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说来就来了,这么快!一年里,做了什么事,遇到什么人,感恩抑或抱怨,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如何面对这流逝的光!有时,一滴露珠能成为大海;有时,一场落雪能成为无处回望的故园。匆匆流逝的每一个短暂的时刻,这个夜晚,天空把云降一降,给大地铺满柔软的呼吸。于是做了梦……
躲在红尘里
诵读经文
诵读落水的我和你
通过我
你找到了你
通过你
我找到了我
通过一场雪
我们找到了大海
大雪中的鸟儿
追赶经年的风
人间炎凉
已经记不起
一只蝴蝶曾经停留在
此刻的枝头
那些赶路的人
不舍不甘和辛苦
一生走不出一场清雪
不堪与重负
悄悄从指间滑落
不知自己去往哪里
也不知自己来自哪里
我们这两粒灰尘
卑微地拥着 抱着
没有缝隙地守着 忍着
怀揣这朵午夜
雪的静是真的静
雪的白是真的白
终于知道
一只蝴蝶如何醒来
寻找 转世的经轮
这个时候
突然想起夏天
那只被踩在脚下的蜗牛
像极了缓慢而苍老的我
这首诗从冬写到夏,写到世界的万物,揭示了时间的永恒与生命倏忽的对立统一。
新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讲究含蓄美,譬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而不是阿Q“吴妈,我要和你困觉“式的直白。无疑,这首诗内涵是含蓄的,旨在言外,有一种指代力能的蕴藉美。
拉康认为语言的结构包括所指和能指。所指是词语、声音,能指是词语、声音表达的潜意识内涵。正如一所房子,主要的是空间,但是没有钢筋混泥土的结构,就不会存在空间。用老子的一句话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房子的结构是能指,房子里的空间是所指。所以在读诗的时候,需要穿透诗歌的语言域场,窥视诗人的潜意识内涵。
雪,是诗的主要意象,它既是现实中“雪”的意义,又不仅仅是现实中的雪。在诗歌中,“雪”是表达的主体,也是行为的线索,诗歌围绕着雪展开。
前三节是蓄势,一场雪,就如一次生命,在苦苦寻觅,寻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鸟儿、经年的风、蝴蝶、赶路的人,这种寻觅仿佛历经千年,到这里给我的感觉是岁月的悲壮以及情怀的悲悯。
诗歌到了第四节,笔锋一转:
我们这两粒灰尘
卑微地拥着 抱着
没有缝隙地守着 忍着
感情之强烈,在于“守着 忍着”,世间那些为了生活奔波的卑微的“灰尘”们,“不舍不甘与辛苦”,疲惫、挣扎,但他们忠诚、坚韧、执着。
沿着诗写的向度,我们找到了诗的力点,“雪的白是真的白”,在这个灵魂下滑的时代,嘈杂的琐屑,战争的无情,那些“黑”使诗人想到了“真的静”和“真的白”,这里诗人抓取了一只蝴蝶,时间的意义在于“转世”,诗作的悲剧意义在这里得以凸显。
无疑,这两粒灰尘是世间无数灰尘的特指。读到这里,我眼前闪现出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意境,白雪皑皑,万籁无声。静,是雪的灵魂,雪,是静的表达。雪的美只有在静的环境,才能劈头盖脸地展现出来。也正是如此,在中国的古诗中雪,总是与静形影不离:“夜静月明多,开门满山雪”、“雪山西去三边静,沫水东来万井腴”、“东楼共倚雪初深,静夜名香伴醉吟”……由此,我不仅想到生活中的白粥与油条、花生米与老白干,这些物事是绝配;我也想到李清照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这里,哲理与感悟已经悄然融合,互为彼此。
初读“雪的白是真的白”,我甚为不解。该句在结构上,与上句“雪的静是真的静”形成对偶和衬托。不可否认,这种衬托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杜甫诗句中的“城春草木深”,“木”字就是衬字,没有实在意义,但是去掉“木”字,“草”就显得孤单,呈现不出草的疯长。不过,从表意上看,这句“雪的白是真的白”好像是废话:不说“白”难道雪就变黑了不成!正如汉语中的“过于溺爱”“相互厮打”“黑夜”,都是过度修辞,这种修辞有时会让词语的所指消失了很多。再读,恍然中想到这个纷乱的世界,诗人向往的“白”在哪里?那些离我们远去的善良、公平、正义,不过是诗人的乌托邦而已!
在诗的最后一节:
这个时候
突然想起夏天
那只被踩在脚下的蜗牛
像极了缓慢而苍老的我
这里呈现出两个意象:“夏天”“蜗牛”。其实夏和雪无法相遇,雪是冬天的精灵。诗人用“夏天”表达的是一种释放,是一种消融,是一种岁月的跌落。至于“蜗牛”,它的弱小、它的无力在于它的坚持。这也与雪的融化是一致的。
董华,实力作家,心里咨询家,某单位国家公职人员,有散文随笔见诸《散文选刊》《东方文学》等报刊杂志,著有《心理动力学派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咨询家协会秘书长、任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