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探微之一
我小时候读的第一本小说,就是500年前的淮安老乡吴承恩的《西游记》,马齿徒增,流年似水,转眼已是“随心所欲”的年龄,有幸拜读青年作家、诗人、文化学者、姚风明教授的《淮商传奇》。如果说《西游记》让我驰目骋怀,畅游天上、人间、地狱三界,那么《淮商传奇》让我思绪万千,品评人生的三味真谛。不敢说对如此的鸿篇巨制能够洞隐烛微,我只是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之后有了自己的感悟,有了自己的收获,有了自己的认知:
认知之一:《淮商传奇》,她是玉树临风,用王兆轩“以德经商”的执着精神,再现淮商的群体形象。
人们常说,战乱又天灾,祸患千万人。明末清初,政权更迭,战争频仍,天灾人祸,百业萧条,生灵涂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王家经营的麻纸店铺货源短缺,王兆轩与“一道麻”的林掌柜验货签约,银货两讫。突然,“闯兵”来了,城门火光冲天,众人纷纷逃命,生意无法继续。林掌柜也不无仗义的说:“我这一道麻眼看保不住了,你订的纸怕也是难周全。来人,把钱还给王先生,这生意就算黄了。”王兆轩立即制止,说:“契约签好就算履行,纸虽然没有拉出去,但你们已经交货,就算现在烧光了,也跟你们无关!”看,作家笔下的王家老大一言九鼎、诚至金开的淮商形象栩栩如生。
古人云,“古之贤人君子,大智经营,莫不除害兴利”。康熙皇帝谕旨:允许各地方政府开炉造钱。在淮安府,因为靠近江南富庶之地,铸钱如火如荼,淮安商贾自然希望经手这个巨大利润的业务,王兆轩尽心尽力,极力促成,他在淮商聚会上的一番慷慨陈词,值得玩味:“此番私铸铜钱,我方以如此数量的额铜为储备,得淮安市面金银铜货三分之二,将来这淮安城的生意,恐怕必属我等。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我们虽为淮安商界翘楚,必然不能因私废公,只能藏富于民,造福桑梓为要。我提议,将来如若成功,大部分资金用以修建书院,资助士子,为淮安培养人才。如此,我们商界才能有所庇佑。”读到这里,让我拍案叫绝,那样的乱世之秋,并非舜日尧天,王兆轩居然想到了“达则兼济天下”,不可谓不是才识过人,胆气压乎群类的淮商。
认知之二:《淮商传奇》,她是山峙渊渟,用王仲轩坎坷的人生书写生命的价值。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王仲轩押镖车遇乱兵被抢,又遇清兵被抓,镖师王奇为掩护主人,从树上跳下来,“不要为难他们,我是主事的。”在这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王仲轩挺身而出,拿着自己的唯一宝剑,道:“我才是东家,他们都是下人,没有他们的事,你把他们放了,我跟你们走!”故事到这里,真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家笔下的王家老二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人生的价值。
王仲轩被抓之后,就在流民、贼兵、土匪、败军等等组成的特殊的工程队中做工,为人相对正直,讲义气,有不平事也愿意出头,打抱不平,身边有十几个“忠诚死士”,经常与王大明派系争斗,福尔多朗对王大明几十个参与哗变的人要“杀无赦!”王仲轩即下跪求情:“将军巡行至此,已将近三个多月,眼见这要冲建到了紧要关头,如果此时杀人,一则民力不足,二则只怕要征召新的民夫而不可得。”看,求情的理由经天纬地,求情的智慧独具只眼,求情的担当可以说是补天浴日之功。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认知之三:《淮商传奇》,她是风花雪月,用王文义浪子回头的传奇经历,呼唤人间久违了的正义良知。
浪子回头金不换,荣归故里做贤人。王文义出身世代商贾之家,纨绔子弟,少年时期游手好闲,招鸡斗狗,念书没门道,偏爱旁门左道,喜欢舞枪弄棒,出入妓院酒楼。后来跟随叔父在军队的行旅中,看见几个强盗调戏少女,他良心发现,出其不意,挥手一刀,割去匪首的脑袋。哇塞!“该出手时就出手”。
你看他,敢在福尔多朗的将府里高谈阔论孙子兵法:在福尔多朗讨伐吴三桂,开往湖南的途中,接见王文义:“这个小阿哥,你说跟贼人交手,这仗应该怎么打?”王文义道:“自古论兵法,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但小可认为,必以有利之天时地利人和,应对敌军。目前我军占据天时,不据地利。”福尔多朗仍然不服气:“照你这么说,应该如何排兵布阵?应该在何处安营扎寨?”王文义道:“长江天险,可为我军屏障,我军目前背江而战,一旦进攻失利,进退失据,这是兵家大忌。”“九江地形无险可守,且给养运输有长江阻隔,必然不疏,宜在安庆驻扎,背后有徽州等富庶之地以资给养,而前方又有长江天险作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恰能行拖延之事。拖得一日,京城就多缓和一日。”福尔多朗拍案叫绝,大声赞许,并且立即下令,连夜过江,在安庆安营扎寨。看官请注意了,如此一番有利有礼有节的崇论闳议、高谈阔论,岂是尔曹伶牙俐齿的花言巧语?
