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向你的孩子解释什么是快乐? ”一位记者问德国学者多萝西·索勒。她说:“我不会去解释,只要给他一个足球让他去踢就行了。 ”
——这真是个智慧的回答。关于快乐,也关于足球。
只有孩子才懂得足球的真谛。当那些政客、足球官员、资本家和赌徒以足球的名义操纵权力、豪敛钱财时,当那些足球流氓扛着“某某主义”的大旗,对异己者发泄人性中的丑陋时,当那些意乱情迷的女性,仅仅为着英俊、帅气而失声尖叫,展示无知的喧嚣时,只有在金色的阳光下无拘无束地奔跑,将汗水挥洒出一滴滴快乐的孩子,才懂得足球的真谛。
关于足球的书,应该献给真正懂得足球的人。所以,在这本名为《足球往事》的书的第一页,作者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这样写道:“谨以本书献给多年前在西班牙科斯塔遇到的孩子,这群孩子一直踢着,唱着:我们胜利,我们失败,无论是赢是输,我们都很快活。 ”
《足球往事》,一本围绕足球写就的散文集,一篇篇短得仿佛是不经意间写下的文字,回顾了近代足球诞生以来的精彩比赛,足球史上曾经璀璨辉煌的一位位巨星。加莱亚诺出生于具有深厚足球传统,既是第一届世界杯主办国,又是第一届世界杯冠军得主的乌拉圭,身兼著名作家和资深球迷的双重身份。他将自己形容为一个精彩足球的乞讨者:“我行走在人世间,双臂张开,在球场中向上天乞求:给我一个漂亮的足球动作吧,看在上帝的分上! ”
加莱亚诺的语言奇妙且充满想象力,令人吃惊。他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柳敬亭说书”:绘声绘色地描述出一个个精彩绝伦的进球场景,如数家珍,让人沉浸,让人着迷。提及那些足球英雄,他永远神采飞扬,毫不吝啬赞美之词。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赞美在激情四射的同时又如此诚恳、真实。譬如,他这样形容巴乔:“他的双腿似乎有自己的思想;他的双脚似乎依靠本能射门;他的双眼似乎能预见进球。 ”随后,他更进一步指出:“对手对他反复攻击、狠狠撕咬。在巴乔的队长袖标下,写着佛教箴言,佛陀虽然不能防止攻击,但是可以助人忍受折磨。从佛陀的无垠寂籁中,巴乔也发现了超脱于欢呼喝彩和阵阵嘘声这些喧嚣之上的沉静。 ”
当然,加莱亚诺试图呈现的并不仅仅是一场场足球的狂欢。因为,他并非抱持着一颗娱乐的心而来,他对足球的爱,绵长而厚重。和许许多多伟大球星一样,加莱亚诺爱用女性来比喻足球。他借用1958年巴西的伟大中场迪迪的话,柔情地表示:“我总是对她充满了深深的爱意,因为如果你不能用爱待她,她就不会顺从你。 ”这种爱,摒弃了利益之心。也只有对这样的爱,足球才会回报以无比美妙的惊奇。
因为爱与敬意,所以懂得她的苦难。加莱亚诺笔下的足球,如此美丽,却又叫人如此心碎。耀眼的荣光掩盖不了她在历史浮沉中努力挣扎却无法摆脱的命运。 1924年,一群来自乌拉圭、对足球别无所求,只求快乐的工人和流浪汉,挤在轮船三等舱内出发了,他们一路靠踢球来赚旅费,一直流浪到欧洲,为的仅仅是参加奥运会;在种族歧视的年代,南美大陆上的混血球员们,为了获得上场的权利,不得不在开场前花几个小时用粉笔将自己涂白;当大独裁者弗朗哥把皇家马德里打造成流动的大使馆,四处以球技宣扬他的政权时,忠于老共和国和巴斯克地区的球员却被迫流亡异国,遭受禁赛;而历史上最为知名的足球惨剧,则是纳粹德国占领乌克兰时,逼迫基辅球员和希特勒卫队进行的那场比赛。在残暴的“如果你们敢赢,就死定了”的威吓下,他们仍然无法抗拒尊严的呼唤。终场哨声响起,赢得球赛的11位球员,穿着球衣在悬崖边被处死……
因为懂得足球的苦难,更增加了对她的爱与敬意。也正因为如此,老球迷加莱亚诺对当今的足球爱恨交织。他叹息商业化侵蚀了原本有血有肉的足球,叹息足球原始的快乐已经流逝。不难理解,对于种种足球怪相背后的丑陋人性,加莱亚诺为何总是幽默戏谑地嘲弄着,一针见血地批评着。比如,1994年,马拉多纳因为服用麻黄碱而被逐出世界杯赛场。加莱亚诺这样尖刻地写道:“踢球,他就赢;小便,他就输。 ”他还说,马拉多纳“为自己的双腿开价,付出的是自己的灵魂”。
仿佛预见到今日足坛的风格日趋一致的现状,1995年,加莱亚诺写下了如下这段话。在15年后的今天看来,它不仅仍具价值,甚至更能引人深思:
“我踢球,所以我存在:踢球的风格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它揭示了不同群体独一无二的形象,也申明了他们追求与众不同的权利。告诉我你是怎样踢球的,我将告诉你你是谁。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踢着不同风格的足球,表达着每个人独特的个性,而在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维持这种风格的多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