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散文作为现代散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应该得到重视和发展。西方哲理散文的传统,从柏拉图的“诗意对话”到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再经培根的《新工具》,直至尼采的哲思呓语,一直清晰而明朗,辉煌而灿烂。特别是科学兴盛时期,人们对于世界探索的热情加大,反观人生的频率加快,对于真理的领悟以及对人生的重新阐释能力迅速提高,哲理散文在欧洲或许可以以“知识就是力量”等警句制作人培根的成就为标志。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厚重的哲理散文传统,先秦诸子学说大多以精美的哲理散文行世,《吕氏春秋》被认定为第一部哲理散文集,至于魏晋时代的玄学,唐宋八大家中的哲论,乃至于明人小品,都赓续着汉语哲理散文的伟大传统。中国新文学对于中外散文的抒情传统具有明显的继承,但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创作实践上都没有充分估计到散文哲理的价值。周作人等继承明人小品的散文体现着哲理散文的端绪,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都参与的《新青年》“随感录”体文字,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造季刊》上的“曼衍言”文字,都能够体现哲理散文的文体魅力,后来梁遇春、陆蠡、林语堂、梁实秋的部分文字,都能勾画出哲理散文时隐时现的影迹。周国平的哲理散文曾经风靡一时,体现了时代转换环节,人们对哲理、智慧的渴求,以及对于真理反思的热忱。哲理散文是文学的一种,它应该在丰硕的人生叙述中总结丰富的人生经验,在丰绰的真理性思考中启迪人们丰满的心智,在丰饶的生命体验的摹写中体现壮丽而丰沛的情感。
不必讳言朱步楼散文的“教喻”功能,“成就最好的自己”这书名就暴露了作家的胸臆与用心。但读过这些充满爱心、仁心和匠心的文字,并不会觉有说教的意味,也没有哲学的生涩与酸楚,更没有老气横秋的教训,你会觉得亲切自然,觉得温馨快意,觉得酣畅淋漓,原因是作者在这些文章中通过丰实而亲切的人生体验设身处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述自己的体验,阐明自己的领悟,宣示自己的心扉,虽然他习惯于引经据典,喜欢在古今中外圣人智者的警言与萃思中寻觅心仪的阐释,但哲理思考和诗性表述的每一寸意念都属于他自己的颖悟与诗性的传达,没有任何现成的教条和僵化的生硬。所有的哲思都带着他自己的生命温度,有些深刻的人生感悟相信来自他深彻的个人体验,有时候就像在写诗,诗中飞扬着独特的生命感兴。几乎所有教喻性的哲思都来自心灵对世界的感知,因此,带着他自己的体温,带着他自己灵性的成色,带着他的汗水、泪水,甚至带着他心血的色彩与浓度。
朱步楼的散文是用心写作的结果。它既是哲理的,又是抒情的,既是为人生的,又是为艺术的,既有社会性的甚至政治性的觉悟,又有审美的艺术的人生感悟,既有哲学的思考,又有感性的甚至于是直觉的书写,因而,它既是散文,也是诗篇。确实,这是哲理散文,也是抒情诗,且看他这样描述或者说抒发“生命”的感兴,是在探寻生命的意义,更在咏唱生命的赞歌,是在体验生命的底蕴,更在展现生命的色彩和魅力。这样的文章,让读者与作者在生命的交流中体味到诗性与活性,体察到生命的庄严与唯美,体验到生命的形质与快慰,虽然不通向生命的狂欢,但也不触发生命的冰点。
朱步楼的所有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及其所淬发的哲性思考,都面向日常人生,面向大众世界,面向当下,面向实际,这是这部散文集拥有时代适应性和社会观照力的文化根柢。它的哲理散文从来不从哲学出发,不从科学或者其他的学问体系出发,而是从现实出发,从人生出发,从自己出发,从自己的心灵以及心灵中的诗性和悟性出发。显然,这样的哲理散文比其他类型的散文写作要困难得多。它要非常精炼而准当的叙事,于是散文中常常穿插一些精彩的故事和生活经历,这些是他讲述人生哲理的基础材料和文化背景;它一点也离不开抒情性的表达,于是每完成一篇这样的阐述都像在完成一首生命之诗、人生之诗的吟咏与歌颂。更重要的是,作为哲理散文,它的每一篇章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必须准确精当,必须切要缜密,必须逻辑严谨,必须条理分明,必须思路清晰,在这样的意义上,作者无法真正发挥或驾驭原本属于自己的构思,也难以挥洒一个散文家必然特别倚重的率真自然的写作状态。
理性的感悟需要人生的高度,需要丰富的经验,需要高屋建瓴的胸怀,需要人生彻悟的心境,这一切都来自沧桑和岁月,来自胸襟与格局。这样的哲理散文与许多人欣赏的青涩的书写完全不一样,其真情书写的快感与真理领悟的快感相融合,在生命的飞扬中进入令人快慰的文学写作,这是一种通过人生的经验积累以及人生感悟才可能获得的文学资格。散文家朱步楼拥有这样的资格,并在这部《成就最好的自己》中有着出色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