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文学创作,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肯这样去做的人,也算是人群中的另类了。因此,被尊敬或者被鄙视,都属于正常现象。作为作者或准作者,在从事这件事情之前,是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或做好应对准备的。而很多底层的作者,比如我,却是在无准备的情况下,仅凭着对文学的一腔热爱便进场了。我们所以不计后果地去从事一件不可知结果的事情,是被文学本身特有的魅力吸引,更主要的是对于这个世界有着很多诉求需要表达。
文学作品的思想与观点,基本上都代表着他所处的阶层和人群。也就是说,作家都是在写他们熟知的生活,并从中提炼出所在群体想要表达的共同的东西来。以我个人为例,我出生在农村,虽然现在混迹于城市,身份也不过是进城务工人员,是城市的一个过客。我对所谓的城市文明,只有好奇,没有留恋。我的思想在于底层,只有想起我老家的那些人和事,我的思维才是活跃的,我的神经才是亢奋的,我的笔端才是顺畅的。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时刻刺激着我产生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这些年来,我始终重复着的一件事情,就是往返在故乡与城市的路上。由于这种奔波的生活,在我眼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动态的,是日新月异的。文学所需要的,应该是这种变化着的东西。或者说,正是这种变化,成就了我的文学创作。我不太热衷于那些奇异的题材和先锋的技术,我知道我要做的事情,就是以我的观察和思考,以我的道义和良知,极尽真实地记录底层人们的生活。我认为这是我的一份责任,于我、于我所处阶层的人们、于文学,我都义不容辞。让现在或者若干年后的人们,在翻阅这些文字时,了解在某个特定的年代和地区,那些底层人们的生存状态。至于读者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对于记录者,并不是目的。
在我的理解中,人与人在情感上,是没有多大差别的。只是他们因为文化、经历、生活条件等因素而产生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比如城里的孩子过生日,父母买的生日礼物很可能是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至少也是个生日蛋糕。而在我的老家,爹妈只能给孩子蒸上一锅豆包或煮上两个鸡蛋。这种物质上的差异,并不代表着情感上的匮乏,反映到作品中所得出来的结论是:文学作品从题材上,绝对没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任何对农村题材或底层创作的忽视和拒绝,都是对文学价值的损伤与破坏。
中国无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出生在农村。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接受过当时当地的文化感染与熏陶的。即使他们涌入城市,在被城市收编之前,思想还是属于故土的;被城市收编之后,对故土也有着一份记忆和怀念。而文学创作,绝大多数的题材或灵感,是来源于作家的记忆和怀念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农村仍然是文学永远的沃土,至今仍留守农村的作者或从底层走出来的作家,仍然是当下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辽宁文学院高海涛院长在为我的小说集写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现存的高考制度及其类似科举的弊端和严酷性,可能正是对文学存在的补偿和眷顾。假如有一天,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青年人都去从事英国女作家莱辛所轻蔑的经济管理或电子商务之类的工作,那还会有人去认真追求和体验文学精神吗?高等教育遗落的花朵,散播着文学的种子,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的土地上,飘飘落落,随风生长,构成了一种绿树成荫的守望。这情景即使不值得庆幸,至少也值得感动。 ”
而底层作者的创作环境,或者说他们的生存状态,确实是制约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地区的文化氛围、奖励机制,甚至权威人士的个人好恶,都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文学发展。如此发展下去,当我们的孩子只会挣钱和数钱的时候,再想去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提高国民文化素质、重建文学的价值观念,所付出的代价应该是巨大的,时间也可能是漫长的。
就作家而言,写作状态在写作实践中是影响作品的重要因素。它不同于女人织毛衣,有针有线有时间,就可以织上几针。它是要有思想、知识、精力甚至心情做保障的。现在绝大多数底层作者,都是在挤休息时间和透支体力去从事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在以个人的付出,完成着一份社会性的责任。他们目前最大的困难,不是来自创作本身,而是源于生活艰难。每天晚上,当看到周围邻居的灯光都渐次地熄灭之后,他们的创作便有些悲壮的味道了。
重估当代文学的价值,跟农民种地相似。现在不是坐在炕头上讨论种什么来钱多的问题,而是得看你的土地适合生长什么。要想让你的地长出你想要的作物来,就得想法去改变土壤,打井施肥,还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方法。文学的传承应该是一个严肃紧密的过程,在这个链条上,经济的发展与民众精神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前者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后者为文学的走向确定了目标。我们都在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在文学领域的表现中,应该更为突显些。文学阵地或文学价值的丧失,势必迫使从业或即将从业的人群,在数量上减少着,在质量上下降着。而作品毕竟是作家的产物,作家都没了,怎么会有好的作品产生?这是个恶性的循环过程,与“谷贱伤农”是一个道理。
尹守国 ,男,1967年出生于辽宁省建平县农村,现居辽宁省北票市。 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已在全国各种文学期刊发表小说60余万字。有中短篇小说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精选》等转载并收入到年度选本中。出版有小说集《动荤》等,作品曾获第六届辽宁文学奖,现为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