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人公是我国墨家创始人墨子,墨子被后人冠予的头衔非常多: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军事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等等,说明墨子在很多方面都很有造诣,对我国的文化创造有极大贡献,很值得大力宣扬。本文就是想为宣传墨子出一点力。
因为要展示一个真实的墨子,所以本小说不胡编乱造,文中墨子的主要言行都有文献依据。本文的创作主要表现在把文献零散记载的墨子言行放到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并辅以一定细节刻划,力图塑造一个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
伟人的喜怒哀乐肯定和普通百姓不同,这决定了本小说的看点主要在下列三方面:
1、思想。了解思想家最主要的是了解他的思想,所以本文不以离奇情节取胜,主要展示的就是墨子深刻的思想。因为他的很多观点至今仍很精辟,所以,读者阅读本文会像享受一顿思想大餐,会不断为墨子许多的深入思考和犀利表达发出由衷赞叹,头脑中会掀起一阵阵风暴。
2、精神。墨子不仅坐而论道,更是一个关注民生、追求正义并为此苦斗一生毫不退却的英雄。本文对他在这方面的表现也作了浓墨重彩的刻划。这使本文从头至尾都弥漫着一股浓浓正气。相信读者在阅读本文时,时时都会被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所震撼。而看完本文,读者的灵魂会经受一次涤荡,良知得到升华。
3、科学。本文还穿插了墨子等人在自然科学、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许多有趣观点和探讨。这一方面是因为墨子一直被称作“科圣”,他在科学研究方面成就巨大,展示这方面内容可让大众更多了解我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状况,让世人知道中国人并不缺少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这些充满智慧的内容也一定能引起读者求知启智的兴趣,对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也有益处。
总之,本文价值观正确,内容高大上,语言精到凝炼工整,辩驳巧妙机智,不仅值得人们一读,而且值得人们收藏,细细品味。
节选部分章节:
二十、意外脱险
第二天上午,楚宫大殿。
一武将在嚷嚷:“大王,我的部队都已整装待发了,大家都想到宋国发点横财哩,你怎么说不去就不去了呢?”
楚王冷峻地看了他一眼。
武将半抽佩剑东张西望吼到:“那个什么墨子呢,在哪儿?老子一剑劈了你。”
一个文臣也站出来对楚王说:“大王,这个墨子如不肯留下,我们就应该把他杀了,不然以后会成为我们的祸患的。”
楚王眯眼思考着。
又一个大臣站出来:“大王,根据你刚才所说,这个墨子确实是一个贤人,所以,我们不仅不能杀他,还应给他一定的礼遇,否则世人会说我们失士呀。”
此人叫熊文,楚右司马,封于鲁阳,所以人称鲁阳文君。他后同墨子成为好友,晚年请墨子到其封地长住讲学。
楚王沉思片刻,点点头:“嗯,先封他书社五里,让天下人知道我大楚是愿意供养贤人的。”
“好。”鲁阳文君告辞而去。
众人也随之出来。门外,那个文臣悄悄把武将拉到一边:“你速派人把守城门,如那个墨子出城,就……”做了一个划脖颈的动作。
武将心领神会点点头,赶紧去了。
墨子穿一件半新衣服,挂着草鞋、干粮,背着斗笠走出公输家门。
一辆四匹马拉的车迎面停在墨子前。鲁阳文君从车上跳下:“这位一定是墨子先生,且停一步说话。”
墨子施礼:“在下墨翟,请问大人是……”
鲁阳文君:“我是右司马熊文,人称鲁阳文君。我奉大王之命,特地前来告之,我大楚一向敬贤礼士,所以大王封你书社五里,请你收下。”
墨子:“司马大人,我无功于楚,怎么能接受封赏呢?”
鲁阳文君:“这只是见面之礼,大王非常希望你能留在大楚以便经常教导我们。以后论功行赏,你一定会荣华富贵的。”
墨子:“司马大人,恕我不能从命。有道是‘道不行不受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在下和大王的想法还有不合,我又不愿做我不能做的事,还请大人见谅。”
稍停,墨子又说:“我的弟子都还在宋国,我得赶紧去带他们回家,请允许我告辞。”拱手要走。
鲁阳文君:“可我还很想亲耳聆听先生的教诲哩。”
墨子很感动:“教诲不敢当,这样吧,这次我先回去,以后我再一定来当面请教。”
鲁阳文君:“那我就只好等候先生了。”稍停:“你既然要赶时间,那就请让我用车送你一程吧。”鲁阳文君做了一个请墨子上车的动作。
墨子有点惊诧,看看马车,又看看鲁阳文君:“这、这不合适吧?”
