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罗建森:2021年上半年文学理论刊物述评
    罗建森:2021年上半年文学理论刊物述评
    • 作者:罗建森 更新时间:2021-07-23 09:19:49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699


    不论是从社会史、政治史的角度看,还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看,2021年都是极具“节点”意义的一年。站在历史节点上对上半年主要文学理论刊物所刊发的研究文章进行回顾,会发现它们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宏观全面的“史学化”风貌,在对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路径的选取上,表现出一定的丰富性、深入性和创见性,具体来说,就是崭新的理论建构、广阔的研究视域和多维的关注视角。


    新问题、新思路:崭新的理论建构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始,中国文学已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百年。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不同,所表达和传递的主旨思想也不同,普通读者以及专业评论家对于文艺作品的阅读和论断,也会受到社会环境和观念的重大影响。时代语境和社会思潮在不断发展变化,有关历史的叙述和评价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思想和话语流变中找到可供借鉴的有效经验和路径,是评论家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站在百年的历史跨度前,研究者们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对以往的文学评论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特别是对文艺理论的回顾、研究和建构,成为学界一项重要的工作。《文学评论》开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种种复杂流变,并结合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实际历史情况,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指导作用,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特别关注。其中,陈思和的《建党百年与当代文学研究》(《文学评论》2021年第3期)一文,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百年文学史结合起来加以论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内的世界性思潮对我党文艺政策产生了何种影响,党的文艺政策在百年来不同社会时期和历史阶段中发生了何种变化,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何种作用。这种对主义、理论、政策的宏观历史性回顾,有效厘清了中国文艺理论与政策的文化基因与历史谱系,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


    对当代文学史的重新反思和书写,也是评论家着重关注的一项议题。《文艺争鸣》2021年第2期刊发“‘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与变化’笔谈”专栏,收录程光炜、丁帆、孟繁华、张福贵、王尧、吴俊、罗岗、王学谦、张均、王秀涛、黄平、李建立、张涛、姜桂香等人的文章,就当代文学的新变与分期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讨论问题包括当代性的外延和内涵、当代文学史的上下限和具体的分期及命名、文学作品如何经典化等。这些讨论反映出当下学界对于当代文学“史”之合法性的某种焦虑:以目前的分期而言,当代文学的持续时间(七十年)是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两倍还多,假如不对当代文学史的上下限做出调整,那么有关当代文学史的论述将面临更多的质疑。至于如何调整当代文学史的分期和上下限,研究者们各抒己见,有人认为文学史应该作为政治史、社会史、时代史的注脚而存在,故在研究断代时以社会事件作为主要节点,也有人主张采用更为纯粹的物理时间来进行分期,重视编年体式的小历史的书写。


    与此相呼应的是《当代文坛》2021年第2期的《作为“当代事件”的文学史书写》一文,以及《文艺争鸣》2021年第4期所开设的“书写‘中国气派’评论专辑”。前者围绕洪子诚的《红、黄、蓝:色彩的“政治学”——1958年“红色文学史”的编写》一文,整合了洪子诚、贺桂梅、姚丹、王秀涛的四篇评述,通过1958年北大中文系55级学生集体编写《中国文学史》这一具体历史事件,来切入考量文学史写作,进而“在一种历史化的视野中厘清当代中国和文学研究的一些问题,借此我们可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走了有多远以及可以重新出发的方向”(贺桂梅《文学史写作的三个问题》)。后者收录陈福民、毛尖、萨支山、姜涛、李静等人关于贺桂梅《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一书的评论文章,讨论其作为一部当代文学前30年的“断代史”,作者研究的关注点、创新性和可行性何在。


    总体而言,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都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不论是其断代和分期,还是应该采用的研究视角和叙事态度,都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商榷。可以预见,对当代文学史书写的讨论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有可能愈发紧迫和热烈。


    过去、当下与未来:广阔的研究视域


    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的研究探讨,具体到实践上,就是对文学文本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回顾半年来的理论文章,可以看到研究者们侧重于将作家作品放置在更为广阔的历史视域中进行考察,探讨人与历史事件、时代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评论界对文学经典作品序列的建构倾向愈发明显,具体体现为对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特别是红色经典的再评价、再解读以及对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创作情况一以贯之的密切关注。


