通内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此诗是佛印禅师写在自己禅房的墙壁上。

    第二首《酒色财气》(作者:苏东坡)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

    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作者简介和诗文背景: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 苏东坡 ”。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东坡先生拜访佛好友印禅师落空,闲来无事,在佛印禅师的作品旁续了次首诗文。

    第三首《酒色财气》(作者:王安石)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作者简介和诗文背景: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临川人,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 ”之一,被 列宁誉为“ 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 因被封为荆国公,故时人呼为王荆公 。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某一天,身为宰相的王安石随宋神宗拜访佛印禅师,看到禅房墙壁上的两首诗文,顿觉十分有趣,命王安石再续一首。

    第四首《酒色财气》(作者:宋神宗)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

    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作者简介和诗文背景: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 ~1085年4月1日 ),初名赵仲针,北宋第六位皇帝。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为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宋神宗见前三首诗文写得各有千秋,也随题赋诗一首,此诗是诗题《酒色财气》的绝笔。

    不妨赘余一句,中国古人对酒色财气的不同态度,苏轼、王安石、宋神宗各有创见。

    《酒色财气歌》(有人认为是宋神宗所作)原文是: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看来四字有害,不如一笔勾销;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世路难行,无气倒被人欺,

    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

    诸君知道,在这首诗出现之前一千年,早已有了“酒色财气”这个四字成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秉传》中说:

    杨秉生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于是不再娶妻,他所在之处的人们以淳白德操称赞他。他曾随意地说过:“我有三不惑:酒,色,财。”杨秉,这个弘农杨氏的官宦子弟、书香世家,因为不喝酒不续弦成了人民心中的道德模范。可见,从东汉时期开始,“酒色财”已经成为儒家道德律条中的“三戒”了。

    到了唐朝,儒释道三教合一,酒色财的儒家“三戒”与佛家的“贪嗔痴”三戒合起来,成了酒色财气的“四戒”,从此以后,历代文人墨客,都把酒色财气并称,在诗词、小说中经常使用。

    到北宋中期,就出现了《酒色财气歌》,这中间的故事,饶有趣味,耐人寻味。

    据传说,宋神宗年间,苏轼去大相国寺探望好友佛印和尚,佛印不在,住持热情款待了苏轼。香茗美酒素肴,让苏轼吃好喝好。苏轼酒足饭饱,醉醺醺地开始挥洒笔墨,看到墙上写了一首佛印的打油诗:苏轼用“适可而止”的辩证法,告诉人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酒色财气,克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情绪,最终让你成功。

    很多人以为,苏轼这四句诗已经把酒色财气说到了极致,没想到同时代还有一个大文豪,有了“反酒色诗”。王安石来到大相国寺,看到墙上的两首诗,挥毫写下了第三首诗。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杰出的文学家,王安石的政治水平明显比文学水平高。他认为酒色财气都是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东西,只要正面引导,就会有很好的正面作用。不久后,宋神宗来到大相国寺,看到了墙上的三首诗。苏轼和王安石都是他倚重的大臣,佛印则是知名的和尚,宋神宗也学他们写诗了。因此,有了这个题壁诗趣话千年流传。四人地位不同,角度不一,题旨不同,神韵各不相同,尽管为后人整合,也可以说是同题诗作中的上乘佳作。

    左思《三都赋序》中说,“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刘鹗这样的饱学君子,博文多见,博学多才,其小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其诗歌自然清新,天然去雕饰,辞约而旨达;遗憾其医书没有拜读,其算学著作没有见过。愚德薄能鲜,品评这样大家之诗文,力所不逮,勉为其难,赘笔成文。


    附参考文献:

    (1)引自《中华典藏·铁云诗存·序》1980年齐鲁书社铅印本;

    (2)(3)引自刘德隆、刘瑀的《刘鹗与“养天下”的太谷学派》;(4)何光顺的《孔子“中庸”的“时中”境域 ——兼评当代新儒家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两条路径》,作者授权儒家网发表,原载《哲学研究》2019年第9期;

    (5)(6)(7)每日诗词 - 古诗文网;

    (8)2015年,张秋升,《小说的史料价值及其局限——以<老残游记>为文本分析刘鹗的为官理念》,《理论与史学》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国学论坛《人物年谱索引浏览》;

    (10)刘蕙孙标注,铁云诗存,齐鲁书社,1983.01,第3页

    (11)引《中华典藏》刘鹗生平简介;

    (12)引“古诗网”:

    (13)引“古诗网”:

    (14)《北京晚报》朱小平,2023.5.23.

    (15)杨金华《两面人生:谈刘鹗与日本朋友》(《观光来的中国人》,1906年2月12日《大阪朝日新闻》);

    (16)引自《沪江日语》有“本文为沪江日语原创内容,禁止转载”字样,但是网络可以下载;

    (17)引自“古诗文网”;

    (18)引自“查古诗词”;

    (19)引自刘鹗(铁云)遗稿 ,刘蕙孙(厚滋) 辑注;

    (20)网络搜索《来商业繁盛的大阪向惠比寿神祈求一整年的好兆头!》;

    (21)百度搜索“流觞红尘测”;

    (22)引自百度网页“狸猫校尉”;

    (23)腾讯网,陈卿美的《晚清三次集体出洋考察,都学到了什么?》;

    (24)同(1);

    (25)(26)网易首页搜索。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