鲁阳文君说:“我们楚国没你们中原那么多规矩,你就请上车吧,只是希望你能记住我对你的敬重之情。”
墨子:“那些繁文缛节我也很讨厌。我确实想尽快赶回去,既然如此,大人的厚意在下今天就领了。”弯腰深深向鲁阳文君施了一礼后就登上了车。登车时,职业习惯还使他拍了一下车厢板,察看几眼。
车夫带着一丝不情愿的表情驱动马车。
望着离去的墨子,鲁阳文君满脸惋惜。
城门口,七八个满脸杀气的士兵在那个武将的带领下正严密关注着来往行人。
他们看到鲁阳文君的车来,立即吼着“让开!让开!”,粗暴地驱赶行人。
武将向鲁阳文君的车拱手施礼。
墨子正弯腰兴趣盎然地察看着车厢里的工艺,他们没看到车上的墨子,墨子对车外的异常情况也浑然不知。
二十一、回宋途中
风和日丽,繁花似锦,墨子步履轻快地走在路上。
他面带微笑,沉浸在首战告捷的喜悦之中。
路边出现一块刻着“宋”字的石碑,墨子停下,想着自己替宋国免除了一场浩劫,不禁欣慰地拍了拍石碑。
此时,蓝天白云下,桃花盛开,远处村舍炊烟袅袅,近处田里一群人在欢快劳作,一片祥和景象。
一阵歌声传了过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美丽的姑娘跟我走,我们会有一个美好的家。”
原来远处出现一个拎篮子的姑娘,近处田里一青年农民就大声向她唱起歌来。
远处飘来那个姑娘的歌声:“我心非石,不是谁搬就能搬;我心非席,不是谁卷就能卷。”
桃花下,这边人哄笑起来,被拒绝的青年也尴尬地笑着。
墨子感叹:“没有攻战征伐,多好!”转身继续赶路。
深夜大雨中,墨子走到黑黢黢的宋国都城下。
墨子走进门洞敲城门,并喊:“开门,让我进去!”
城楼的屋檐下,两个执夜人正在打瞌睡,听到喊声,嘟囔着说:“这么晚了,怎么还有人叫门?”继续低头睡觉。
墨子看没人回应,就走出门洞,向城上大声喊:“禽滑离在吗?我是墨翟,快开门!”
楼上两人清醒了一点:“墨翟?墨翟是谁?”
“不知道。”
“真是个疯子。不睬他。”
两人继续瞌睡。
雨中狼狈的墨子见无人应答,只好到门洞里坐下。
墨子半靠在墙上,自嘲地说:“我给宋国解除了这么大的危难,应该算有大智慧了吧,可现在却如此狼狈,连门都进不了。而有些人靠点小聪明到哪儿都能车接车送,风光体面。唉,世道不公啊。”
墨子口中这样说,心里并没计较,嘀咕几声后就靠在墙上安详地睡着了。
二十二、多国争请
止楚攻宋归来,墨子名声大振。所以,墨子学堂前的路上,这一阵子人群熙熙攘攘,很多青年学子背着简单的包袱慕名而来,很多国家也都以高官厚禄为条件邀请墨子前去辅佐。墨学一时成为和儒学并立的两大显赫之学之一。
墨子学堂屋内,墨子送几位长者出门。
一老者:“墨子先生此次止楚攻宋,多少黎民百姓免遭杀戮,好啊!好啊!”
另一长者:“墨子先生啊,我们也让孩子拜你为师,跟你行义,我们希望天下早日安宁呀!”
大家附和:“对,对。”
墨子拱手还礼:“谢谢众位乡亲,谢谢众位乡亲。”
此时,墨子门前,同时来了宋卫两国使者,他俩正赌气地在门口互相挤搡着。
老人们伸手示意墨子去接待使者。墨子向老人拱拱手转身向宋卫两国使者边施礼边走去。
老人们远远看着墨子在对互相较劲的两位使者说话,从行动上可以看出墨子在婉拒,最后传来墨子的声音:“我一定派我最好的弟子去。”
老人们赞叹:“有墨子先生,天下和平有望啊!”
