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叶梅:此时对雪遥相忆
    叶梅:此时对雪遥相忆
    • 作者:叶梅 更新时间:2024-03-07 09:17:27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9546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这两位的诗写透了中国古人的气质,正如韩愈所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梅花这一中国文化的象征当然也少不了他们的吟诵。


    李白咏梅的诗虽然不多,但在他只是惊鸿一瞥,便让后人赞绝不已。“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仅出现在《宫中行乐词》里的这两句,就一扫千军,将寒梅春柳画出一副诗仙的模样,历经冰霜,欣然迎来人间春色,好不得意洋洋。


    相比之下,杜甫的咏梅诗比李白要多很多,他的诗,如鲁迅所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刘大杰《鲁迅谈古典文学》)”。他的诗朴实自然,叙述着冬去春来的时光、离情别绪、故园乡愁,让后来的读者即便没有活在他那个年月,也尝到了他经历的所有滋味。


    他在写那首《江梅》时,正是从战乱中逃脱,蜗居在长江三峡的夔州,这段日子里虽然暂得安宁,但却难免钱财拮据,经常是入不敷出,在友人的接济下勉强度日。可以想见,他凝望着江边的梅花时,心里的感受多么复杂,国事未平,苍生涂炭,有家难回。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江梅》


    他一定是每天都会到江边来观望的,城楼的石阶下就是东去的滔滔江水,江畔的梅花每日都有隐约的新蕾,于是他知道腊月前,梅蕊就绽开了,而到了年后,一片一片地次第开放,那浓浓的春意啊,怎不让人叫好呢?但杜甫的心里却有着别样的伤感,此地春色再好,可忘不了远方的故园啊,风浪逐起的大江,掀起一层层波澜,他无法看见山水阻隔的故乡,只有挡在眼前的巫山夔门,高耸在天地之间。


    杜甫一生写过很多关于梅花的诗,也写过很多思乡的诗。


    他自少年时便离开家乡河南巩县,四处游历,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在游历吴越、齐赵之时,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流露出其少年时代不平凡的目光。但他并未得到重用,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在长安应试,又再次落第,后来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投赠干谒,郁郁不得志,倒是因此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及社会危机。杜甫的咏梅诗里,含有他一生的坎坷悲凉。年轻时的几次应试落选,在长安的窘迫,让他体察到了百姓的苦寒、人间的悲欢。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小小的官职,几经辗转,来到了成都,继而又往夔州。


    夔州即现在的重庆奉节,地处长江三峡,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官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田,买了几十亩果园,雇了几个农工,自己和家人也亲自种菜,打理果园。看似自在,但实际上也是寄人篱下,常为饥寒所忧。杜甫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写了四百余首诗,几乎是每日一首,他悲天悯人,细致地写到三峡一带的盐业、船行、农家田园、巴人,对三峡男子和妇人的辛劳多有体恤。由于连年战乱,男丁减少,杜甫在《负薪行》里写到许多女子“四十五十无夫家”,她们每天上山砍柴负薪归来,“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熬更守夜,挣扎度日。有人嘲讽夔州一带女子长得粗丑,连丈夫都找不到,杜甫质问道:“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在《最能行》里,杜甫又向鄙视三峡男子的人反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每读到此,出生于三峡的我,不禁倍生感激,他对三峡一带的深厚情感如此分明,如此温暖。


    他的邻居是一位贫困的妇人,常怀着恐惧偷着去打杜甫房前枣树上的枣子,杜甫明知但从不惊动她。他后来搬走后,那房子由忠州来的一个叫吴南卿的人居住。吴南卿为了防备那穷妇人偷东西,特意筑上了一道篱笆。杜甫听说后,赶忙写了《又呈吴郎》,劝告道:“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将心比心,那孤苦的妇人如果不是万般无奈,又怎会胆战心惊地来打枣?倘若稍有同情之心,又何必插那篱笆?杜甫他上悯国难,下痛民穷,真实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以及各色人等的情态,人们将他称作“诗史”,他将自己与周遭的一切融为一体,山河悲他也悲,树木发他也发,他的诗是鲜活的历史,他的命运也是那个时代的命运。他的咏梅诗中流露出浓浓的乡愁,绵长的友情: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那裴迪为关中人,早年隐居终南山,与王维交情很深,晚年入蜀作幕僚,与杜甫频有唱和。裴迪先给杜甫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表达了思念,杜甫真诚作答。他的诗历来沉郁顿挫,格律严谨,穷绝工巧,且感情真挚,雅谈细腻,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这首咏梅诗在他的诗作中虽不是最佳,但也体现了以上的特点。


    三峡一带四季分明,峡谷之中常是云遮雾罩,如一幅幅水墨画,而冬日里飞雪飘飘洒洒,又是另一番美妙的情景。“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这时面对满天飞雪,自然会勾起对亲人、好友的思念,何况那梅花怒放,更让人想起朋友不久前寄来的信,那信中也提到开花在岁末春前的早梅。它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让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好友的团聚。杜甫此处也用了“折梅”的典故,说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否则越加会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越加乡愁撩乱呢。他告诉友人,就在他每日常去的江边,就有一株梅树,他眼见着花朵一层层开着,就不由想到人也会一天天老去。


    明代王世贞将此诗称作“古今咏梅第一”(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九引),不无道理。诗歌本以写情为第一要义,咏物诗也须物中见情,而杜甫诗圣的咏梅恰是重在抒情,不在咏物,这首诗感情深挚,语言浅白,以推心置腹的口吻,直而实曲,朴而实秀,如陈年酒酿,酒不醉人,人自醉也。


    宋末时,有一叫方回的人在《瀛奎律髓》卷中写道:“老杜诗凡有梅字者皆可喜杜甫咏梅诗中的春物欣喜的情调,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索”、“笑”二字遂为千古诗人张本。宋人画有《杜甫巡檐索笑图》,“巡檐索笑”表达了人们春兴勃发、恣意游赏的美好向往,成为典故,也成为杜甫咏梅的温厚之特征。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