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联云:
夜幕降临,鼓锣阵阵琴弦起;
冬至寒风,“高腔”声声传韵音。【注】
动笔伊始,还没有说个“子丑寅卯”,却将一幅对联呈奉于诸君面前。何也!盖因上面的这副联语,是对我村农院戏曲文化的一种真实写照,也是我从内心发出的一种由衷赞美也。
我退休后,春秋季总是回到故乡住上一段时间。春天万物复苏、春光明睸、草青苗绿、一派生机。可以说,农村的春天就是一个天然的氧吧,空气新鲜,气候宜人。在这个季节回故乡,先不说亲情乡情故土情,仅仅是这呼吸呼吸这沁入肺腑的清馨空气,也是令人陶醉的。到了秋季,金粮满坡,果实满院,农村人的脸上,一天到晚闪耀着笑颜。秋风秋水秋天朗,果满树、粮满仓。这情这景这排场,村里人都是喜多多、乐满怀的。
我今年冬季住在农村里,每到星期一、星期四的晚上七点半至十点,锣鼓声、琴弦声和着山东梆子的唱腔便准时从邻居吕守臣的农院传来。站在院子里仔细听一听,鼓锣合点、弦音扣板、声腔压韵、有板有眼。我隔院听戏,亦能听出来经常唱的戏曲有:《朝阳沟》、《打金枝》、《三哭殿》、《铡美案》、《三上轿》等曲目选段!我出于对戏曲的热爱,曾就“唱戏”问题询问过农院戏曲的组织人吕守臣先生。守臣先生说,这项活动已经进行了将近三年了。这三年,每个星期活动两次,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疫情防控紧张时,戏曲爱好者居家不能到场,他与夫人孔玉环照样进行不误。一个拉弦,一个演唱;一唱一和,自娱自乐。来集合唱戏的有本村的戏曲爱好者,也有外村的“戏迷”。还有的夫妻俩个在晚上从十几里地赶来。我了解到,经常参加活动的本村人员有吕守臣(板胡)、孔玉环(演唱)夫妇;马德军(头把弦);孙秀敏(演唱);张荣香(演唱);赵爱秋(演唱);
此外,周围村里也有不少戏曲爱好者参加!其中有:嘉祥县老僧堂镇的周生标、汤桂香夫妇;嘉祥县老僧堂镇汪官屯村翟秀环;嘉祥县老僧堂镇秦庄村李振营(二胡)、李留启(打鼓)、秦化允(板胡)、祝香云(演唱)、程海莲(演唱);嘉祥县老僧堂镇北蒋村李元清;郓城县黄泥岗镇刘行村朱翠花;郓城县黄泥岗镇孙垓村闫迎元;嘉祥县老僧堂镇打虎张庄村张志文(打鼓);嘉祥县老僧堂镇魏庄社区靳东灵、杨翠莲、贾秋凤、宁翠兰等都是很有水平的演员。这么多的演奏、演唱人员齐聚在一个农村小院里,锣鼓喧天、琴弦声传、戏音播远、喜笑颜开。不客气的说,我村里这个自发组成的“戏班”,不仅初具规模,还真的象回事哩!拉头把弦的马德军,是我亲弟弟。弟弟拉板胡的水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早在一九七四年,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看他弦子拉的好,拟吸收他去剧团工作。只是因为当时计划经济时期,有户口限制,未能如愿。演唱演员孔玉环,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就对戏曲着了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对戏曲的热情有增无减。孔玉环女士是个多面手,有时候唱花旦,有时候唱青衣,有时候唱老生。如果是高兴了,还能喊上几嗓子“红脸”、吼上几嗓子“黑头”!不用扮相,唱的自然、严谨、贴音、在板。我村的另一位演唱演员孙秀敏女士,我没有与她见过面,但有微信。有一次她参加了演出,让别人用手机录了像发到群里。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唱腔圆润,形象逼真、动作优美。看了录像,听了录音,竟然分不清是业余爱好还是专业演出了。今年冬天我在家里住,疫情原因无法串门了。待到春暖花开之时,在吕守臣先生的小院里如果再举行演唱会,我这个老戏迷,是一定要去参加的,说不定来了兴致,也要吼上一嗓子哩!
