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年群体正在进行世代更迭,“Z世代”越来越成为青年的主体。Z世代指出生于1995至2009年的一代人,在丰裕社会成长起来的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普遍接受过良好教育,也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和自我价值,因此对于个体的精神追求有着更高的期待。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平台全面接管青少年的日常文化生活消费,“Z世代”得以网络上聚集,并且形成一个个亚文化小圈层,譬如国风圈、饭圈、电竞圈、街舞圈、动漫圈等等。他们运用文字、影像、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介融合表达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在平台上发布作品,在作品下点赞、评论、交流,并且参与线上线下活动。
“Z世代”亚文化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Z世代”通过兴趣爱好形成的亚文化小圈层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私密性,这体现在各个亚文化圈层享有一套独特的社群规范、话语体系和规则。饭圈粉丝会被要求打榜、做数据、控评、扫黑、氪金等,汉服圈也有着严格的汉服形制,进入圈层的人都需要遵循社群的规范和规则。不仅如此,不同亚文化圈层流行一套在圈外人看来不得其解、极具各圈层特色的语言,譬如饭圈中“zqsg”“xswl”“CP”,cos圈的“C服”“GD”“上皮”,动漫圈的“awsl”“龙傲天”“黑科技”等,他们往往也乐于“圈地自萌”。不懂圈内“黑话”的人被拦在圈层外,拥有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相似的成员则在圈内话语的推动下进一步强化其群体黏性,不断巩固圈层的界限,不同圈层之间存在壁垒,这也为当代青年建立一种基于圈层分化的群体身份认同提供了现实途径。
二是,“Z世代”亚文化社群具有阶层性。在这个乌托邦中大家不谈自己的家庭、出生城市、收入、职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只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都可以成为朋友。然而动辄上千的COS服、手办、演唱会门票等,意味着进入亚文化圈层是有门槛的。亚文化粉丝社群内部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分化,根据他们的消费程度而被称为资深玩家、死忠粉、白嫖粉等,也被称为顶层粉丝、核心粉丝、边缘粉丝,并且形成一条鄙视链,氪金粉鄙视数据粉,数据粉鄙视白嫖粉。资深玩家通常有着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他们有着专业的知识储备和积累,有较广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他们通过上传或者安利作品,向大家科普亚文化圈层的知识和技能,这些人通常被称为“大佬”“大神”,在社群中享有较高的权威。资深玩家会加入更小的核心圈子粉丝群,核心圈子相对来说互动更为频繁,群体认同度更高。粉丝的阶层性是对现实阶层的一种同构。
三是,“Z世代”亚文化呈现资本转向。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Z世代”的亚文化生产和消费内在于平台资本。资本将亚文化整合进消费主义逻辑,其背后有专业的运营团队,亚文化消费越来越向专业消费市场转型,并且越来越重视流量和数据,而流量和数据背后都是依靠粉丝的消费支撑。游戏策划考虑的是留存率、日活、在线时长、付费金额等数据,网络小说看的是留存率、阅读转率、收藏率等数据。对亚文化的评判标准越来越脱离文化内容本身,而是强调数据为王。平台又通过各种消费策略将粉丝数据与消费挂钩,从而评判标准变成了粉丝的购买力,这就导致内容生产质量的良莠不齐。
“Z世代”通过亚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进行着鲜明的自我表达。在普遍的阶层焦虑和教育焦虑的背景下,“Z世代”希望寻求一个自我的空间。无论是偶像、文学、漫画、游戏,都给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幻象与异托邦,通过沉浸于此,他们能够暂时逃离现实空间,摆脱社会性自我,即从社会所构造和规训出的主体性中得以逃遁和解脱,暂时脱离那通常占据着它的主体的社会政治,满足自由的自我欲望。他们在参与亚文化生产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足,个体也正是在取悦自我的过程中去表达自我、彰显自我、补偿自我、治愈自我。
除此以外,“Z世代”亚文化圈层也在寻找某种共通性的情感寄托。对于“Z世代”而言,一方面,学业、就业竞争加剧,日常生活单调、乏味、内卷;另一方面,阶层迁跃越来越艰难。这代人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感、对取得成功的强烈欲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释放。偶像的出道、游戏的升级打怪、小说角色的一路变强等,让他们找到了情感的投射物。他们会将情感投射到虚拟角色或者真人偶像身上,参与角色的养成、偶像的塑造过程,由他去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从中体验到巨大的成就感、满足感和控制欲。这种正向反馈,会不断地增加粉丝黏性和情感依赖,进而建构出一种虚拟亲密关系。不管是动漫人物、虚拟偶像、还是游戏角色、小说角色,都充当了他们的情感寄托物,这些物品成为陪伴他们成长的回忆和精神需求,这种长期的陪伴,是个体获得幸福感和归属感的一种方式。
实现群体认同和归属感,也是“Z世代”亚文化圈层存在的重要意义。“Z世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于一个快速流动的社会,童年的成长经历缺乏集体生活,作为“孤独的一代”,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交需求。在高度原子化的当代社会,父母、朋友往往难以完全满足“Z世代”的情感需求,因此他们转向网络兴趣社群,当他们有大大小小的烦恼时,也更愿意与陌生人进行分享。不同的亚文化圈层围绕着共同的爱好进行交流、讨论,他们或者写游戏测评,或者写同人,不断对文本进行解读和阐释,由此产生情绪共鸣,在这个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识得并共享一套话语体系,这些“圈内黑话”不仅以其私密感维护了圈层界限,还通过对私密意义的分享进一步加深圈内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圈层归属感。亚文化参与者由此形成了情感共同体,他们在集体参与、相互扶持、抱团取暖中实现了群体认同。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在青年亚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乱象,譬如流量化、低俗化、拜金主义、诱导消费等行为盛行,这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因此,国家针对文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治理,如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饭圈”乱象治理,坚决抵制拜金主义、“娘炮”、“耽美”等不良文化,加强游戏直播管理,禁止出现高额打赏、未成年人打赏等等。
“Z世代”希望在亚文化所创建的世界中寻找到快乐和自我实现感,潜意识中是对现实社会主导文化权力系统的一种逃避和反抗。但是,当他们进入亚文化圈层后,必须屈服于另一套权力系统,而这套权力系统的主导权把握在背后制定游戏规则的资本手中。在注意力经济下,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技术思维主导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其决策者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得更多的用户和流量,放弃了对平台内容的把关和审核,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后果。而机器算法在现阶段尚无法有效识别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内容。因此需要加强对“Z世代”亚文化领域的监管,需要政府、平台、家长、公众共同参与治理,多管齐下,引导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