    对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进行解读的理论文章,主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鲁迅研究”“周立波研究”“郭沫若研究”“茅盾研究”、《文学评论》的“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暨《阿Q正传》发表100周年”、《文艺理论与批评》的“21世纪以来鲁迅研究的回顾与反思”、《现代中文学刊》的“文学研究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等专栏,以及关于老舍、胡风、李劼人、丁玲、赵树理、汪曾祺、萧也牧、王汶石、高晓声等人的研究文章。研究者从作品文本的生产、接受和传播以及作者本人的生活观、文艺观、价值观等角度切入,探究中国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性”或“现代性”所在,以文本为原点进行历史延展,以期能够追认和接续文学传统。


    对红色经典进行再解读的文章主要有邵部的《短二十世纪的延长线上——〈金光大道〉出版考论》(《文艺争鸣》2021年第2期),李雪的《小说、电影与文艺批评——对〈闪闪的红星〉的三重考察》(《文艺争鸣》2021年第2期),许子东的《重读〈红旗谱〉》(《文艺争鸣》2021年第2期)、《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文艺争鸣》2021年第3期)、《重读〈创业史〉》(《南方文坛》2021年第2期),王春林、梁贝的《阶级话语视阈中的人性化战争书写——关于冯德英长篇小说〈苦菜花〉》(《当代文坛》2021年第3期),以及《小说评论》的“《创业史》研究”专栏、《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红色经典作品研究”专栏等。评论家们有肯定也有反思,以当下的历史和审美眼光回顾这些作品,对其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美学风格、思想主题进行再考察、再评述,站在历史之外,又深入具体的语境之中,来阐释过去的特殊审美倾向并加以扬弃。


    研究者对当代文学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情况的关注,其中既有推动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经典化的努力,也不乏对新发表和出版作品的及时评点。《当代作家评论》的“中国当代文学再评价”和“‘新生代’写作三十年”、《小说评论》的“70后作家研究”、《当代文坛》的“发现经典”、《中国文学批评》的“作家聚焦”、《扬子江文学评论》的“名家三棱镜”等栏目,以及散见于各刊物的研究文章,对铁凝、王蒙、莫言、余华、贾平凹、王安忆、陈忠实、苏童、格非、韩少功、迟子建、邱华栋、陈彦、毕飞宇、李洱、徐则臣等人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分析,站在宏观历史的角度,试图将其纳入或者进一步巩固其在当代文学谱系中的地位。《一把刀,千个字》《文城》《晚熟的人》《暂坐》《笑的风》《四象》《北京传》《人,或所有的士兵》《烟火漫卷》《民谣》《北障》《有生》《等待呼吸》《荒漠里有一条鱼》等新作也受到了评论家的充分关注,多家刊物开设相关评论专辑,探究其精神主旨与美学特征。


    当然,文学评论并非一个封闭的体系,既不是单纯埋头在故纸堆中追述历史,也不是只囿于纯文学的一方天地。文学批评需要重视历史、关注当下,也需要拓宽视野、展望未来。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交流媒介多种多样、读者价值观愈发多元化的今天,科幻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热度持续攀升,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增多。《小说评论》推出“科幻小说研究专辑”,关注科幻文学创作的前瞻性、科学性、人文性及伦理问题;《南方文坛》的“批评论坛·网络文学”专栏、《中国文学批评》的“新媒介文学·网络文学叙事研究”专栏,以及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章,聚焦网络文学的起源、发展和传播问题,探究其叙事空间、题材、结构、语言及其所产生的文化效应,拓宽了当下文学评论的视野和思路。


