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甜甜的,香香的,既熟悉又新颖,充满欢乐,在无忧无虑中玩耍,在不尽的盼望中期待。期待那猪肉汤炖的海带皮,期待那长辈给的压岁钱,最期待的是满家的跑着,在燃着爆竹下去抢夭捻的爆竹。有胆大的把落在地上还燃着捻子的雷子炮,用脚搓灭,然后迅捷地抓起来,快速地装入大棉袄的布袋里。这和那月下用钢叉刺猹的样子一样深深印在我脑海里,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心境,这一幕总能勾起一丝甜甜的回忆。
从喝“腊八粥”那天,年味就渐渐浓了。腊八那天早晨,放学回家,就在院子里闻到丝丝缕缕的米香。那米香从鼻孔到舌根后,似有一种甜甜味道。一会儿,母亲盛了碗甜米饭,先让我们兄弟几个拿着斧子,去砍门口的一棵枣树,枣树有碗口粗,每到七月份,都有酥甜的小枣吃。听母亲说,枣树抹上“腊八粥”,来年接的枣又多又甜。于是我们争相砍树,砍一下,树身就有一处露白的斧痕,再用筷子沾上甜米饭去涂抹那露白的伤口。有时,我还会用弃掉的碎布条给它包扎伤口。我们都奇怪的是,为啥只有“腊八”这天砍枣树抹米饭,枣才会接的多接的甜呢?我带着疑问了问了几个人,说是控旺,来年把营养都供到果实上来。
我读初中时有个的理想,就是能够像鲁迅先生那样,极其潇洒地弃医从文,写上几篇震耳发聩的文章。于是,我就想订一份有关作文
写作方面的报纸,我知道家里很困难,为找借口我想了两天。终于从母亲那里申请了六块钱,去订一份报纸。盼望了一个月,报纸竟没送来。可能是订晚了,亦或是别的原因。我找班主任理论他说不知道,六块钱也没了,鸡飞蛋打。为此,我觉得对不起母亲。那六块钱对我家来说是不小的开支。母亲安慰我说算了,毕竟我还要在这个班级里要上学的。以后,终究也没写出点什么。高考后,我就选择了农校,兼有两者的原因。
过了“腊八”,农家就开始准备年货了,过年最不能缺的就是油。有的备猪油,有的备羊油,我家备的是棉籽油。这是母亲辛辛苦苦栽了几亩棉花,皮面卖给国家,留下的棉籽,榨了油可以吃,剩下的棉饼上到地里作肥料,或是喂养耕牛。新榨的棉油要去毒(碱炼去棉酚)后才可以吃。那时,听说就有吃棉油中毒的。我曾见过一次点油(碱炼),当油锅烧热后,请的会点油邻家大哥,只见他把适量的碱面洒进油锅。瞬间,锅内翻起高高的油沫,向上向外涌起,煞是吓人。这个时候我就跑到外面去了,点油的时候,大人一般不让小孩子看的,这活是有危险的,听说有户人家点油时竟着了火。
对于刚刚点好的黄橙橙的棉油,要清好锅,一般还要试炸一锅东西,品尝着带有明显棉花味道的油泡子、麻叶。大人们要是笑哈哈的,这油就点成了,过年心里也有底了。
有了油,还需要有腊肉,家里养的有两三头猪,有鸡,有鸭,有羊。羊一般要换钱的,猪卖一头,杀一头。也不是每年每家都杀猪的,
而是几家邻居商量着杀谁家的,然后大家一分,留着过年。腊肉一般都是初一那天炖。等大家拜过年以后,都清闲了,这时候炊烟四起,家家户户开始炖腊肉了。都说过年炖的腊肉,可以长期放置不会坏掉,能吃到收麦的季节。一般人家要放到二月二这天,才可以把家中的腊肉大大方方的吃完。二月二,吃大馍,煎饼饼,那煎成的腊肉,外焦里嫩。咬上一口,带着浓香的年味,里面的腊肉看起来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现在想起,这味道还是不能忘却的。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已经年味很足了,包饺子,放鞭炮。大人忙着盛饭,送灶爷。我们忙着点鞭炮,小年的鞭炮比大年的小得多,不过也能让我们过把拾炮的隐。从点燃后的一片炮纸中用脚去搓,把没有炸的炮捡起来,把里面的炮药收集起来,在地上排成长长的曲线,玩火药阵。
从腊月二十四,大人们忙着准备蒸馍,到二十六要蒸好。蒸的馍有大馍有小馍,小馍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大馍在年三十敬天爷,和初二闺女回娘家的。敬天爷的大馍要放在二月二才能吃的,祈福着勤俭节约,五谷丰裕。谁家的大馍还有腊肉吃不到二月二的话,就说明这家人不知道节俭,或者没粮食吃。我们二月二总有腊肉和大馍吃,这得益于母亲每年都要把大馍和一部分腊肉,放在梁下悬挂的一个菜篮中。而且,即使大人要去拿,也要搬个凳子站在上面才能够得着。
过年最温情的就是年夜饭,一家人围在一块,旁边燃着煤火炉子。看着大人们喝酒,新奇的弟弟也想跃跃欲试。这时,大人们网开一面,
让孩子们也尝尝酒,而当嘴唇一接触酒杯,往往就吐着舌头趔开了。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年味就在这样温情的时光中酝酿着。
初一,鸡叫的时候,全家就开始起床,点三个开门炮。大人忙着做饭,敬天爷,祈福。男孩子们早就盼望这个时候了,一年一度的拾炮大盛宴,谁也不愿缺席。有的准备好袋子,开始一家一家的去抢炮了。这时候,是比速度和胆量时候,胆大的不怕悬挂的炮在头上炸,瞄着身子,用解开的棉袄护住头,开始在下面抢夭捻的炮。我们大部分,是等到炮快要燃完的时候,才开始投入到争抢大军。还有的等炮响完后,才投入进来。而那些胆大的已经去到下一家了。
等到拜过年,大人们在炖腊肉的时候,我们一群孩子开始炫耀战利品。把抢到的炮剥成药,来比枪法了。我们自制的枪,是用钢条把废弃的自行车链条,一个个穿着下面的孔,上面的孔里有撞针,撞到枪头(枪头是油头泵或子弹壳做的)里的砸炮,引燃里面装的收集的炮药。如果谁一枪打响,那甭提多神气了。大家争着要试他的枪,这时他就晃晃脑袋,叉着腰说:
“小鬼,你的枪不行啊,得多练习吆!”
俨然他自己就是李向阳。大家都投向羡慕的目光,恨自己的枪打不响。
初二以后,就开始走亲戚拜年了。先是姥家,姑家,再是姨家。
就是平时不走的亲戚,也相互来往拜年。这样一直走到正月十五闹元宵。
年虽然走远了,但年味还在酿着,酿着温情,酿着亲情,酿着希望的新一年。
记忆中的年味逾远逾浓,感觉到即淳朴又温馨。时而不时蹦出来,成为酒桌上百谈不厌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