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地说,应该是寻找古淮河的遗迹,因为淮河在这里已经是个过去式了。
公元1194年之前,古淮河是在云梯关入黄海的,那时,淮河还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作为淮河入海口门,云梯关曾是帝国万里海疆的重要关口,在这里寄托着王朝连接海外的盛世梦想。据传,大禹当年为疏导洪水,扛着耜带着部落民众一路走来,逢山开山,逢丘挖河,抵达云梯关(时称“套子口”),忽见浩瀚海洋,便大喜,他终于为洪水找到出路了。但1194年之后,黄河夺淮,淮河就失去了独流入海的水道,霸道的黄河占据了淮河水道近700年,1855年它又顽劣地掉头北去,离开这里从山东入渤海了。700年间,黄河的泥沙于此一年年堆积,地理上便呈现出一套一套的梯级上升,沧海翻成桑田。
尽管之前做了些功课,大体知道了这一段历史,但我还是无法想象一条河是怎么样被挤压消失的。查地图知道,云梯关现在江苏盐城市响水县黄圩镇,那里至今还保留了一个“云梯关村”的地名。从盐城市区出发时,天色如墨,暴雨如注,但到了云梯关,竟然乌云散去,晴空毕现。
第一个看到的自然是禹王庙,建的是颇为气派的。这样的好天气,大概是上天特意恩赐我们,让我们能登上望海楼,更好地看清山川风貌。但是登上七层塔楼,朝向黄海方向,却依然不见一丝大海的踪迹,黄海还远在六十里外,也就是说,几百年间,黄河这位搬运工为这个地方搬来了六十里宽度的大陆,这是一个地方的幸运还是不幸呢?视野里只有大片的原野,涌动着连绵的植物的绿色。
下了楼,走约一公里,便是废黄河,其实当地人一直称之为“古淮河”。河不宽,河水浑黄,但奔腾有力,站在桥上,我知道,这里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最东端。因为这个地理的概念,我在桥上呆立了好久,仿佛瞬间便获得了一种深切的历史感。桥上不时有农人开着电动三轮车,突突突地驶过,有的载着放学的孩童,有的装了几袋鸡饲料,还有新收下的玉米棒子,不愧为古云梯关的子民,他们面容古朴平静皆一副见过大世面的样子。
河岸两边是大片杨树林,走进林子里,忽然听见涛声澎湃,訇然有声,疑心浪花要溅在身上,细细一听,才发现声音来自于头顶的杨树叶,这是北方常见的响叶杨,它们在风中汹涌呼喊着。原来,古淮河并没有离开,它的魂魄还留在了这里,在两岸的黄土中,在风中,在树中。
我在杨树下倾听着这浪涌之声,看见一只幼蝉正从土中爬出来,它攀上了杨树干,它一边爬,一边迅速地成熟,等它爬上树顶梢时,感受到远方的海风时,它立即就可以飞翔和歌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