就是他,敢于只身入虎穴炸毁天柱山的匪窝;也是他,把王家的海外贸易做得风生水起;也是他,为患难朋友承担杀人越货的罪名;还是他,征伐准噶尔有功,韬晦奇才被皇帝赏识;而他却谢绝在京城做官,荣归故里淮安。作者用王文义脱胎换骨、功成身退的传奇经历,呼唤久违了的社会公平正义:淮安,与你我他有关;这片天地,与你我他有关!
读书,“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一部《淮商传奇》,一个“奇”字统摄全篇,旷古奇闻的乱世纷争,操奇计赢的经营策略,奇幻莫测的人生经历,奇才异能的人物形象,“奇文共欣赏”,品评《淮商传奇》,令我啧啧称奇,如此洋洋洒洒,怎一个“奇”字了得!
勿需说《乔家大院》是晋中大地的影子,也不必说《徽商》是卓尔不群的“徽骆驼”,我们可以大声疾呼,我们应该告诉世界:《淮商传奇》既是淮安风土人情的时代画卷,也是淮商用坚韧诚信写就的淮安历史,更是淮商雄浑激昂的赞美诗!
请允许我引用作者姚风明先生的话说:《淮商传奇》从她一出生,就不是我一个人的《淮商传奇》,而应该是淮安人的《淮商传奇》,也是淮商的《淮商传奇》,更是那些乡贤们的《淮商传奇》!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淮商传奇》,我爱不释手;《淮商传奇》,玉树临风;《淮商传奇》,我为你点赞!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探微之二
前几天,看到青年诗人、作家姚风明先生参加2017海外华文媒体浙江行活动,看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原址的合影,让我自然而然的想起苏轼的千古绝唱《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歌的意思是说,人处在不同的视角,眼中看待的事物会有诸多变化。同样的事物,却有它的善变与多样性,真是丰富多彩的答案,充满了哲理性。读书也是如此,乃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研精覃思《淮商传奇》,又何尝不是如此?
自古以来的哲理,就是感悟的参透,是思想的火花,也是理念的凝聚,是睿智的结晶,更是智慧的箴言。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间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古今中外别具慧眼的作家,总是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于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时常涵咏这些美文佳作,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淮商传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表现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哲学审美效果。如何认识《淮商传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小说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那就是读者自己的造化了。
近日诵读《淮商传奇》,不敢说“犹其具明废寝,昃晷忘餐”,不敢说“元元本本,殚见洽闻”,也不敢说“青灯黄卷拥篝炉,残发垂蓬未暇梳”,仅仅记问之学,实际白首空归的我,直到古稀之年,有幸开《淮商传奇》之卷,乐此不疲,实无能为役,只能备位充数,也算是跛鳖千里吧,不揣冒昧,再发瞽言萏议,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得之见,《淮商传奇》的哲理包容大千世界。
我读《三国演义》,看到小说展示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天下混战,生灵涂炭。人们常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大乱之时,杀人如麻,人命如草芥。东汉末年国人有五千余万口,到晋初时,户籍如下:蜀国九十多万,东吴二百多万,魏国五百多万,总人口1600多万,人口锐降了60%多。
再观《淮商传奇》,首先看到小说展示的时代风云:明末崇祯年间,乱兵的头目道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王法?大明的皇帝都吊死在煤山上了,还有王法?你说的是清家的王法,还是大明的王法?而今这世道,谁恶听谁的!”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暂寄天地之间敌友难分。”大一统是主流,明清之际,政权易主,明清大顺,混乱局面大约五十年,“今天属清家,明天属大顺,后天有可能又被明朝散兵游勇占领了的情况,更有可能今天上午是明军占领,下午就又被土匪和地方武装拿下,老百姓流离失所,被多股势力洗劫压榨,苦不堪言,更不知究竟谁是官家。”
