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菡萏:红楼梦的生态美学
    菡萏:红楼梦的生态美学
    • 作者:菡萏 更新时间:2023-09-04 06:34:19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9247



    中国古代,虽有生态一词,但没有生态美学这一提法。农耕社会,顺应天地,人之肉身本属万物,饿了吃五谷,渴了饮甘泉,病了煎本草,住的铺的盖的用的,皆取之自然。生态一词,更多时属于工业社会,有强调之意。生态,生命的状态,抑或对生命的态度。没破坏,便没惋惜、反思、重申和追忆之必要。

    天地万物皆有生命状态,包括土地。土死了,像火星,长不出一棵草。那种状态,足够高冷,也足够毁灭。

    《红楼梦》时代,尚不知进化论,人们迷恋远古神话。人从哪儿来?是个谜。尽管有女娲抟土造人之说,也说明人是泥土所变,并没直接的祖宗。往往是精,树精、蛇精、狐狸精,各种动植物只要进化得好,都有可能成为人。所以宝黛雏形皆非人,林黛玉是草精,一棵绛珠草化来的;贾宝玉是石头,一块顽石的结果。不同的是曹雪芹立意高深,修炼的非本事,而是情感,所以这对木石精魂,缠缠绵绵,哭哭啼啼,而非飞来飞去,打打杀杀的妖怪。以此类推,任何动植物都有可能是人类的母系,人是其演变的高级形态。不好好做人,下辈子有可能托生成猪狗。即轮回。

    当然,这些均臆想,但也见人对自然的依赖与亲密。

    那时,人不可能不敬畏大自然,和谐共处是秘籍,找不出不和谐的理由。所以《红楼梦》的生态美学,是农业社会美学,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美学。工业社会,人权觉醒,加快文明进程,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在伤害折损自然。欲望是填不平的沟壑,养大的过程,也是脱离自然的进程。



    翻开《红楼梦》,你会发现,此书是本生态美学词典。

    第一回,凡间第一位好人甄士隐面世,书中给其定义:“每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 一言概之。是说此人没太大志向,在当时算个富贵闲人,用现在的话,早就“躺平”了。观花修竹,热爱自然;酌酒吟诗是其物质与精神追求。我们看溥仪带出宫的长卷《姑苏繁华图》,画的阊门何等鼎盛,而甄士隐便是那方富甲。再往后看,便是一连串叠加的故事,黛玉的娘没了,她被贾府收养;有人被起复,重新当了官;有人犯命案,大摇大摆走了;有人饥寒,来打秋风;有人透出金玉之说,有人莫名其妙死了,有人封妃,有人弄权,有人偷情,总之世态万象,悲喜冷热交替,几乎全是人与人的活动,即社会背景的铺陈展开,有斡旋、争夺,也有陷害。

    就在这当口,忽柳暗花明,17回大观园落成,从人的活动转为人景互动。何谓大观?大观,大的景观,即中国式园林,把自然浓缩在一个有限空间,属仿真版小自然。虽处车水马龙的京城,却依自然纹理而建,山石林泉一应俱全。

    初见大观园正殿,众门客赞其为蓬莱仙境,宝玉也恍若太虚幻境,刘姥姥捣头便拜,以为是大庙。足见之美之大,对其之敬畏。尽管有人工痕迹,尚遗魏晋之风。闹中取静,独立的精神园地。

    林黛玉住进了潇湘馆,翠竹竿竿,小溪进院绕竹而行,淙淙流出。架上鹦鹉念诗说话,大燕子晚归,知道回家。这般幽诗画意,美情美景美韵,堪配黛玉。作者写建筑,只用三间小小房舍便了结。人是矮小的,与自然共和,并不喧宾夺主。鸟无笼,意在自由。这样的景致,简朴小巧,比现存的和珅恭王府若何?!

    宝玉的怡红院,绿柳周垂;内种芭蕉、海棠,一红一绿两种植物。它们比肩而立,暗喻红男绿女,标志男女平等意识的建立,这种思潮萌发于怡红。36回,宝钗中午来找宝玉解午倦,看见两只仙鹤在芭蕉下睡觉,“深院长日静”一幅夏闲图;宝玉在四时诗里也写过“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可见怡红院是养鹤的,文人美学,鹤,洁趣也。当然还有乌鸦、鹦鹉等。宝玉过上了“隔巷蛙声听未真,枕上轻寒窗外雨”的生活。

    宝钗则像位隐士,庭院荒寒,多种香藤异蔓。桌上供土定瓶,插数菊,大有现今日本人倡导的侘寂之风。李纨处茅檐土壁,杏花烟雨,种菜养鸡,一派农事。贾政还打算挂个酒幌,实可笑。