晚,墨子学堂内,一盏油灯闪烁,昏暗的灯光中是一张张兴奋的脸。
墨子:“耕柱到楚国、高石到卫国、胜绰到齐国、曹公子到宋国,……但是,你们一定要明白,你们去做官不是为追求自己禄爵的,而是为了让国君实行我们兼爱主张,是为实现天下大利的。如果君上要做有悖于我们主张的事、而你们力劝又没有效果时,你们就要辞官回来,千万不能为禄背义,做出有辱我们墨家的事情。”
“知道了。”大家点头。
墨子:“另外,你们做官的俸禄要交到我这儿,由我们统一使用。你们的生活要和这里的人一样,不能有更多的享用。”
耕柱子:“知道,有财相分是我们的规矩嘛。”
二十三、拒越封地
一天,墨子和几个弟子在菜地里摘菜,他赤脚弯腰,满头大汗,摘了满满几筐蔬菜。墨子并没因为名气大了就不再劳动。
学堂那边突然人声嘈杂,热闹异常。
“咦,怎么回事?”墨子和学生们赶紧拎着菜筐大步走去。
学堂前路上,一辆接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停在那里竟看不到尾。
很多看热闹的大人小孩都是一路跟来,他们瞪大眼睛看着这从未见过的场面。
赶来的墨子正要询问,一个官服绚丽的人从车上跳下,叫一声“夫子”,就行弟子礼。墨子定睛一看,原来是公尚过。
墨子:“公尚过!怎么回事?”
公尚过:“上次奉师命到越国,越王听了我的宣讲后,对你很钦佩,尤其是听说了你止楚攻宋的事,更是崇敬不已。特地叫我以使者身份前来请你去越国,条件是先封给你五百里地。”
墨子:“五百里地!这么多?”
公尚过:“是啊,这次越王确实很有诚意。你看,光迎接你的马车就派了五十辆,这么高规格的欢迎仪式可是前所未有的呀。”
墨子看了看长长的车队,“哼哼”苦笑了一声:“五百里地,我要大富大贵了,真诱惑人呀。”此时的墨子手拎一筐菜,两只黑瘦的光脚沾满泥,一付穷困的样子。
墨子走进室内,放下菜筐,手指菜筐说:“我现在靠自己劳动食能饱、衣不寒,我要那么多地干什么?我一向认为,人哪,应该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不应再霸占超出这些需要以外的财物。越王如愿意采纳我的主张,我一定去,我不会要那些封地。如果他不采纳我的主张,我去干什么呢?如果我只是为接受封地而去,那我不就成卖义的人了吗?义能卖吗?”
稍停,墨子打量着穿着官服的公尚过:“你现在怎么样?有没有为禄背义?”
公尚过施礼:“弟子不敢,老师的教诲时时铭记在心。”
墨子:“那好。你看越王这次请我去的用意是什么?现在很多国家请我去都是想让我帮他们争霸,而不是想实行我们的兼爱主张啊!”
公尚过:“恐怕不是为了兼爱。越王现在满心想的就是如何同楚国争夺江淮之地。”
墨子:“唉,这我怎么能去呢?”
二十四、暮年悲叹
墨子最终没到越国去。后来他还放弃了很多当官发财的机会,一心只为实现天下和平而奔走各国。其忘我地奔波,引发后人由衷赞叹。如稍后的孟子和庄子,虽然他们不完全赞同墨子的观点,但一夸奖他是“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一感叹“墨子真天下之好也。”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随着一次次奔波,很多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在这期间,墨子虽又成功制止了几场即将爆发的攻战,如止齐攻鲁、止鲁阳文君攻郑等,但天下混战还是愈演愈烈。
阴云密布的一天,已经年老的墨子和禽子及学生满身血污,抬着一付薄木棺材,从战场归来。
萧瑟秋风,吹着墨子已白的须发。
一户人家门口,哀乐声中,悲痛地站着很多村民。
墨子和学生在院门口放下棺材,列队,肃穆地低头致哀。
母亲在旁人的搀扶下趴到棺材上轻声抽泣:“儿哪,儿哪……”
旁边一老人高喊:“你儿子求义得义,死得其所!无上光荣!”
墨子走到父亲前,抓住他的双手,重重地摇了摇,接着递过一个装着金子的小包,说:“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父亲伸出手,但没接小包,而是紧紧抓住墨子的手臂,悲愤地嚎叫:“墨子先生啊,这仗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啊?”