370多年前的“甲申之变”,当时有人称之为“天翻地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实不过是又一次周期性的改朝换代。亲历者事后所能感慨的是,一个政权的崩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天运人事”一齐奔来,终究说明“合法性资源”的丧失,是关系政权生死存亡的深层因素,而事变的发生则往往带有偶然性。《明清易代·偶然性·必然性》说,1644年皇城根下的老百姓,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子民”的身份归属一变再变,前后经历了“大明”、“大顺”和“大清”三个朝代。据可信资料显示,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有人估计已降至1.2亿。
“千秋事往踪迹在,岳石款记如湘崖。”同样的国家分裂时期的五代十国情况:战争屠杀——这里仅举一个例,说明战争是怎样耗损人命。948年,汉将郭威率兵灭河中、永兴、凤翔三叛镇。这次战争在五代时期不算是大战,更不是久战。950年,汉隐帝使人到战地收埋战死及饿殍(民众)遗骸,当时已有僧人收埋了二十万具,可知未收埋的还不在少数。按此例类推,每次战争,军民死亡数虽多少不等,但有战必有死亡,特别是当地居民大量死亡,是毫无疑问的。唐末秦宗权蹂躏河南,朱全忠在河南河北进行战争三十年,李存勗与梁,河上相拒十余年,大小百余战,契丹经常入侵,石晋末年深入到开封,退兵时,仅仅屠相州城(947年),就杀死十余万人。这些大战久战,加上其他连年不息的小战暂战,再加上被迫输送军需的民伕路上死亡,死亡总数实在可骇,十六国以后,黄河流域又一次化为大屠场。
依据宋初《续通典·卷十》记载,得下列户数:
显德六年(公元959),总简户2309812(恐误),周户数967353(960年);北汉户数35220(979年);荆南户数142300(963年),湖南户数97388(963年),后蜀534039户(965年);南汉户数170263(971年),南唐户数655065(975年),清源151978户(978年);吴越(包括闽国的建汀二州,不包括江北十四州及清源、漳泉二州)户数550680(978年);
合计:北方1002573户,南方2301713户,南北方总户数3304286(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唐户数是4955151,到五代减少1650865户)。
由此观之,数字是冷冰冰的,可是数字背后的事实却是血淋淋的。五代十国时候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战争频繁,屠戮的是人民,死亡的是老百姓。《淮商传奇》不仅告诉我们历史,而且告诉我们历史的哲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连二并三,《淮商传奇》的哲理穿透人生社会。
《淮商传奇》撷取了生活中最特殊的场景片段,提炼出最具生命力、思想性的哲学内涵,把人事人情与哲人的人生哲理感悟进行对照,从而打通了生活的种种暗道。
这里,请允许我引用原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先生在《序》中的一段话:“小说从故事中,也提炼出一些哲理,因而很有教育意义。”
“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两类商人的故事,即以王兆轩为代表的儒商与以韩福林为代表的奸商的故事。儒商是什么?用小说的话说,儒商儒商,先是儒,后是商,以商报国”;“参透道义,以义行商,不计得失”,王兆轩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有文化,特别是有传统的社会价值观,以义为重,以天下为重,图利而不忘记义,记利先记天下利;他们有远见,有预见,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高瞻远瞩,提前布局;他们有大局观、全局观,想大世,观大势,看大事,不关门自大,抓小放大,不因小失大;他们懂舍得,善弃离,不独享其利,愿意与人合作共享,舍得让利于人,与人共赢,甚至给对方留活路。”
《淮商传奇》书中,作者用颇具哲理意味的话总结这两种商人的命运:“利交不能长远,义交方能共生”。
再看王仲轩的人生,褒扬他,他是人生的智者。他的人生经历,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乘流得坎”。乘流:趁着流势;坎:八卦中三卦;得坎:遇险。趁着流势进,遇到险难止。比喻顺利时就出仕,做一番事业;遇到坎坷就退隐,不惹祸灾上身。这就是儒家经典的人生哲学。
亚圣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翻译如下: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大概寓意是,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孔孟之道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读者明白,这也是《淮商传奇》小说中所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很显然,“镃基”与“智慧”应该互文见义的,原来这一典故语出明朝王玉峰的《焚香记·赴试》中有,“忆昔洛阳才空年少,未得长门价,千金调,秉镃基须要乘时,终不负十年劳扰。”
