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盛大荣光。姜明长篇散文《八千年的凝视》通过细细描摹成都博物馆举办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盛会,如数家珍般解读了汉字何时生成,汉字构造有哪些神奇故事,如何从汉字中寻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引领读者进行了一场追本溯源的汉字探秘和激动人心的文化之旅。
《八千年的凝视》这篇超过两万字的长篇散文中,作者书写了在特展上与褐黄色的贾湖龟甲上的一只眼睛“安静地对视”,“这一只龟甲上的眼睛,与甲骨文的‘目’字是那样的相似”。“专家们称,贾湖遗址的发现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作者满怀激情地论证中华文明有实物可载、生生不息延续的历史,距今至少持续了8000年,而世界文明史8000年来从未中断,是何等的令人震撼!这些有生命的汉字,是保存至今、使用至今,并且将一直延续下去、“永远无限制地使用”的中华瑰宝,本身就是一部极其壮观的辉煌历史。
汉字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对弘扬盛大中华文明的辉煌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对汉字追本溯源的探秘,其实就是对汉文化的寻根之旅。“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吸引四面八方的参观者蜂拥而至,不仅在于对独特展品的青睐有加,更在于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热情崇拜。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显示了中华子孙的外在美感。汉字承载的文明,也是人类在“共同威胁和利益面前”,与野兽的最大区别。汉字记录了岁月消长与历史变迁,也把民族血脉紧紧凝聚。无论时光如何流淌,“汉字的荣光将神圣照耀华夏子民千秋万代”。
溯源一片龟甲,文字从神话传说里翩翩走来,“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文字的发明让魑魅魍魉无以遁形,让丰收成为天意,让混沌蒙昧的天宇之间,出现澄澈如洗的人的凝眸,以及晓畅明亮的人的交流”;追寻文字蕴藏的精神,则让“文字除了记录人类活动、思想和科技进步以外,还把感情和观点引进了历史”。
此外,作者还写到,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源远流长,不止于“厅堂之内、高阁之上、文物之中”,还在社会大众之中、普天之下、人人之间,比如文章开篇,等待进入博物馆时,作者就与坐在轮椅上从广元青川来的残疾人相遇。
姜明散文内容丰富,比如他的《二哥之问》是写关于二哥的亲情,《三叶草,四叶草》却暗藏一个悲欣交集的故事。善于旁征博引、巧妙勾连,将深邃的思想融入妙趣横生的文字之中,是姜明散文的独到之处。《八千年的凝视》是一场追本溯源的汉字探秘,引经据典挖掘汉字的出生、成长、成熟,打捞出了中华文明厚重的历史。特展中相关文物别具一格的解读,汉字不只是汉字,文物也不只是文物,而是代表意义深远的中国文化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代表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浩瀚历史。
姜明散文的风格,还在善于观察,并把观察结果用形象贴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字,就是屋檐下的孩子”,把字比喻成婴孩,于是字就有了生命,就会成长,也就有了思想。“我突然有些明白大家排队踊跃看展的意义……就如同返乡回家”。用离乡的孩子回家比喻人们踊跃观展,将两者如一的心情无隙等同,如此赋予汉字以情感,汉字的生命也就可以永恒。“汉字是工具、是艺术、是精神,说白了汉字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的目之所遇、耳之所闻、身之所趋、心之所往,是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感受到“汉字是所有中国人的盐”,“汉字还是所有中国人的眼”。
姜明散文的文字美感,不仅在于语言凝练,也不只在于富有韵律,更在于他给予文字思想,让文字动起来,让读者感受到文字的呼吸,感受到文字散发出来的气息。《八千年的凝视》中,关于青铜鼎、龟甲符,还有李斯篆的描写,无一不具神韵,无一不使读者心潮澎湃。
特别要强调的,是散文中的“凝视”,应该算是作者对中华文化的独特思考。一只8000年的“眼睛”,既是对8000年来中华文明的回顾,也是对数千年后中华文明的展望。这种以文学方式书写的历史,并非全是虚构,姜明是在非虚构上进行了一定的虚构。这样的虚构可以看成是对缺失历史的巧妙弥补,或者是对重现历史的合理想象。
长篇散文《八千年的凝视》给读者了带来汉字探秘的文化之旅,若其中的更多信息来源于博物馆之外。姜明用他丰蕴的文史知识、专业的书法学识、敏锐的新闻视角,以及作家的幽默风趣、诗人的热情豪放、艺术家的专注与浪漫,给汉字树立了一座巍峨高耸的丰碑,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再次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