墨子深深叹了一口气,摇摇头,苍老的面孔更加严峻。
满身血污的墨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哀乐还在他心中回响,他的嘴则重复着刚才学生父亲的那句话:“这仗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啊?”
“墨子先生。”一个声音把墨子拉到现实。原来路边有一歇脚的背米人在向墨子打招呼。
墨子向他点点头。
稍远处,一个衣着破烂、只有一只胳膊的乞丐蹲在墙脚。
这时,巫马子撑着拐杖迎面走来,墨子和他对视了一下,巫马子嘲讽地说:“呀,墨子先生,辛苦呀。你还准备用多少年的时间来宣传兼爱之说呀?你看你奔忙了这许多年,天下怎么还是混战不已呢?”
墨子不想搭理他,轻蔑地看了他一眼,正想走过去,忽然背后发出响声,墨子转回身看,原来那个歇脚的人正很吃劲地想把米背起来。在用劲的过程中,那个原本蹲在地上的乞丐一跃而起,用仅有的一只手帮他把米袋托到肩上。
墨子随即指着那个乞丐对巫马子说:“我发现呀,这世上有很多所谓的君子,其实连那个人都不如啊。你看那个人,衣着破烂,身份低贱,但他看见一个人有困难,都知道上前帮一把。而我这么多年,为了天下和平,奔来跑去,你帮助过我吗?我是在为天下大义奔波呀!你不仅不帮我,现在还嘲讽我,和那个人相比,你还有一点点义吗?”
巫马子脸色尴尬:“你兼爱天下,到现在为止也没见到有什么利;我不爱天下,到现在为止也没看到有什么害。你凭什么认为只有你正确,而我不正确呢?”
墨子轻蔑地摇了摇头:“我问你,有两个人看到房子着火了,一个人到处找水要浇灭它,另一个人却想着往里面加木柴。两个人都还没做成,但这时他们两人中间有没有做事正确的一个?”
巫马子:“当然有,那个准备浇水的人是正确的,这时怎么能往火里加柴呢?”
墨子:“对呀,由此你说是我兼爱天下正确?还是你不爱天下正确?”
巫马子楞了一下,尴尬摇头而去。
看着巫马子的背影,墨子叹了一口气。
第二天,程子颤巍巍来到学堂,墨子迎接,请到屋内。
席上有一陶鼎,里面仍是“藜霍之羹”。
程子:“墨子先生啊,现在是天下不归儒即归墨,你墨学已成天下显学,弟子弥丰,言盈天下,你怎么生活还这么艰苦?这个鼎可以换一个铜的了嘛,藜霍之羹也应该换换了呀。”
墨子:“我弟子现在交的钱是很多,”说着拿出一个小布包:“你看,刚刚耕柱还叫人送来一些金子,但我不能用啊。我的弟子还可能战死沙场,他们为义捐躯,我要贴补他们的父母呀。”
“损己而益所为,墨子先生真是士啊。”程子摇头叹息。
此时墨子盘腿坐着,他那老茧重重的脚板底被程子看到。程子不禁感叹:“墨子先生啊,你看你这双脚,触目惊心,触目惊心啊!”
史书说墨子的脚“百舍重茧”。
墨子看了看自己的脚,叹了一口气:“程子先生呀,我这几十年,以大禹为榜样,栉风沐雨,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但天下攻战却愈演愈烈,我感到我是劳而无功啊。”
程子:“怎么能这么说呢?我看你是有功的。最起码你制止了好几场战争,这救了多少人的性命啊!另外你让天下那么多人知道了兼爱之理,这里的功劳也是不可估量的呀。”
墨子:“但天下还是不太平啊。唉,大禹治水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我本以为我们消除天下攻战也只要和这差不多的时间就可以了,但现在你看,还遥遥无期啊。”
程子:“墨子先生,你可不能灰心啊。我曾子老师就告诫我们,士不可不弘毅,因为实现天下仁政太难啦,任重道远啊!”
墨子脑中浮现出他奔走各国、劝说国君的场面:国君们有的昏庸茫然,有的凶暴咆哮,有的狡诈推诿……不禁长叹一声:“唉,这都是因为现在国君虽众但仁者寡呀!”
墨子接着说:“所以我想呀,要实现天下兼爱,不仅官员们要尚贤,国君和天子也应像古圣王一样选天下贤可之人啊!”
两位老人唏嘘不已。
二十五 、研究逻辑
受鲁阳文君之邀,墨子晚年在他的封地办学。
一天,鲁阳文君来拜见墨子,看见墨子在削竹简,屋角堆了一些刚刚写了字的竹简,便问:“那些是什么?”