    当然还有探春的秋爽斋,迎春的紫菱洲,惜春的藕香榭。探春以“爽”定义,迎惜两姐妹,一派水上气息。另有妙玉的栊翠庵,红梅吐霞。

    寓所因人而设,幽、冷、 清、寂、孤、艳,涵盖各种风情风貌,亦主人性格写照。用生态美学,与之对榫,别有深意。黛玉的清幽,宝玉的精致,宝钗的孤寒,妙玉的冷傲,迎春的飘零,惜春的决绝,探春的阔朗,李纨的质朴。宝玉赞潇湘馆最为自然,种竹引泉,不伤穿凿。李纨处无根少脉,远无郭,近无邻,没“自然之理、自然之趣”。这便是宝玉的审美理念。

    可见李纨自身,本就是一枚人工景点,时代产物。

    其间还穿插荼蘼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芭蕉坞,荇叶渚,一路曲折盘旋。浮花荡荡,流山脉脉,还养了若干不知名的水禽。景观之大,人之微,可窥一斑,寓意自然为主,人为辅。寄情山水,总比寄情人事好。



    大观园的孩童正值天真烂漫时,除读书吟诗作画赏景,一些雅集趣事,并无其他新鲜名堂可供消遣。绝非现今电子游戏、电影霸屏,充塞时间。

    她们“斗草”。62回,宝琴的丫鬟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在草堆里,一个个吵着有观音柳、罗汉松、君子竹、美人蕉、星星翠、月月红、《牡丹亭》的牡丹花,《琵琶记》里的枇杷果等。别人说有姐妹花,香菱说她有夫妻蕙。听听,名字就十分美妙,拟人状物。人即草,草即人,草寄人之高洁,人习草之坚贞。有人文,有自然。夫妻蕙,暗指香菱当时的婚姻状况,夏金桂尚未入住大观园。且除香菱,几个玩草小丫头的名字皆带草字头,香菱也是一种植物。

    莺儿披金挽银编花篮,宝钗扑蝶,迎春穿茉莉花,板儿在探春那玩佛手。自然之物,便是可玩之物。作者穿针引线,写景并非孤立,而是牵三挂四。扑蝶带出红玉和坠儿密语遗帕之事,由遗帕又惹出一段儿女情缘,同时影射出宝钗的行事作风与好恶。作者笔走龙蛇,四处开花。莺儿编花篮,穿插出底层人物的心机,及下层森严的等级制度。

    我们还发现,那时的女人是戴花的。第7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戴的是假花。到第40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李纨说:“老太太高兴,倒进来了;我只当还没梳头呢,才掐了菊花要送去。”即每天要送花。贾母簪了一朵大红的菊花,刘姥姥被王熙凤横七竖八插了一头。59回莺儿也说,每日各房姑娘丫头戴的,另有插瓶的,蘅芜苑皆不要。也见戴花、插瓶乃各房常态,自然美物渗透生活每个细小环节与场景。

    第26回宝玉百无聊赖,调弄一回雀儿,看会鱼,又见山坡箭也似跑来两只小鹿。贾兰冲出来,拿着小弓儿紧追不舍。宝玉嗔他,好好儿的,射它作甚。贾兰笑答:“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

    此非孤笔。意在贾兰不仅习文,还尚武,是个可塑之才,难怪贾政喜欢,为后文科第埋伏笔;二来宝玉是个汲汲自然之人,绝不会滥杀一头无辜的小鹿,爱之不同,是其分野所在。宝玉这一形象与贾兰对写,而非贾环。也说明那时大观园里养鹿,现今家户人家,不可能养,多在动物园。农村也少,养也是获利。

    姊妹们建诗社,海棠社、菊花社、赏雪社、桃花社、柳絮社,从春又至春,也算风花雪月。风花雪月是个很美的词汇,天地风情所致。一旦风花雪月不正常了,人也就遭殃了。宝玉别号绛洞花主,花王之意。黛玉潇湘妃子、宝钗蘅芜君、探春蕉下客、迎春菱洲、惜春藕榭、李纨稻香老农。皆从植物化来,与其品性喜好挂钩。

    《红楼梦》最美的场景,亦与自然有关。湘云醉卧,铺天盖地的芍药,之烈之艳之凄美,足以反映湘云的浪漫个性与身世飘零。白皑皑冰雪世界,宝琴披着凫靥裘,身后丫鬟抱着一瓶红梅站于山岗。众人笑说,比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好看,贾母也说,哪有这衣服、这人物,还让惜春画园子时,一笔不错添上。迎春坐花荫下穿茉莉,娴静淡雅,与世无争。