随着剪不断的戏曲之情,我的思绪渐渐地伸向五十多年前我上初中一年级时的一次演唱会。一九六五年底,我在郓城八中上初中一年级。为迎接新年到来,各班都要排节目。我们八级二班让我参加演一出“活报剧”,内容是表演美国鬼子在越南军民的沉重打击下,士气低落、垂头丧气、怨声载道、穷途末路。那个时候我年龄小,只知道鬼子坏。但在心灵上,已经对丑恶播下了仇恨的种子。我参军前,堂弟马德甫在村里组织了一个“小戏班”,组成人员中就有现在仍活跃在戏曲娱乐圈里的吕守臣、孔玉环夫妻俩人。记得当时?我村这个戏班演出了一本“山东柳琴戏”,名字叫做《匪特落网记》。说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妄想窜犯大陆,派特务郭天九潜伏大陆,发展势力,策应国军,进行破坏活动。我沿海军民高度警惕,识破敌人阴谋,一举消灭来犯之敌。饰演“郭天九”的是我村村民周效明,他尽管没有文化,经勤学苦练,最后把“郭天九”这个人物刻化的入木三分,演的活灵活现。群众自发的娱乐活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提起来我们村的文艺宣传队,那可不是一年两年,也不是组织了一次两次了。早在解放初期,老一辈人为了庆祝解放,宣传男女平等,提倡妇女放脚,号召男人剪辫子,村里一些人组织了高翘队。主要成员有:孔庆祥、周传芹、周庆举、周传言、马连香等人。一时声名乡里,配合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励作用。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在农村。农村的乡土文化,是哺育我们成长的力量源泉。农家乐、乐农家!农民乐、乐农民!农村乐、乐农村!党的二十大擘画出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前景,其中就包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我有理由相信,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戏曲文化,是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一枝永远盛开的花。戏曲,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农民的物资生活丰富了,生活质量提高了,闲暇之余聚在一起唱一唱、乐一乐,彰显太平盛世、昭示国泰民安,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注】高腔,即山东梆子!山东梆子又称豫剧高腔。
2023.01.09写于故乡
二
今天是二零二三年二月十三号(农历癸卯年正月二十三),屈指算来,我在老家小院子里住了整整三个月了。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从三九严寒到春暖花开;从新年元旦到传统春节;从疫情严防严控到政策调整;真可谓悲喜俱在、情景连连。浓郁的乡情,熟悉的乡音,满满的乡愁,就像滴滴甘泉一般,滋润着我的心田。故乡的一草一木,故乡的山水林田,无不唤起我久远的记忆,我仿佛又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更引起我深情感怀的,却是我村已经延续了五十多年的那个“戏班”。
每到周一、周四的晚上七点多钟,从隔壁邻居吕守臣先生的小院子里,都会传来带有浓重地方色彩的锣鼓声、琴弦声、梆子声。协调的乐器伴随着优美的唱腔,从小院传向村庄、传向原野、传向天空、传向远方。我的小院子在吕守臣先生的院子前边,每当乐器响起,我便拿着马扎子坐在自己的院子里,合着节板,听着弦音,尽情的享受那优美的戏曲唱腔。古人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说,此时此景,我倒是有了“近邻庭院早闻曲”感觉了!
前几天,我在一个视频中看到了东南大学教授王廷信先生关于我国戏曲起源的授课,着实收益多多,长了知识。戏曲来自民间,来自生活,来自实践。这种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自宋元开始已经延续了近千年了。千百年来,这门中华民族独有的表演艺术,随着时代的兴盛而发展,也伴着社会的兴衰而枯荣。但是,时代的变迁并没有使戏曲这门艺术退出历史舞台,在民间竟有枯木逢春之势。我们村的这个戏剧班,五十多年兴盛不衰,充满着勃勃生机,发展越来越强劲,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希望和心灵的慰藉。
实事求是的说,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农村的戏曲爱好者不泛其人,戏友、票友也在高兴时吼上几嗓子。但从总体来说,戏剧的发展、传承还面临“发展受限”、“继承断代”等问题。五十多年前,我村周边的村子里都有地方特色的戏剧班,每年的春节过后,都会演上几天,给劳作了一年的庄稼人带来愉悦、快乐、美感。我村西四华里祝河口村“枣梆”戏班(主要剧目为“三开堂”、“蝴蝶杯”、“徐龙铡子”等)、临村房河口“山东柳子”戏班(主要剧目为“打登州”、“孙安动本”、“红罗记”等)。这些农村“戏班”,无论是唱腔还是道具,都是非常完美、非常专业的。现在,兴盛了几十年的这两个农村戏班早已烟消云散,成为历史。但是,六十多年前一群小伙伴一起去听戏的情景,却深深地根植在脑海里,成为抹不去的家乡情结。戏剧文化,与其他家乡生活因素交结着、互联着,成为我们引以自豪的乡愁!