墨子:“唉,这是我早就想做的一件事情,现在跑不动了,正好来做这件事。来,请你指教。”
说着拿起一根简递了过去。鲁阳文君接过,念道:“平,同高也。”
鲁阳文君:“哎,有意思。”又拿起一根:“中,同长也。”
鲁阳文君:“这写得很有意思嘛。你在做什么呀?”
墨子:“我想编一本语经类的书,让我们说话也有一个法度。”
鲁阳文君:“啊?说话也要有法度?”
墨子:“任何事都要有法度。现在天下大乱,用语混乱也是一个原因啊。现在很多词语是一人一意,这带来了太多无谓的争吵。”
鲁阳文君:“你认为说话应有哪些法度呢?”
墨子:“比如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嗯……”鲁阳文君若有所悟。
墨子:“一个盲人,他能说出‘黑’、‘白’这两个词,但他不能分辨实际物体的黑白,这种知名而不知实的知是真知吗?肯定不是。所以我现在首先想把名实对应起来。”
鲁阳文君“哦”了一声,点点头,又拿起几根竹简:“倍,为二也。”“圆,一中同长也。”“方,四角四边等也。”
鲁阳文君:“嗯,你这样一写,非常清楚。”
又拿起几根竹简:“卧,智无知也。”
鲁阳文君:“你连日常生活中的词语也都要名实对应呀。”
鲁阳文君:“梦,卧以为然也。”
鲁阳文君:“嗯,写得好,写得好。”
鲁阳文君:“法,所若而然也。”“信,言合于意也。”“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鲁阳文君:“很好很好,你这些东西我要好好看看。墨子先生啊,有一句话说:圣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察名实之理。你现在是在做圣人之事啊。”
墨子:“不敢。不过我还发现,名实对应仅靠一句解释是不够的。比如同一个‘马’,在不同的情况下,它的‘实’其实是不一样的。”
鲁阳文君:“怎么讲?”
墨子:“比如,‘我骑过马’和‘我没骑过马’,这两句话中的‘马’是不是一样?”
鲁阳文君:“不都是马吗?”
墨子:“虽都是马,但二者不一样。你只要骑过一匹马,就可说‘我骑过马’。但要说‘我没骑过马’,却要所有的马都没有骑过才行。可见,前一句话中的 ‘马’可以是一匹马,而后一句话中的‘马’则必须是全体的马。二者一样吗?”
“噢——”鲁阳文君缓缓点头。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众说纷纭。如何让大家对是非对错有共同标准,避免无谓争吵,墨子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一系列知类明故的原则和方法,成为我国第一个系统研究形式逻辑的人。
二十六、圣著千秋
山峦起伏,阳光灿烂。
不远的山坡上,有三组学生围坐着,由三位老师分别在授课。
近处,鲁阳文君说:“墨子先生啊,我这地方好吧,你看你的学生越来越多啦。”
墨子:“唉,我们都老啦,但天下还不安宁,我们的努力不能中断啊!”
禽子:“不会中断的,你看,我们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多了嘛。”
墨子看着,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这时,公尚过、耕柱子、高石子三人各拿几卷竹简走了过来。他们来到墨子跟前,递过竹简:“夫子,我们要把你讲过的道理都记下来,传之后世。这是我们做好的第一批,你看看。”
墨子拿过其中一卷,读了起来:“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读不下去了,非常激动,一边翻看这几卷竹简一边说:“好,好,做得好!应该传之后世,让后人继续努力。”
墨子突然站起来,面对莽莽群山,双手举起这几卷竹简,大声呼喊起来:“天下无人,但我墨翟之言犹在!”
声音嘶哑凄厉,撕肝裂肺,裹挟着几十年的怨恨悲伤,直冲云霄而去。
山峦重叠,回声久久震荡。
墨子离世时间,史书无记载,但这丝毫不影响墨子的伟大。虽然受历史局限墨子的言行并不全都正确,但墨子毫无争议是我中华民族的一位优秀儿女,也毫无争议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一座巍峨丰碑。他浑身上下散发出的那种关注民生的大爱情怀、生死为义的英雄气概、强力而为的不屈意志、求真敢创的科学品质……一定会长久震撼人们的心灵。
两千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世界还是很不太平,人人相爱而不相害还是一个遥远的期待,对此我们又该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