小说有这样一段描写:“王仲轩心里很烦躁,他早已经不想逃命了,体力上已经严重透支,他作为商人的算计本事此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清兵兵强马壮,人跟马跑,根本没有胜算,以自己手底下这几个人,根本不是人家对手。他示意手下的弟兄们躲在林子里,不要出声,希望能够躲避清军的骚扰。”大家看到王仲轩的精明就在于“跑”与“躲”,他选择了“躲”,他明白临难不避就是死路一条,他选择了“牌楼下躲雨——暂避一时”。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应该就是“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吧。
再看王仲轩躲得了“明兵”,躲得了“闯贼”,躲得了“金狗”,却躲不了“清兵”,成为清兵抓捕的壮丁,成了最早的一批修建军营的苦力。这时候,一群似人非人的异类壮丁,脏乱差的居住环境,身上满是烂疮,发热生病,频频晕倒,常常被扔大运河里。“你有办法让民夫不染病?”王仲轩道:“回大人话。上次您征用的小民的镖物,里面有一样药膏,乃是安徽淮北名医葛聋子真传,后人迁到淮安府。他一手膏药,不仅能治铁打损伤,药膏更能防治蚊虫叮咬,如若大人信得过在下,可放手一试!”你看,王仲轩“孔明张嘴——计上心来”,就是“五号比三号厉害——多两下子。”他居然治疗好了流行的烂疮,“因为治病有功,就留在了福尔多朗身边。”这正是“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当然后来王仲轩一路升迁,直到在兵部任职,都没有离开这个做人的哲学。
搜一搜古典,我明白了:“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这句名言出自《孟子·公孙丑》,源于孟子和公孙丑的一段对话,其主旨是强调抓住时机的重要性。“镃基”是当时的农具,一种大锄头,“乘”和“待”都是依靠、凭借的意思。作为儒家“王道”政治的推行者,孟子热衷的是在齐国推行“王道”政治,靠实施“仁政”来统一天下。一个人的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于创造时机,及时把握时机,不因循、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想到就做,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是我读《淮商传奇》的第二个认识。
借用举一反三来说第三点认识,《淮商传奇》的哲理呈现万千景观。
前一段时间,央视进行了一次随机大调查:你幸福吗?幸福是什么?
听一听中国的老百姓的心声:
天津曙光市场个体户:幸福就是过得满足。
新疆奎屯拾花工:最幸福就是多挣钱,多给小孩攒点钱。
小商贩:现在过得还行吧,有事干、有收入、能养家,负起责任我就觉得很幸福。
小服装店老板:每天陪家人吃饭、陪着孩子写作业不就是幸福嘛。
四川成都高中生:我觉得我现在挺幸福的,至少现在有固定的朋友圈,至少爸妈不强迫我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我自己每天还是过得比较充实、比较快乐的。对于我这个年龄段来说,每天过得快乐,不用去担忧不该担忧的事情就是幸福。
环卫工人:幸福就是家人团圆。没有工作、没有钱何谈幸福?
退休职工:我把我最心爱的女儿培养出来了,不管我怎么艰苦去劳动,我退了休一直没在家呆着,我们一直在外面找事干,现在孩子研究生毕业工作也挺好,我觉得很满足。
山西太原外来务工人员:现在挺幸福,现在就是社会主义好,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搞得很好。
生菜种植户:你幸福吗?这个问题问的好,生菜都卖不出去,现在就是想有人来买生菜。
出租车司机:幸福就是过节家人能一块。
肉铺老板:幸福着呢。现在政策好,生意也好,做生意能赚钱。我觉得幸福就是没有后顾之忧,生活有保障。现在社会安全系数也高,也没有市霸,我们做生意也比较安心。幸福就是我们现在有养老保险,还有保障房,我们现在都可以买得起。
一对新人:幸福就是今天可以娶着新娘回家。
大家看到,央视记录的这些随意的回答,既有感性的直率,更多的则是理性的思考。最近,我和一个颇有想法的老友也聊到幸福,他说道:幸福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理性。他认为“幸福就是理性的审视和思考”,同时他说感性这东西没什么用。我倒是感觉感性和理性在一个人的生活中、生命中缺一不可。
我不是那样聪明睿智之人,往往心无别虑,以勤补拙。但是也没有燃荻为灯,发奋读书;更没有“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我自诩为属于那种不求甚解,观其大意而已的人。因此,浅尝辄止,粗浅阅读《淮商传奇》,觉得他的理性、他的哲理不但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而且呈现万千景观,就是体现在人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君不见,王兆轩“秉持着当年父亲留下来的家训,无论是资财千万还是无隔夜之食,任何时候度不能忘了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半丝半缕,犹念物力维艰的家训”。王家重新做油坊生意时候,王兆轩招聘新人,制定新的规矩,令行禁止,“但是王兆轩给的赏钱制度还是让这些雇工们心头一亮,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规矩算什么,只要给钱多,守规矩想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再细看,“自上次与沙子峰算盘比试之后,王兆轩又一次在淮安城里闹出了名堂。