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秦玉梅:“大善人”秦英
    秦玉梅:“大善人”秦英
    • 作者:秦玉梅 更新时间:2021-02-23 10:06:49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2468


    话说明代嘉靖年间,在孟津县铁谢镇下河图村,有一人姓秦名英,号称“秦员外”。这人四十多岁,身高八尺,相貌堂堂,聪明能干,务农经商,样样顺达,家业大发,良田千顷,骡马成群,在孟津县为首富。但他非常节俭,吃斋念佛,心地良善。他常说:“我家本农家,虽力能致富,富能几何?积德行善,方为根本。”所以,方圆左右的很多穷人都得到过他的救助,故此人们又叫他:“大善人”。


    舍饭


    嘉靖三十三年(1554),孟津县遭遇旱灾,又遇蝗灾,庄稼颗粒不收,寸草不生,饥民遍地。秦英见此情景,忧心如焚,下决心救济灾民


    这天他派仆人去叫管家。仆人不敢怠慢,不一会就把管家叫来了。管家叫秦亮,三十多岁,白净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可办起事来,干脆利索,让秦英很是放心。管家来到秦英面前,说:


    “员外有何吩咐?”


    “管家,你看灾情这么严重,你火速派人在村子周围搭帐篷,垒灶台,开火做饭,救助饥民。”


    管家不敢怠慢,组织了一百多人,一天之内搭起帐篷六十多处,每座帐篷内都垒起了灶台,又在本村和周围村子里请来伙夫蒸馍,熬粥,炒菜。第二天舍饭开始,好多饥民闻讯赶来,秦英派人照顾好百姓,不能因吃饭你挤我扛,出了事故。负责的人只要看到老人,小孩,妇女,总是让他们到前面先盛饭。


    这一天,忽见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太太,还没走到粥棚前,却忽然倒地,面色蜡黄,人事不省。秦英闻之,赶忙叫人去请郎中,自己也赶到粥棚前。郎中来到一看,原来是饥饿过度,昏厥过去。郎中在老人“人中”穴位处扎了一针,老人很快清醒过来。秦英叫人盛来饭菜,老人从地上爬起来,抢过饭菜就走。秦英感到奇怪,问道:


    “老人家,你不吃饭,要到哪里去?”


    “给我孙儿送饭去的。”


    “你孙儿在哪里?,你是哪里人?”


    “我是西乡王良人,已经两天水米未进,我的儿媳因病亡故,儿子有点吃的,给了我和孙子,他饿死了。我背不动孙子,把他放在半路上,也快饿死了。我听说秦善人在下河图舍饭,就是来讨饭救我孙儿,让他吃的。”老人哭着说。


    秦英听后,双眼含泪,说:


    “老人家,你把孙儿放在啥地方?我派人去找他。”


    “不远,不远,就在刘秀坟前面往西大路上,周口村边的一棵大树下。”


    秦英派秦亮去找,秦亮正要出发,老人又赶紧补充道:


    “五岁了,别认错了人,他叫拴柱。”


    秦亮走后,老人慌忙端起饭碗就吃,郎中说:“老人家,饥饿过度,不能吃的太猛,慢慢吃,管你吃饱。”不长时间,去的人把老人的孙儿背了过来,孙儿还很清醒,只是没有力气。老人感谢秦英、秦亮,慌忙抱住孙儿。秦英叫人赶快端来饭菜,让拴柱慢慢吃。


    老人问秦英:“你是不是秦善人?”


    “你问他干什么?”


    “他开舍饭救我们,我要去谢谢他!”


    “不用,不用。”秦英连忙制止。


    “救命之恩,岂能不谢,你这人怎么这样不懂理?”


    周围的人都大笑起来,郎中说:


    “他就是秦善人,就是他叫我给你看病的。”老人一听,拉住孙子,扑通跪地,正要磕头,秦英连忙扶起老人,说:“救人是我的本分,你要磕头就折煞我了。”老人叫孙子硬给秦英磕了个头,说:


    “你是活菩萨,我孙子以后有了出息,一定来报答你。”


    “老人家,你就住在下河图,我已经派人在刘秀坟边上搭了很多帐篷,里边有被褥,你和你孙子就住在里边,每天到这里吃饭。度过灾荒后再回去。”老人千恩万谢,跟着秦英派的人去了。


    放粮


    秦英开粥棚十几天后,除了本县饥民,外县的饥民也闻讯而来。粥棚从六十多顶增加到一百多顶,南到邙山脚下,北到黄河岸边,东至油坊街,西至周口雷湾,全是舎粥的棚和住宿的棚。但这也供应不了蜂拥而来的饥民。秦英正在为这事发愁时,妻子从佛堂里走了出来,


