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徐晖:济宁有个徐家窑
    徐晖:济宁有个徐家窑
    • 作者:徐晖 更新时间:2021-12-27 08:48:31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6219


    一、引言    

             

    鲁西南沃野千里 的黄淮平原上座落着一个只有三百口人,全部都姓徐的自然村,村名不叫徐家、徐庄、徐村,却叫着徐窑,让人觉得村名有些土的掉渣。中国的村庄在姓氏后加上“庄”、“村”的比较多,有特殊建筑标志的则用上“楼”  “阁”  “庙” “桥”等词,很少有用“窑”这个字的。作为村庄名,徐窑是与崔庄、大李、戚庄、史庙、相庄一样普通而平凡的村庄。作为民间土陶艺瑰宝,徐窑又有着与其它村庄不一样的意义和研究价值。作为父母之邦,桑梓故里,挖掘村名蕴藏的内涵,开启尘封的历史,徐窑有着动人的风情和民间鲜活的故事。


    二、辨识窑字识土陶


    窑字是个会意字。从穴,从缶( fǒu)。穴,土室;缶,瓦器。表示烧制瓦器的地方。本义是烧砖瓦陶瓷器的灶。“窯,烧瓦灶也”《说文》;“陶灶曰窯”《通俗文》;“文采纂组者,燔功之窑也”《管子•七臣七主》;“穴内口为灶,令如窑,令容七八员艾,左右窦皆如此”《墨子》。“窑”字的渊源是古代烧羊制佳肴的"穴"。约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已有烧制陶器的穴窑。这种古老的窑已经是由燃烧室、窑室、火道以及调节炉温用的大小不一的火眼所组成,烧成温度可达1200°C左右。商代出现了烧成温度更高的半陶半瓷窑;战国时开始有馒头窑及龙窑,烧成温度可达1300°C;明末清初出现了景德镇窑,这种窑利用空气隔热层保温,砌筑高达17~18m的薄壁烟囱,并能调节烧成制度以适应不同类型制品的要求。综观中国之窑,大体分为几种类型,一是烧砖瓦的大窑,北京天津均为砖窑;二是瓷器窑,五大官窑和景德镇众多窑孔属于此类;三是烧制土陶的窑,如徐家窑。土陶是用粘土制成的绿色环保器皿,它与土为体,与火为舞,脱胎于大地母亲的怀抱,一捧捧泥土经过人工澄搓拉捏和拍转璇打等工艺手法做成土陶器,然后上窑烈火淬炼成古朴、粗犷、淳朴而又土拙的实用器具和艺术品。


    三、辨识地名 知徐窑                          


    头条微信和地名志查询鱼台县以窑命名的村庄只有王庙镇炳灵管区大李村委会徐窑自然村一家;济宁市梁山县韩岗镇有前窑村和杨窑村;山东含窑的地名也不多见,烟台海阳市留格庄镇有窑家村,淄博博山区山头有古窑村,泰安市宁阳县有磁窑镇。放眼京津燕赵之地和神州大地,天津市区带有“窑”字的地名比较多,如河西的“吴家窑”,红桥的“南头窑”等;北京有大北窑、黑窑厂街、刘家窑、大瓦窑、小瓦窑、崔家窑、鲍家窑、邓家窑、严窑、魏窑等。安徽泾县有个陶窑村,新疆英吉沙县有个土陶村。有着“淄博陶瓷,当代国宝”之称的山东淄博,在其境内发掘出土了距今8000年前 “后李文化时代”的古陶窑。经考古鉴定,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陶窑,被誉为“中华第一窑”。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是磁州窑,它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磁州窑系泛指以磁州窑为中心,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宋元时期生产陶瓷器的民间窑场。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山东磁窑镇一带也生产陶瓷器,由于属于磁州窑体系,因而地名称作磁窑而不是瓷窑,这是起名的缘起,许多人并不知晓,往往产生误解。从以上地名辨别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以窑为地名的地方从功能方面分成三种类型,一是大规模生产建筑类砖瓦的地方,如天津北京称作窑的大部分地方;二是生产高大上的瓷器彩釉的地方;三是民间小作坊式生产土陶器皿的地方。我们济宁的徐家窑就属于第三类,它是淄博“中华第一窑”的外延和应用,也是磁州窑的外溢和扩张,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地域特征和时代烙印。