众人都知道王兆轩的油坊榨出的油根本无毒,所以又重拾了对王记油坊的信心,当然了,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王记的油料,炒菜口味更适合当地风味。”“王记又恢复了顾客排队的情形。而此时出产的油品,根本不够卖。傻四又想扩大再生产,王兆轩却制止了他。傻四不明就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王兆轩笑道:越难买到的东西,越值钱。只要供足那几家大户的用量就行了,不保证家家户户都有。傻四似乎明白了。而且,王兆轩知道,任何生意都不是一家能做完的,所以,给对手留一点后路,对自己也有好处。他不想垄断这个行业,上一次那些个酒楼的事儿,很难说不是同行的杰作,很有可能就是韩福林等也在做油坊生意的人搞的鬼,伺机报复的。”“这是王兆轩想了一个晚上才想明白的一个问题,抱残守缺,给别人后路就是给自己后路”。
小说的这些描写抑或直接议论,表达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哲理,对于我们为人处世,为官经商,做任何事情,“都有醒世、警示、教育、借鉴作用,让人从中受益”。常识告诉我们,一个理性的思维,一般都表现为:如果我要做某事,那要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法。而所谓“可行”,就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就具有了哲理性。
人常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读《淮商传奇》,越来越多的的问题需要请教,有时候越读越不懂了,当然是高度不够。这时候,想起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说的话:“书要读懂,先求不懂。”所谓“先求不懂”,就是读书时要善于发现问题,找出难点,疑点,不懂之处,然后逐一追踪解惑释疑。这种读书方法很有科学道理,对我们颇有启迪作用。
策之而知得失计 作之而明动静理•探微之三
像我这样的一个普通读书人,面对如此鸿章钜制的《淮商传奇》,尽管伏读数过,但要作出品评,用玉尺量才,仍然不由自主地感觉到语言的苍白与无力。平心而论,我只能扮演一个鹦鹉学舌的角色,用自己的理解来转述他人的智慧,这也算是一种学习吧,只要能够不偏离主旨太远,就已经算是小有收获了。
我少年时期读“天下才子第一书”《三国演义》,为桃园结义的刘关张额手称快,为张飞怒鞭督邮抚掌大笑,为关羽温酒斩华雄的豪壮之气其乐陶陶,为三英战吕布而惶惶不可终日,一句话,被其精彩绝妙、出神入化的故事情节吸引和感动,常常击节叹赏,后来把“五虎上将”的名字直接给我的儿子命名就是我阅读《三国演义》感慕缠怀的明证。成年之后再读《三国演义》,对汉晋之交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对“风起云涌、四海鼎沸”的历史变革唏嘘嗟叹,对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为诸葛亮超凡出世,淡泊名利,算无遗策,用兵如神,济世救民,凌云壮志的贤相化身拍案叫绝;对关羽神武盖世,义薄云天,战功显赫,被奉为世间武人的楷模深感“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老年以后,“青灯黄卷课儿曹”,顿感以前的浅尝辄止,巡行数墨多为表面文章。我赞成说罗贯中先生在创作这部不朽名著之时,对于历史的描述和人物的塑造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谋略家的事迹将自身的谋略思想阐发出来,正所谓“以史言理”。更直白的说,《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只是表面,而作者自身军事、政治方面的战略、战术思想才是该书的精髓,故而我们断断不能将《三国演义》简单地定义为一部历史小说,而应将其看成罗贯中先生的谋略战策集成才更为合适。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明末清初之时,满族将领们就将《三国演义》视作兵书对待,清廷假借崇祯之手杀死袁崇焕、招降洪承畴与吴三桂、以为明朝复仇为名进兵北京城等历史掌故大多效仿《三国演义》中的计策。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南京)后开办军校,当时的教材就是《三国演义》,名将李秀成、陈玉成则是这批学生中的优秀代表。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对《三国演义》也是非常熟悉与喜爱,其一生著书立说、报告演讲,均少不了三国的故事与人物,并将该书誉为一部活的兵法、一部形象的战争史。在五次反围剿时期、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主席都多次创造性地运用了《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思想,并获得辉煌的军事成就。千百年来,无论古今,谋略智慧散发的魅力着实令人着迷。