    对秦英说:


    “夫君,光舎粥,管住宿也不是办法,咱不如开仓放粮。”


    妻子也是吃斋念佛之人,非常善良。她的一席话,让秦英茅塞顿开。他立即叫来管家秦亮,说:


    “孟津县多处都有咱的粮仓,你快组织人,到各地开仓放粮,记住,每到一个村子,和村里的“里长”(相当于今天的村长)取得联系,把粮米送到贫困灾民的家里。”秦亮领命而去。


    这个方法还真有效,两三天后,不少灾民回了家乡。


    忽一日,有几个外乡人前来“告状”,告诉秦英,说:“放粮不能让‘里长’管,他私吞粮食,有些灾民并没得到粮食。”秦英听说后,也不能全信,就骑上大马,到全县各处视察。他走了好几个村子,了解情况,并没有发现里长侵吞救济粮的事。


    这天走到一个村子,听到一家传出哭声,打听村民,原来有两位五十多岁的老夫妇,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还有奌憨傻,嫁不出去,谁知昨天饿死了。


    “不是开仓放粮了吗?”秦英问村民。


    “那是秦善人放的粮米,让里长帮助,里长只顾自己和亲近的人,哪顾我们这些贫民,“哭的”这一家就是没有得到救助的粮米,女儿活活饿死了。”一村民告诉秦英。


    秦英一听大怒,骑马飞速跑到放粮地点,立即停止放粮。并叫来秦亮,骑上快马,奔赴全县各地,了解民情。凡里长插手放粮,侵吞粮米者,一律解除他放粮的职务。秦亮经过了解,大部分里长还是尽职尽责,不合格的里长很少。解除放粮里长职务的村子,秦亮要组织人深入各家各户,找最穷的人,组成小组,参与放粮。


    秦英亲自带粮米骑马到传出“哭声”的那家,走到门前,秦英惊呆了,他看到的是残墙断壁,院内一棵半死不活的柳树,在寒风中颤抖着枝条,两间低矮的茅草房,屋门是用破木板拼凑的,根本抵挡不住袭来的寒风。走进小屋,两个老人蜷缩在一床破棉被里,还在轻声抽泣。屋内一贫如洗,秦英把粮米放在老人床边的坏凳子上,拉住老翁如枯枝般的手,说:


    “老人家,我来给你送粮来了!”


    两位老人以为是在做梦,老头儿赶紧坐起来,对秦英说:


    “你是天神?下凡来救我们?我是在做梦吧?”


    “老人家,我是凡人,你看外面阳光普照,怎么会是做梦呢?放粮我用错了人,让你老受苦了!”


    “你是秦善人,我听说你放粮了,你是菩萨,你是菩萨啊!”


    老人说着竟孩子般地哭起来。秦英从口袋里掏出十两纹银,放在老翁的手里说:


    “这银子你们慢慢用,我派人给你们送被褥,修房子。


    秦英从这家出来,立即派随从到当地找匠人,拉木石,盖起了三间新房,并给老人送了两床被褥,圈了院墙。两位老人感激涕零,百姓也纷纷称颂。


    可能是秦英的善举感动了天神,救灾一月后,天降大雨,百草丛生,庄家也疯长起来。灾情慢慢缓解了。


    祝寿


    六月十六这天,下河图张灯结彩,人们相互传告:“秦善人的母亲要庆八十大寿了……”村子里的墙壁上贴着告示:


    告示


    高堂老母八十大寿,愿参加寿诞庆典者,可赴宴席,贺礼一概不收。


    秦英


    天到半响时,参加祝寿的人如潮水般涌来:有达官贵人,有商人富翁,有乡野村夫,有平民百姓。不分富贵贫贱,不分地位高低,来了上千人,把下河图和刘秀坟中间的场地上摆的桌子都坐满了。将近中午时分,秦善人和妻子搀扶着老母亲来到了为祝寿搭建的台子上。台子中间贴着一个红色的“寿”字,母亲身穿枣红色带花的绸缎衣服,脚蹬大红绣花鞋,满头银发,红润面孔,精神矍铄地坐在了台子中间。


    祝寿开始,鞭炮齐鸣。接着司仪讲道:


    “祝老太太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象不老松一样永远长青。”


    然后秦英和妻子,儿子给老人行了跪拜礼。秦英正要讲话时,他母亲忽然站起来,大声说道:


    “各位官家,各位乡邻,各位百姓:


    你们知道吗?我不是他的亲生母亲,我是千里之外的乡下老太,他是我的救命恩人……”


    大家一听,面面相觑,非常震惊。


    “母亲,大喜之日,你提过去的事干什么?”秦英阻止母亲。


    “我就是要趁今天人多之时,把真相说出来。”秦善人阻挡不住,她的母亲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三十年以前的往事。