    四、土陶的前世今生                        


    陶器是用泥巴(黏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生活在大地上的先民们整天要与泥土、水流和树木以及自然现象雨雪风霜雷电等打交道。生活中更是离不开土壤泥土,可以说那时的人们是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和着泥水生活的“土孩”“泥人”。先民们在生活中发现有些被水浸湿的土壤带有粘性,能够变换形态,而晒干后又变得坚硬起来。另一方面先民们逐渐认识了火,也试着把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先民们开始用火把生的难吃的食物烧成熟的热的、感到好吃的食品,其过程中也把靠近食品的柔软的泥土烧成了坚硬的熟泥块,他们发现这些土块变得更加结实、坚挺,不象没有经过烟熏火燎的泥土那样遇水软、晒干硬,而是固定成型而且还可以防水,于是他们就选择那些黏土捏制成小的器皿,如吃饭的碗、盛物什的盆、汲水的罐子等,然后用火来烧制,这样第一批笨拙而朴实的泥土陶器就产生了。随后逐渐积累经验,提高认识,制作工艺不断提高。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向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陶瓷分为陶器和瓷器两种,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料。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陶器有吸水性,密度不高。陶器没有添加成份,具有原汁原味的泥土本色。瓷器的原料是瓷土,瓷土的成份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莫来石成份,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性或半透明性;成品密度高,不吸水或吸水率不高。瓷器多添加外物,穿衣戴帽,雍容华贵。 二是温度。陶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度。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度到1300度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三是用釉。陶器单纯由陶胎组成,一般不用釉,后期讲究美观也用一些红土类溶液抹色,也不离泥土环保本色。瓷器有釉,表面所施的釉,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四是声音。陶器声音发闷,瓷器烧成之后坚硬结实,内部组织缜密,叩击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

    中国是陶瓷的王国,而陶瓷最初是以土陶的形式呈现的,土陶是有实用性的,特别是在二千年以前的广大农村,洗脸用陶盆,汲水用陶罐,贮存粮食用陶缸,甚至夜晚用的夜壶也是土陶罐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进程加快,土陶用品逐渐被塑料品和金属制品所替代,这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土陶有历史性,它是无言的历史,是时代的见证,是过往生活的名片和历史年代的活花石。现在博物馆里存放展览古代的文物多从陶片和土陶器皿开始。土陶更有艺术价值,它身上承载的多元文化和远古符号彰显着古代文明和大国风范,其艺术价值无与伦比。                  

    进入新时代,土陶是否已经无人问津,成为了被遗弃的过时宝贝,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看待土陶和土陶艺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一是多宣传多解说古代和近现代出土的土陶艺作品,特别是那些从远古走来的古朴淳厚,承载着历史的珍品,让它们走出博物馆和考古研究院,走近百姓生活,走进人们视野,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二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研究探讨和发扬广大。三是作为一种泥巴艺术、土陶技艺进行传习,建立实践基地,让人们动手动脑参与进来,在设计操作和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快乐,特别是建立中小学生土陶技艺实践活动基地,成为青少年实践活动的内容之一,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四是推陈出新,上档次出产品,拉长土陶产业链条。我们欣喜地看到,沉寂之后风雷涌动,各地陆续有了一些的关于土陶的信息。江苏丰县梁寨镇多渠道扶持土陶工艺开发,生产出土盆、油罐、盐罐,面缸、茶壶、花瓶、圆壶、宝塔、人物、红船、红军长征时期的用品复别件等,产品畅销苏鲁豫皖等地区。新疆维吾尔土陶展风采,2014年,巴仁乡米拉斯农民手工艺专业合作社被命名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基地。2018年,喀什地区英吉沙县、喀什市和吐鲁番市的维吾尔族土陶烧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湖南永州冷水滩区李海生自立志学习土陶制作,传承千年“窑火”,2008年,他在冷水滩三多亭窑创建有泥有壶陶艺工作室,主营日用土陶、艺术陶、紫砂壶及私人定制等各类陶瓷,并筹建紫窑生产及教学研基地,吸引社会各界陶艺爱好者前来学习,同时在冷水滩区文化馆非遗馆开办公益教学,义务教授陶艺爱好者和小学生“玩泥巴”,传承土陶文化。荣县土陶制作技艺入选四川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荣县土陶”被国家商标局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徐家窑的土陶技艺                