前些时候,与青年诗人、作家姚风明先生桑荫不徙,拜读他的历史巨著《淮商传奇》,看到了杨冬权先生序中说,“此书不但写了淮安商人,而且写了淮安风物;不但写了淮安风物,而且反应了那个历史时代的中国社会;不但写了社会现象,而且还揭示了一些人生哲理。因此,它不但慰了我的乡情,而且补了我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还益了我的心智,让我这个喜欢淮安、喜欢历史、喜欢探究世理人情的人,有了不少共鸣,得了不少收获。”我不揣冒昧,竟然想在杨先生列举的乡情、食品、淮剧、历史、故事、哲理等感慨之外,把《淮商传奇》的中国商都文化中的“谋略”也拿出来说说,权当才疏学浅之人的瞽言萏议。
首先,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我学,“君子得时如得水”。
《孙子兵法·形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古今真正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不可战胜,在于你自个儿,能否战胜敌人,在于对方有没有给你可乘之机。所以说,善战者,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做不到敌人一定会被我战胜。胜利可以预见,但如果条件不具备,是不可以强为。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抓住战机,赢得长勺胜战。诸葛亮七擒孟获使臣服,毛泽东四渡赤水出奇兵,古今战场上这些经典战例告诉我们“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商场一如战场,多少企业家出师未捷,抱撼而归,“长使英雄泪沾澿”。商场一如战场,成王败寇的演义却有了更加深刻的续篇。1979年美国白银市场绝命逼空战例,有人点评:这个战例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多逼空战役,后来有句著名的评论:多头市场的极限---蔚蓝天空。理性的人一直坚持市场永远是错的,但是这个逼空过程虽然始终是一场旷世投机,但是白银价格从2.90美元/盎司一直拉升到每盎司48.7美元,按每上涨10%的按金翻一倍来算,就是简单的算法,这个过程里有多少10%? 所谓理性的空头要爆仓多少次?!
感性的人说市场永远是对的,市场决定一切。尽管当时的所谓基本面并不支撑白银价格那么疯狂上涨,但是他还是起来了,感性的人赢了过程却输了结果。其实市场无所谓对错,只要有投资机遇的存在,你去努力把握住,那才是最重要的。
《淮商传奇》描写了这个商业竞争策略。
我首肯心折杨冬权的说法,“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两类商人的故事,即以王兆轩为代表的‘儒商'与以韩福林为代表的‘奸商'的故事。‘儒商'是什么?用小说中的话说,‘儒商儒商,先是儒,后是商,以商报国”;‘参透道义,以义行商,不计得失'。王兆轩就是这样的人物。我也很赞赏这样的人物。他们有文化,特别是有传统的社会价值观,以义为重,以天下为重,图利而不忘记义,计利先计天下利;他们有远见、有预见,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高瞻远瞩,提前布局;他们有大局观、全局观,想大世(全面的世界)、观大势、看大事,不关门自大,抓小放大,因小失大;他们懂舍得,善弃离,不独享其利,愿意与人合作共享,舍得让利于人,与人共赢,甚至给对方留活路。”
《淮商传奇》描写王兆轩因为藏匿明王宗室的事情被捕下狱,也因此家业破败。作者在第七章中完全直白的评论说,“王兆轩从来不乐意算计别人,尽管他的一把算盘打得风生水起,虎虎生威,在为人处世方面,却不能精于算计。”我读全书,感到王兆轩好像并不竟然,比如这个片段后面描写的王兆轩屈辱求生,寄人篱下的时候,“王兆轩在韩记油坊,东家韩福林来访,说了典身银的事儿。王兆轩对此并不在意,如今有个能养家糊口的地方,比什么都重要,况且,他如果起身,刘志乾必然不能放过他,如今在矮檐下,方才过得清静。”以至于不拒绝签订“原本以为这明显有些吃亏的契约”,“他也做过东家,东家的心理,他再明白不过。”其实王兆轩这些低调做人策略,正是兵法所谓“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就是说,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抓住时机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毛泽东超常发挥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当然也可以说是“韬光养晦”。一个人韬光逐薮,含章未曜,类似于内秀于心,藏拙于外,大智若愚,就不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却不能精于算计”,而是隐藏锋芒,不使外露,修缮自己不足之处,提升内在修养,利于冷静观察,缜密思考,进而统揽全局,谋划未来,这难道不是“因时而变”的战略行为模式?后来王兆轩“不仅关心账目问题,他利用在韩福林铺子里账房的身份,对原料的来源、运送,油料的压榨,油渣的处理,以及市场的销售和反响,都做了详细的了解,包括油料的淡季和旺季,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出。”“王兆轩详细了解了茶馓的制作过程,并根据这个制作过程,自己调整和实验了新的配方。”“让王奇改良配方炼出的油也基本成功了。”后来离开韩记,入股陈家药房,王记油坊重新开张,“油料买卖做得风生水起”,如此等等,足以证明王兆轩恰恰是“智者随事而动”。