    原来秦英十七岁就在山西经商,一天他和伙计们运送货物往洛阳去,心想到了洛阳可顺便拐到家里看看。当马车行在荒郊野外,忽然看到一棵大树上吊着一位老人,秦英慌忙停车,叫伙计和自己一起把上吊之人解救下来。一看是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妇人,摸摸鼻孔,还有气息,估计老妇人刚刚上吊。秦英慌忙呼叫,不一会,老人慢慢醒了过来,看到他们几个,大哭起来,说:“你们为什么要救我?我的老伴和儿子都死了,就剩我一个孤老婆子,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经过秦英劝解,她才停住了哭泣,说道:


    “我的老伴和儿子到山上砍柴,回来晚了,看不清路径,都掉到沟里摔死了。今天我来和他们作伴来了!”说完老人又哭起来。


    听老人一说,秦英和伙计们才注意到,大树的旁边有两座新坟,坟前有刚刚烧过的纸钱。秦英的恻隐之心油然而生,说:


    “老人家,我的母亲已去世了,你要不嫌弃,就认我做你的儿子吧!我一定把你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奉养。”


    “好孩子,我们萍水相逢,怎么能连累你?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不会干活了,只会给你添麻烦,你不嫌弃吗?”


    秦英一听,跪地叩头,说:


    “娘,儿子给你叩头了,家有一老,就是一宝,哪有嫌弃麻烦可言,我会给你养老送终的。”


    秦英说着,搀起老人,来到马车前,说:


    “娘,上车吧!我给你送到咱家中,我妻子很贤惠,我不在家他会很好照顾你的。”


    老人感动地热泪交流,说:“真没想到我又有儿子了,我上辈子烧了高香了!”坐到车上,秦英把母亲送到家中,和妻子说明了原委,交待妻子,善待母亲。然后才把货物送到了洛阳。


    三十年来,秦英和妻子对母亲照顾的周到细致,村子里人早把老人当作秦英的亲生母亲了。


    听了老妇人的一席话,全场的人对秦英更加敬仰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把素不相识之人当作亲生母亲奉养,真不愧是“秦善人”啊!


    送匾


    有一天,门外来了一个化缘的和尚,秦英慌忙把和尚请进家门,让丫鬟端来素饭素菜,和尚吃饱喝足后,从袖子里掏出一块红绸子布,上面写有文字,递给了秦英,说:“好好保存。”说完,飘然而去。


    秦英慌忙相送,走出大门,却不见了和尚。正在疑惑,忽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口来了一顶大轿,轿子前面还有两人抬了一块匾额,轿子后面队伍有一千多人。秦英吓得扭头就往家里跑,也忘记了关大门。谁知轿子竟停在了自家门口,只见秦亮从门外飞跑进来,大叫道:


    “员外,员外,是知县大人送匾来了,快去迎接吧!”


    秦英一听,赶忙相迎,谁知县长已经进了家门,刚才抬的匾额,县衙的人已经挂在了秦英大门之上,上书:“大善人秦英”。秦英慌忙把知县大人请到了正厅,落座后,秦英说:“不知大人驾到,有失远迎!”


    “秦员外,你折尽家产,救助灾民,帮了我这县长的大忙,我已上报朝廷,因我县国库空虚,朝廷拨下白银1000两,奖赏于你,望笑纳。”


    县长说着命令衙役把白银抬了上来。


    秦英一听急了,说:“灾荒之年,救人性命,这是鄙人的本分。县长好意我收下,白银断不能要,你可拿他救济百姓。”


    “不行,不行,这是皇上旨意,不能违抗。”


    “你就以我的名义救济百姓,皇上不会怪罪的!”


    “真善人啊!”


    县长给秦英深深地鞠了一躬,秦英急忙还礼。县长告别了秦英,把白银换成粮米,分发给了百姓。


    县长刚刚离开,又听锣鼓喧天,一队人马拿着大红喜帖报喜来了。原来,秦英的大孩子叫“秦纪”,字“理之”,由三考授江西南昌新建县知县,因上任急促,未能亲自回来,故命人回家报喜。秦英真是喜出望外。直到这时他才想到和尚送给他的红绸子布,展开一看,上书:


    “扶危济困,慈悲为怀,无量功德,厚报子孙。”


    秦英一看,真真体会到了:“善有善报”。


    秦英有五个儿子,后来二子,五子皆为“邑庠生,(相当于今天的大学生)三子四子务农经商,家业兴旺,子孙满堂。


    他的后代子孙更是飞黄腾达,皆与他乐善好施有关,这是后话。(据秦氏家谱和传说记述)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