    文体、地域、性别、民族:多维的关注视角


    纵观重要文学理论刊物上的文章,会发现小说是受关注最多的文学体裁,但有关诗歌、散文、戏剧等文体的论述并未缺席,它们同样出现在研究者的观察视野之中。有关诗歌的文章,主要见于《当代作家评论》的“当代诗歌论坛”、《当代文坛》的“诗坛新观察”、《文艺争鸣》的“诗论”等专栏,旨在探讨新时期以来诗歌创作的形式、语言及精神性问题。有关散文的文章主要有南帆的《散文:文体、视角与重组世界的内在逻辑》(《小说评论》2021年第1期)和吴周文的《学者散文与“中国问题”言说的先锋姿态——以丁帆、王尧为讨论中心》(《当代文坛》2021年第1期)、《散文化:美文作为“后母体”原型的文学话语》(《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第1期)等,意在重申散文作为独立文体的趣味性、抒情性、隐喻性、人文性。《现代中文学刊》开设“中国现代戏剧研究”专栏,以具体历史事件为切口,观照现代戏剧的艺术特色和社会特性。报告文学和非虚构文学也在研究者的关注范围内,如丁程辉的《试论报告文学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1期)回顾了报告文学的发生史和在国内的传播接受史,洪治纲的《非虚构:如何张扬“真实”》(《文艺争鸣》2021年第4期)讨论了非虚构文学的叙事策略与真实性问题。


    此外,对于不同地域、性别和民族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及现象,评论家们在过去半年中也给予了充分关注,整体呈现出更多维、更立体的文学研究景观。


    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学也是地理学,通过对不同地域文学创作情形的研究,可以窥见中国文学丰富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南方文坛》开设“批评论坛·新南方写作”专栏,刊发东西、林白、杨庆祥、林森、朱山坡、曾攀等人的文章,聚焦包括江南、岭南乃至东南亚在内的“新南方”地带的文学创作,试图找到独属于南方的文化特质,建构属于南方的叙事语言、风格和主体意识。《小说评论》开设“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文学地理”“陕西文学研究”等专栏,关注东北、江南、西北等文化地域中的“老传统”和新现象。《当代文坛》的“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栏目则将目光投向云南、湖北、青海、四川、内蒙古和京津冀、江南等地,以具体史实史料作为切入,探究地域文学的文化根基和发展脉络。此外,还有李勇的《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论海峡两岸文学史上的一次转向》(《当代文坛》2021年第2期)、汤哲声的《中国台、港、澳地区通俗小说的创作语境和价值评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2期)、钱虹的《世界华文文学中二战题材的新开拓——评周励的新著〈亲吻世界〉兼论其他》(《南方文坛》2021年第2期)、徐英春的《渴望融入者的焦灼——台湾杂志〈现代文学〉海外华人小说跨文化冲突研究》(《文艺争鸣》2021年第3期)等关注港澳台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的文章,丰富了当代文学的研究视域。


    评论家们对女性研究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当代作家评论》的“《她们》评论小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新女性写作研究专辑”,以及贺江的《21世纪深圳文学“女性话语”的建构——以吴君、盛可以、蔡东为例》(《当代作家评论》2021年第1期)、黄晓娟、罗莹钰的《漂泊中探寻女性生命成长路径——论新世纪以来广西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南方文坛》2021年第3期)、黄文凯的《关于她的痛苦——论中国当代文学“慰安妇”题材小说》(《南方文坛》2021年第3期)、崔庆蕾的《“革命女性”的内面及其叙事的难度与限度——评刘庆邦〈女工绘〉》(《当代文坛》2021年第1期)等文章中,或是对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讨论,或是关注女性作家的写作本身,探究不同时期女性形象的表现和塑造问题,强调当下女性写作的自觉性、自由性、现实性和丰饶性。


    有关少数民族文学的主要研究文章有向贵云的《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上的1956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2期),刘大先、刘成、朱旭的《“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笔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3期),李晓峰的《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当代作家评论》2021年第3期)等,追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对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期望。


    综上,2021年上半年的理论刊物文章充分展现了研究者们富有自觉性、建构性的学术追求和敏锐、宏观、现代的学术眼光,以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对历史经验做出了有效总结和继承,对解决新时代语境下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有益尝试。研究者们以史为鉴,深切观照当下和未来,为建构新的文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