    蔷薇架下,龄官画蔷,一连写了十几个。宝玉看呆了,忘记避雨,跑回怡红院,满院野鸭子、鸳鸯。环境是背景,是穿插,也是道具。

    宝玉过生抽花签,每个人都有对应之花。宝钗牡丹、探春杏花、李纨梅花、湘云海棠、麝月荼縻、香菱并蒂、黛玉芙蓉、袭人桃花,桃红又是一年春,以花叙事,暗喻各自命运。

    第60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那时女孩子擦的粉,用茉莉所制,我母亲那代还有。起癣用蔷薇硝擦,没化学元素,是那时化妆品的写照。宝钗说黛玉配了一些,足见自给自足。玫瑰露引出茯苓霜,进贡之物,源于自然,世态人心,起推动情节的作用。

    到了78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晴雯屈死,小丫头编故事,说晴雯被玉皇招去司花。此乃梦话,真实情况:即刻入殓,抬往城外化人场去了。也是那回,宝钗搬了出去,又传出迎春待嫁讯息,大观园名存实亡。

    宝玉在《芙蓉女儿诔》里说,不希罕功名,也不为世人观阅称赞。用晴雯生前喜欢四物: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祭她。花蕊、泉水、枫露,均廉价之物。冰鲛之縠,指祭文。可见晴雯不俗。现实和梦想对撞,而梦想多由这些花草构建,一种精神关怀。

    迎春出嫁后,宝玉天天到紫菱洲瞻顾,蓼花苇叶、翠荇香菱,皆断肠之相。遂吟下: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

    心之梦,影之声,写景即喻人,人花两空,一片凄凉。

    以上林林总总,玩的吃的用的,情之所寄,均在一花一草一木上。人非真空,人之活动,是人与自然之互动。



    黛玉葬花,把丧花之痛演绎到极致。《红楼梦》里的生态美有起合、转成、照应,比如黛玉生在2月12日,即花朝节,百花降世之时。此乃曹雪芹故设一笔,花神、使命也。至27回芒种饯花,不过两个多月,花的生命便消亡了。

    场面之大之美之繁,前所未有。红楼众女儿,倾巢而出,盛装送行。实乃大礼。风飘柳香,云带彩意。大家系红绸,扎花轿、马、旗子、幡、伞、盾等仪仗。万物有灵,各司其职。这样浩大的场面,与贾妃回宫何其相似。

    作者还未尽兴,笔墨荡开,又深化一层,写黛玉葬花。姐妹们尚古风,做了形式上的欢送。黛玉却动情,是真正的送花人。人死要埋,要有冢,还要有棺椁,不能裸埋,否则不得超生。黛玉同样给花缝了锦囊,即棺椁,把它们装殓起来,属厚葬。人花平等,黛玉的另有肠肺,实乃作者的审美高度和对生命更高一筹的解读敬爱。最早葬花的是唐寅,但能把这个图景推向高潮的是黛玉。

    晚明时,早期资本主义已萌芽。曹雪芹这样写,是有个人目的的。社会进步,非一味对人、物贪恋,自然才是最好的精神伴侣和财富,也体现他的迷茫困惑和逃避。

    27回是全书生态美的高潮,因本人在小文《从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看其对生命的态度》里已具体述过,就不赘述。

    生态一词并非孤立。红楼一书,不仅涉及自然生态,更彰显人之生态。没动植物生态,便没人之生态。过日子过的便是四季,跟着太阳转,吃穿顺应时令。五月初,薛蟠请客,吃西瓜、鲜藕。到了秋天,刘姥姥背来头一茬枣儿、倭瓜并些野菜、贾府摆螃蟹宴等,当时没反季节食品。

    农业社会,人的力量小,故敬天畏地;工业社会,进入快车道,人超常发挥,生产力突飞猛进,利益催逼下,忽略环境在所难免。环境一词本身就有以人为中心的居高临下感。然而大自然并非围绕人转,人只是其一,不破坏其他动植物的环境便好。

    人与自然的交流在减退,也导致现在的小说干巴巴。写景,慢。一根弦绷着讲故事。景点只是参观,猎取皮毛而已。像黛玉那种哀婉之痛很难再现,那时浸润其中,对一花一草皆仰视。

    火星寸草不生,那峡谷河床,也许在若干忆年前也是地球的样板。爱自然,方为生存之道。想一想,每个春天会回来,就十分美好;也想一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