次之,《易·系辞下》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蜇,以存身也”。《孙子兵法·九地》有云“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我想,“君子藏器在一身”。
《三国演义》第21回《曹操煮酒论英雄》描写:刘备依附于曹操之时,暗得汉朝天子血字密诏,害怕暴露,故在后园种菜,暗示自己胸无大志,没有野心,以防曹操看破后加害于自己。但曹操也是聪明过人之人。这一日,他邀刘备,以青梅煮酒。当时阴云漠漠,骤雨将至,曹操借题发挥道:“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之为物,可比天下英雄。”刘备列数了当时有势力的人物,如袁绍、刘表、刘璋、张鲁等,曹操认为都不是英雄,他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就是对刘备当时的尊称。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汤匙,不觉落于地下。他当时的内心直觉以为曹操看破了他的志向。但这弄落筷匙之举,不也正反映了自己作贼心虚吗?当时还好在打雷,刘备立刻加以掩饰:雷声之威,以至于此。便从容地从地上捡起筷子和汤匙来。后人有诗赞刘备: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看看《淮商传奇》中王仲轩的传奇经历,也就印证了“随机应变信如神”的信条: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王仲轩的镖车被劫,被抓当差,与兵丁、俘虏、壮丁一起在山东济宁运河边上修建军事设施,受辱骂,干苦力,睡地铺,喂蚊虫,染烂疮,挨鞭笞,人在矮檐,备尝辛苦。当修建军营的苦力中烂疮传染,发热生病,成批死尸扔到运河中的时候,福尔多朗问王仲轩“你有办法让民夫不染病吗?”王仲轩已然感觉到天赐良机,立马“回大人话。上次您征用的小民的镖物,里面有一样药膏,乃是安徽淮北名医葛聋子真传,后人迁到淮安府。他一手膏药,不仅能治跌打损伤,药膏更能防治蚊虫叮咬,如若大人信得过在下,可放手一试!”
“福尔多朗让手下一个比较严重的兵丁试验,那兵丁浑身已经几近溃烂,王仲轩将膏药用火烤热,用手接住那化开的药膏,又用热酒调匀,抹在了这个兵丁身上。刚刚碰触到兵丁的患处,那兵丁大喊一声,众人立即拿起兵器对着王仲轩,王仲轩不慌不忙,继续涂抹,那兵丁的叫喊声果然弱了。一会儿工夫,兵丁已经发红溃烂的地方,流出黑臭的脓血。他立即感到身上轻松了许多:“不痒了!好了!”众人这才纷纷脱去上衣,任由王仲轩涂抹。一时间,兵营里所有被蚊虫困扰的人,无不感激王仲轩。过了几日,这些人身上的疮口不仅愈合,而且最关键的是,蚊虫反而不再叮咬他们。众人大喜。王仲轩因为治病有功就留在了福尔多朗的身边。
人说,“韬神晦迹则紫气腾天”。《孙子兵法》讲到:“兵者,诡道也。”王仲轩巧施葛聋子皮肤药救治民夫,是不是洞见症结,“环转因化”?是不是顺应天时,抓住时机?在战场和商场上,人们必须像圆环那样随机应变,运转自如,使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王仲轩能“留在了福尔多朗的身边”,就为以后成为福尔多朗的西席、幕僚,以至于官升至正二品,在兵部任职,免了奴籍,成为地道满人扎住了根基。“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弱者坐失良机,强者制造时机。王仲轩何等人物,不言自明了。
其次,《左传》说,“疆场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说,”天时,地利,人和。吾以此知胜负矣。”我学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做事情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你看,《淮商传奇》中描写王文义在福尔多朗的将府里高谈阔论孙子兵法:”自古论兵法,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但小可认为,必以有利之天时地利人和,应对敌军。目前我军占据天时,不据地利。”福尔多朗仍然不服气:“照你这么说,应该如何排兵布阵?应该在何处安营扎寨?”王文义道:“长江天险,可为我军屏障,我军目前背江而战,一旦进攻失利,进退失据,这是兵家大忌。”“九江地形无险可守,且给养运输有长江阻隔,必然不疏,宜在安庆驻扎,背后有徽州等富庶之地以资给养,而前方又有长江天险作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恰能行拖延之事。拖得一日,京城就多缓和一日。”福尔多朗拍案叫绝,大声赞许,并且立即下令,连夜过江,在安庆安营扎寨。
请注意,王文义按战争规律“形势”分析,必定是会取得胜利的仗,即使福尔多朗说不要打,也可以坚持去打;不按战争规律分析,必然是失败的仗,即使福尔多朗说一定要打,也可以不打。所以说,将帅进攻不是为了求得个人声名,撤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唯一的追求是保全百姓,而有益于国君的利益。这样的将帅正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如此一番有礼有利有节的崇论闳议、高谈阔论,岂是吾辈伶牙俐齿的花言巧语?还让康熙帝披榛采兰,破例挽留他在京城做官。