星期一的晚上七点,又到了铁定的演唱时段。我早就有亲临现场观看演唱的想法,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我村这个“戏剧班”的真实表演。打电话经吕守臣先生同意,我早早吃完晚饭,怀着浓厚的兴趣向吕守臣家里的东屋演唱地点走去。刚刚走进院子里,一位手拿二胡的长者已经先我到达了。经过交谈,方知是老僧堂镇北蒋村的戏剧爱好者李元清先生。少倾,郓城县黄泥岗镇孙垓村的闫迎元先生(山东省郓城八中七级二班学生、我的学兄)、嘉祥县老僧堂镇打虎张庄村张志文先生、嘉祥县老僧堂镇邵楼村老贾先生、嘉祥县老僧堂镇魏庄社区靳东灵女士、杨翠莲女士、贾秋凤女士、宁翠兰女士、嘉祥县黄垓镇河涯张庄村范爱秋女士、孔玉环女士等相继到达演唱现场。我的三弟马德军执头把弦就位后,吕守臣、李元清、闫迎元执二胡座就,张志文把锣鼓钗响摆放停当,演唱者孔玉环、靳东灵、杨翠莲、贾秋凤、宁翠兰、范爱秋等有的拿话筒,有的拿剧本,有的拿梆子,一场精彩的戏剧演唱会,即将呈现在眼前……
2023.02.13.写于故乡
三
晚上,我早早的来到我村戏剧班的演出地一一吕守臣先生家的东屋里。作为连续两次参加演唱会的一位观众,美美的享受着戏剧清唱带来的精美戏剧文化大餐,愉悦的心情是无法用优美的文字来描述的。
锣鼓响起,琴弦上弓。伴随着扳胡(马德军执头把弦)韵音声,来自嘉祥县老僧堂镇杨庄村的杨焕云首先登场,她唱了一段山东梆子“梨花上马”。“梨花上马”是山东梆子名剧名段,是许多山东梆子名家的拿手好戏。我在县城居住,县城中心花园广场和检察院家属院小区对面的健身广场里,经常有来自全省各地的山东梆子票友及演唱名家登台演唱。参加演唱的我县山东梆子名家有郭玉雪、杜玉珍、侯守德、王淑惠、李霞、邵留新、孙宝全、王月营等。这次听到杨焕云女士唱山东梆子“梨花上马”这段名戏,有板有眼,嗓音清淅,字正腔圆,很有章法,真如李霞现身一般。在杨焕云演唱过程中,指导老师吕守勤先生一手翻看音谱,一手打着节拍,整个演唱过程紧凑严谨,声乐协调,顿挫有序,娱乐欢快。一曲“梨花上马”竟然把我的思绪带进了一千多年前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之中了。
随后,贾秋凤女士、宁翠兰女士分别演唱了“三哭殿”、“银环下山”等著名选段。两位女士表情丰富,吐字清浙,音调准确,感情投入。从她们俩人的演唱过程看,她们完完全全抛弃了自我,完完全全融进了戏中,把自己变成了戏中人。我的情绪也被这两位演唱女士所感染,随着剧情唱腔的进展,时而表情严肃,时而欢呼雀跃,不禁起立鼓掌,拍手叫好。七十有二的我,此时此刻的心情竟然如顽童一般了!而杨翠莲女士的拿手好戏“三省庄”一段,竟让我无法分清眼前的这位山东梆子演员,到底是专业演员还是业余演员了。不客气的说,如果专听杨翠莲的唱音,还真的以为是山东梆子十大名演杜玉珍在即时演出哩。
最让人心情激动的是嘉祥县老僧堂镇秦庄村的李瑞月老先生喊的一嗓子“红脸”。李瑞月先生已经七十九岁高龄了,他拿起话筒,站立在房间中间,用响亮的嗓音,首先喊了一声叫板:“来了……啊哈!”那派头,那气势,那声腔,严然他就是置身于两狼山战场、统帅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将!李先生唱罢,我竖起姆指,点赞叫好。李先生问我知道不知道他唱的哪一回?我说:惭愧!惭愧!门外!门外!李老先生非常自豪的说,他唱的这段戏是“杨七郎搬兵”,一般人唱不了!听了李瑞月先生的话,我不禁对眼前这位老人肃然起敬、刮目相看了。人常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此话是千真万确的。当贾秋凤、宁翠兰、孔玉环等几位女士演唱的时候,李瑞月先生蹲在房屋门口,很象一位看热闹的闲居老者。一旦拿起来话筒,他像变了个人似的,一身似胆,全面神通。杨七郎的英勇气概、卫国戍边、战地险象、无奈搬兵时的形态,被他演的活灵活现。不用多说,两个字:绝了!我情不自禁的感叹,真是“英才隐乡里,高手在民间啊!”
走出吕守臣先生的小院,我的思绪仍然翻腾着。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戏曲来自于生活,娱乐存在于民间。我村的这个戏剧班,清一色的庄稼人,他们的娱乐活动完全出于自愿,完全出于自觉。无论是盛夏酷署还是三九严寒,风雨无阻,持之以恒。他们所用的锣鼓琴弦、扩音话筒,有的来自于捐赠,有的完全是自购。一个群众自发的戏剧班,数年间坚持活跃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当是十分不容易的!我还要说,戏剧(曲)走进基层,深入群众,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群众喜欢的,才是最好的!
2023.02.18写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