    徐家窑是土陶生产基地,建窑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或者更早)时期,多少年一直默守成规,虽然也有技术改进,研制过镂空花盆,有过转型的想法,但一直局限在土陶范围,没有进一步发展到生产制作瓷器的高级阶段。徐家窑的传承形式是从祖先的“以艺为业”开始的,这是写在家谱上的教诲,同时也是一代代徐姓智者的立身技艺,成了他们丰衣足食的来源、动手操作的劳动过程和师傅带徒弟的实践。他们一般是按团队行动,分工协作。先有一位德高望重且有实践经验的长者号召、挑选三位能吃苦耐劳又对陶艺有兴趣的人,组合成一个团队,按照“踩泥”“蹬林”“掌林”和“外场”身份和工作范围进行分工,选中的四人也同时有了同样的名字,而不再喊老三徐四,以便于劳动过程的交流。“掌林”者就是那位负责召集的领班,他的工作技术含量最高,话语权最大,因而劳动报酬也最高,他一人所得可能是那三人之和。四人配合默契、各司其职而又有分有合、自然天成。天刚一亮,“踩泥”就拉着木板车走向田野和沟渠道路,寻找一种俗称胶泥的黏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修水利挖沟渠,常有成片的胶泥在道旁渠头,很容易就能找到鲜亮水润的泥块,拉上几车放到早已选好的场地上凉晒。“踩泥”工作的同时,团队的其余三人正紧锣密鼓地在制作土陶作坊工作,考虑采光因素,他们在屋内正对门靠后的地方挖掘出一个直径一米的坑洞来,安上事先预备好的叫着“林子”的木转盘,林子下面竖一个支撑轴,轴上有钢珠,林子放在上面可以灵活转动。在林子右侧搭起一个长条案板,作为放置泥巴和制作土陶零部件之用,如器皿底部用的圆形泥、上边用的长条型泥巴素材。然后三人打扫好房间,腾出存放土陶泥品的房间。这一切做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专等和好的精细的泥巴送到屋里就可以开始生产制作了。等屋外场地上的泥巴晾晒干,“踩泥”先把它们堆在一齐,用水慢慢浸泡透彻,让一块块胶泥自然粉开,水要喷洒均匀不能溢出,水量多少靠经验和眼力。俗话说胶泥是“英雄坷垃孬种泥”,饱喝了水份,粉碎开来的泥土黏性强,需要人穿上胶鞋(夏天直接赤脚)用力来回踩动,踢出泥土里面藏匿的硬件杂物,如砖石猴等。然后再经过几个来回,最后像做饭和面一样把一“盘”几百斤重的泥足踩好,运到屋里堆成一个泥垛才算完工,几天后踩泥又要重复这样的工作,保证土陶制作的原材料用泥供应。璇制陶器开始,“掌林”活动好身体做好准备动作,就坐到林子后面,他正对着门两腿叉开端坐好,眼观木林,挽起袖子,伸出双手,准备工作,威风凛凛如同一位将军。“蹬林”从屋里的泥堆上刮过来(用弓弦挖泥)一些泥巴,在长案上根据本次制作需要,揉搓成长条或圆形材料,一摞摞放到“掌林”右手边,他站在案前,手不停工作,把半成品泥巴传递出来的同时,脚还要蹬动木盘林子,让其作匀速转动,“掌林”接过圆形和长条泥巴,放在林子正中央,随着林子有序转动,两手对称璇出盆盆罐罐来,形状大小全靠经验和手上功夫。一件湿漉漉光滑柔软的土陶器皿成型后,由“蹬林”用双手把它捧到院里场地上,然后再回屋重复工作。陶品端出来了,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娃娃,照料它的工作就由“外场”全面承包了。凉晒一会后,要把器皿挪动一下位置,以便光照均匀,几次搬动后等其慢慢凉干,傍晚时分还要将它们都搬到屋里,不能在外过夜。第二天再搬出凉晒,半干状态还要用类似乒乓球拍的木板内外对称拍打,一是让器皿结结实实,二是有些把木头上的花纹印在上面,显得古朴典雅。有时还要用红土水在器口上刷上一圈,相当于上了一层红色釉。等到器皿完全干透,便按套装好搬到屋里摞在一齐。所谓套是指按器皿大小装在一齐,小在内大在外,一般小盆二盆大盆为一小套,小罐二罐大罐为一小套,小套装到小缸里,小缸又装到大缸里为一大套。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经过十天半月的辛苦累作,几间房子里都堆满了待上窑烧烤的盆罐缸等陶品,够一窑装了,选定一个吉祥日子,一般是响晴天开始“凉窑”,四个合作伙伴喜滋滋看着劳动成果,全部出马把这些成品搬到屋外凉晒一天,傍晚时分开始装窑。              