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韩福林的家族商业之所以一败涂地,其主要因素不能“知己知彼”,不能“应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味照搬以往经验,不依据实际情况调整销售策略,最终败走家乡。
当然,“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隆中对》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势,向刘备提供了立国的策略,也让刘备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得到诸葛亮就像鱼之有水。”而这个大策划的第一步就是占有荆、益。荆州当时辖有九郡,包括了今日之两湖全部和两广的北部,无论是处于中国腹心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还是面积之广大,都足以使“有志图王者”“心摇旌迷”。赤壁一战的核心问题就是决定荆州归属,连夷陵大战也是因荆州易帜引发的,其中周瑜和诸葛亮又联合又斗争的故事,不但成为赤壁一役成败的关键,而且还为决胜以后情节的发展增添了许多故事性,尤其是那句周瑜临终前发出的感慨:“既生瑜而何生亮”。《三国演义》分析,“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所以说其占天时。孙权承接父兄基业,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又有长江天险,可谓易守难攻,所以说掌握地利。而刘备靠着大汉皇叔的名分,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有仁爱之名,故他能团结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其所用,所以说其掌握人和。”
现任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研究员的江苏沭阳柴宇球少将编著的《谋略论》开头就说:对谋略的研究,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这方面的著作汗牛充栋。我们不难发现,前人对谋略的研究多集中在军事领域,列举谋略事例,言必称战争和军队。当然,战争的对抗性、激烈性、残酷性决定着它是谋略生成的重要的发源地。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竞争领域更加广阔和复杂,在许多领域,只靠对军事谋略的借用和阐发已远不能适应需要。通过借鉴和嫁接,在各行各业、各个层次和范围形成各具特色的谋略群,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商业领域的竞争谋略。
最近,我看一篇关于美国人学《孙子兵法》的文章,说美军驻越南总司令威斯特摩兰认真研读了《孙子兵法》,他指出:“《孙子兵法》言:‘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兵贵胜,不贵久’,美国14年的越战无疑犯了兵家大忌。‘上兵伐谋’,美国人也忽视了孙子的这一英明忠告,愚蠢地投入了战斗。”还指出:“《孙子兵法》中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美国人仅仅从军事与政治方面了解对手,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文化、历史和心理因素。为了减少伤亡,一直部署大规模火力,却没有灵活运用战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写了一本书,书名叫《真正的战争》。他在书中赞同威斯特摩兰的观点,并直接引用了《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批判美国当时盲目追求武力效应,而没有认真研究越南的特殊历史、地理和心理因素,从而招致美国在越南不胜而退。
美国人对越南战争的反思,引发了美国研究《孙子兵法》的第一次高潮。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举行了上千次《孙子兵法》培训班,直到现在,美国人仍保留了定期召开《孙子兵法》研讨会的传统。 美国西点军校把《孙子兵法》列为教授战略学、军事学课程的教学参考书。美国国防大学还将《孙子兵法》列为将官主修战略学的课文。看来,国人对孙子兵法的商业战略学习研究还远远不够,这方面,《淮商传奇》就是对中国商都文化作了很好的注脚。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汪涌豪在“文学阅读与通识教育研讨会”上曾经说,“因为今天精神性时代已经终结了,消费社会来了以后,经典性的时代是终结的,作家很难有大时代的胸怀,或者大意识观的表达”。在这个意义上,《淮商传奇》应该可以说是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姚凤明,字清河,作家、诗人、文化学者,现任美国《华兴报》副总编,淮安市作协副主席,代表作长篇历史小说《淮商传奇》、诗歌《徜徉在河下古镇》、《初识腾冲》、《印象宁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