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李安:袁隆平的精神遗产
    李安:袁隆平的精神遗产
    • 作者:李安 更新时间:2021-06-01 09:00:48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2152


    得知袁隆平先生去世的消息,举世皆悲,山河失色。这几日,从长沙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泪飞顿作倾盆雨”。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位在农粮科技进步、国家粮食安全、世界粮食发展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表达了深深的哀悼和惜别之情。作为一个对饥馑年代有深刻记忆的60后,我们这一代人对袁老的辞世尤为悲恸。于这哀悼中我又有了一份追忆、一些思考。这位老人除了世人皆知的科技贡献外,他还给我们这些后人,给他身后的世界留下了什么精神遗产呢?

    我想起了20多年前对袁老的一次采访。

    199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大约也是在5月左右,我所在单位五洲传播中心要拍摄一部8集的外宣纪录片《中国乡村的变迁》,我作为制片人兼编导之一带队赴长沙采访袁老。湖南省外宣办的同行帮我联系到了湖南省农科院的领导,对接我的是一位叫辛业芸的女士,她应该刚担任袁老的秘书,很热情,也很能干。我差不多是飞抵长沙的当天下午就到了湖南农科院袁老的家中。一见袁老面,大吃一惊,我是听说过也做过功课的,都说名重天下的袁隆平院士长得像老农,但我没想到如此之像!黑黑的、瘦瘦的,剪着接近平头的发型,烟瘾很大。因为我也抽烟,很快与本就平和朴实的袁老拉近了距离。袁老了解到我们的拍摄意图后,做出了最大可能的配合。外宣纪录片是需要“讲故事”和影像表现的,事隔23年,关于这次采访拍摄,留在我印象中的是三组永不褪色的镜头:一是袁老拉着小提琴,袁老夫人弹着钢琴合奏,夫妻二人志趣相投、“执子之手”、“琴瑟友之”的温馨画面;二是当时年近70的袁老骑着小摩托车一溜烟跑到试验田察看水稻长势的情景。袁老站在田埂上,手捻着青色的稻穗,风吹稻浪,天人合一!三是镜头前袁老回忆他的出身——他之所以走上学农、务农、研农、课农这条路并终生奋斗时,那时而幽默、时而严肃,却始终真诚深情的讲述,这时他的眼中是有光的。我现在想,如果人有“命魂”的话,袁老的命魂一定是一粒水稻种子。

    巧合的是,我爱人冯平2005年曾参与创建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并担任过首任秘书长,她也有幸随会长韩伟一起拜会过袁老,邀请袁老担任商会顾问。袁老去世的当天,我俩曾试图找到当年与袁老的合影,遗憾的是,因为几次搬家,这些照片已不知搁置何处(当时照片还是胶片底片)。在我爱人的记忆中,袁老是一个特别好打交道的人,特别朴实。“他一口答应了我们的请求(担任顾问),说只要对农业发展有帮助的事,他都会去做。”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袁老作为一个爱国敬业、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不仅仅是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还给我们这些末学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袁老的遗产首先是“做一粒好种子”的精神。袁老曾说过:“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作为祖国广袤大地上一颗生命力最为强劲的种子,袁老的一生很好地践行了这种精神,不仅研发、培育、推广了造福人类世界的杂交水稻稻种,还将探索求真、坚忍执着、不畏艰难,为了理想目标永不放弃的信念之种播撒在他的学生、身边的工作人员、莘莘学子的心中。

    袁老也是一面镜子,他淡泊名利,却心念苍生;他超然物外,却悲悯大地。袁老的两个梦,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天下梦”。心存稻粱梦,但却“不为稻粱谋”,而是“为天下计”。从某种意义上说,袁老不仅独善其身,而且兼济天下,可谓融道家风骨与儒家的情怀于一体。作为“当代神农”“无双国士”“侠之大者”,袁老的境界堪称当代科研工作者的一面镜子,照照镜子,我们可以时时发现“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鲁迅语)。

    袁老更是一盏灯。在送别和追悼袁老的队列中,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无数的青少年参与其中,有网友说,“看到送别袁爷爷的年轻人,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年轻人最好的样子”。我们习惯于批评“Z世代”(“95后”“00后”青年)的“宅”“丧”“佛系”“躺平”,却忘了给他们找到可以引领青春世界、照亮未来人生的灯。袁老恰恰就是这盏灯。无疑,袁老是成功和幸福的。爱国、爱家、敬业、奉献,却洒脱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甘苦自知,其乐融融。袁老之所以为当今青年所热爱和尊崇,我想,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并不是天才,他的成功是可以学习和复制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袁老是一座桥。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地区国别的人们为什么都为袁老的离世感到遗憾和悲伤?这不仅是因为他名垂千古的科技贡献,而是因为袁老以其博大的胸襟和济世情怀在芸芸众生中架起了一座远离饥饿,拥抱幸福、爱和希望的桥梁。这座桥梁的意义还在于自度度人,袁老的两个梦又何尝不是佛家“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境界写照呢?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生有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我想,驾鹤西去的袁隆平老爷子一定到了天地之境。窗外就是葡萄,伸手就能摘;牛奶不用挤,自己流进杯子。天堂里的袁老会看到他理想中的“摩登时代”吗?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