    装窑是村里最繁忙热闹的时候,村里男女老幼都来帮忙,提的提搬的搬,把这些待烧制的物件运到大窑边。村里大窑座落在村东头高台东边,用砖坯垒砌,高六七米,有窑门、炉口、火道和窑膛组成,建造古朴精致。窑膛成圆形,宽敞明亮,能装三百多大套土陶器。内置烟筒,直通窑顶。窑全部装好,用土封上窑顶,送麦秸柴禾的车辆也拉来了成梱成垛柴草。吃过吃饭,天刚黑下来,全村最庄重热闹的时刻就要到来啦。族长带着四人团队与村里看稀罕景的老少妇孺聚在一齐,用六根二米长的木棍捆绑好芦苇麦草制作成六支大火把,高擎火把向炳灵宫进发,出村向南从宫西墙绕到南门,径直来到泰山三郎威雄大将军炳灵太子大殿前,“掌林”带领大家前后站好,此时一路嬉笑打闹的孩子也都学得懂事起来,一声不吭。大家都屏气敛声,静谧中透着庄重。大家集体庄重地行三鞠躬礼,“掌林”口中念念有词,好似在祈求神灵保佑。然后点燃火把,出后门一路向北。六支熊熊燃烧的火把映红了半边天和人们的脸颊,他们一路疾行,边走边喊“升窑喽,点火喽”,声音响彻环宇,蔚为壮观。火把点燃了陶土大窑中早已准备好的柴草,火光映红了人们的脸庞,烟囱烟雾伴着火星冲天而起,方圆几里都能看到烟火,听到欢呼声和孩子们的叫喊声,知道那是徐家窑又一次点火烧窑了。火焰36个小时烧个不停,四个人两人一班轮流值班,不停地向火道里推拥柴禾,动作娴熟麻利,每个人都一脸真诚,兴奋之情与跳动的火焰一样生动,没有困意,也不能有困意,因为希望萦绕在心头。天茫茫,夜深沉,长庚星闪闪烁烁,眨着眼睛看着徐家窑这方热土和这里劳动光荣,创业伟大的人们,几个孩子刚才还跑着跳着捉着迷藏,现在却没有一点声响,原来他们跑累了玩倦了,在麦秸堆中睡着啦,长庚星心想,我也该躲到云层中歇息歇息了。


    六、后记            


    《济宁有个徐家窑》是《鱼台有座炳灵宫》的姊妹篇,与《天地间走来徐姓人》相互映衬,组成一曲山东省鱼台县王庙镇炳灵宫管区古庙台炳炅宫遗址和北侧土陶生产基地徐家窑的壮丽华章!                    

    今天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零下七八度,上午写好《济宁有个徐家窑》的最后一个标点,中午自我放松,与朋友喝酒畅谈,回家睡了一下午,刚才醒来,朦朦胧胧看到了“窑光”,仿佛是小时候在徐家窑看到的窑光。窑光,窑火!傍晚5时16分躺在八楼床上,头朝东脚向西,扭头向南望向飘窗外,突然看到西南36度方向有一处人间奇观,平生第一次看到的真实奇观。只见远方地平线的上方有一团燃烧的火,彤红彤红,热烈而耀眼,火团上方一两米的水平线上正铺满明亮的彩霞,像山峦起伏,像湖水汤汤,扯东到西,彩光中闪烁着几道高低起伏的灰色飘带,像山水画家无意间划上的几笔。再往上看是灰色中透着蓝莹莹的天空,占据百分之八十的飘窗。窑光!我第一感觉这是窑光!不觉叫出声来,窑光,快来看窑光!家人围拢过来,都凑到窗户前仔细观看。一团火,一簇光,鲜艳明亮,遥远而亲近,仿佛是近在身旁,又好似远在天边。我知道那是夕阳,那是一轮夕阳在将要离开地球时留下的光芒;我知道那是晚霞,那是一片七彩颜色绘就的晚霞。夕阳就要落入地平线,彩霞就要融入到渐渐灰暗的天地,白昼将要消失,长夜将要来临,这是自然规律和人间大道。可是我不明白,夕阳和晚霞为什么会在转瞬即逝中展示如此明艳的光芒,像一团火,似一簇彩霞,再一次把美丽留给人间?所谓“窑光”,可能是只有我才明白的名字,可能是我见过最美的光芒,也可能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向往!那是我魂牵梦绕的故里徐家窑,那是我如影随形佑护神炳灵公!5时36分夕阳和晚霞全部融入天光夜色。窑光,窑火,我心里的窑光却一直明亮着,闪耀着,使我兴奋不已,激动不止,久久凝视久久思索,我多么也想做一束火把,一团窑光,释放生命的光量,照亮即将黑下来的的长夜,伴着敲响的暮鼓,拼尽力量为生命呐喊……          

                                              2021年12月26日纪念


    作者介绍:徐晖  微信名“清风徐来”,山东鱼台人,1961年11月出生,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原部长,教授,山东省劳动模范,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出版教育专著三部,发表教育和文学作品100多万字。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