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玉米爬上了房顶
是母亲装,父亲举,我抻着绳子拽
这些玉米,就可以叫粮食了
这些玉米长在地里叫庄稼
这些玉米还叫种子的时候
搅在一车又一车的驴粪里入土
胶皮轱辘压,黑驴蹄子踩,青石磙子碾
一场小南风儿吹过,一场小春雨儿下过
这些玉米拱翻了土坷垃
伸胳膊蹬腿地蹿,开始叫秧苗的这些玉米
费父亲的神,操母亲的心
打垄怕密了,耪草怕伤了,追肥怕少了
晴天怕蔫了,下雨怕涝了,刮风怕折了
这些玉米甩缨子,挂浆了,定粒了
父亲一遍遍跑,撕开皮掐,搓下粒嚼
终于爬上了房顶,这些玉米
母亲开始褪秸杆上的叶子,这些玉米
叶子火软,是烙饼,摊鸡蛋的好引柴
秸杆的火硬,母亲一捆捆绑扎
垛上垛,用两头拴着砖头的绳子系起来
终于叫粮食了,这些玉米
玉米挤着玉米一层层叠一层层垒
把沉甸甸的房顶压住,父亲挨着母亲打着的呼噜
点评
玉米,因为高产,因为分布普遍,除了作为人的基本粮食,又被当作畜牧业和养殖业的重要饲料,或者再加工,成为食品、医疗卫生、化工业等不可或缺的基材。在普通中国人的生存和生活之中,它显得平凡甚至粗朴,不如小麦细腻,也不如稻米晶莹,但却实实在在填饱了我们的胃腹,成为我们最方便获取的生存资源,最踏实的人生保证。换句话说,玉米代表的是一种朴实无华的瓷实的生活方式。
传统中国的生活方式是农耕,虽然现代的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但农耕生活的乡土记忆依然还是我们最习惯的原乡想象。《这些玉米》以玉米般质朴的语句描绘了这种作物凡俗而有用的一生:种子如何混杂在“驴粪里入土”,如何经受“胶皮轱辘压,黑驴蹄子踩,青石磙子碾”,秧苗如何破土而出,如何餐风饮露,如何挂浆定粒,褪下的秆叶如何贡献为灶膛里的柴火,摞放的收成如何堆叠成真正的粮食。这里,絮絮叨叨的农事就是中国人日出日入的年历,是老百姓瓷实无华的生活,那并列堆放的玉米,也犹如父母相依为命的人生,而父亲的鼾声则是岁月流走的不经意的节奏。
于是,中国最质朴的粮食——玉米,就悄然幻化成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样貌,生长、发育和收获的过程,就是我们凡俗、庸常的生命记忆的一部分,因为凡俗,所以亲切,因为庸常,所以温暖。(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