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黄选:水磨古镇的故事
    黄选:水磨古镇的故事
    • 作者:黄选 更新时间:2024-05-30 04:20:03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7967



    雨后的四姑娘山下,盘山公路有些湿滑。恰逢雨季,因川西特殊的地质原因,不时有翻滚而下的山石挡在路中,不过马上就有清障车与公路维护人员来清理干净,不多时就恢复了通畅。车轮滚滚,奔驰着的大小车辆载着形形色色的旅客、各式各样的货物驶向川西大地的深处。


    公路边是川流不息的岷江,承载着川西的悠久历史,浩浩汤汤奔腾而过。两侧的山岭壁立千仞,如劈如削,山上奇峰突起,危岩耸立。岭间很是疏宽,四围合壁,托举起一个平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平原上又扬起一个个山、水、村、田、路的单元组合。眼前是散落在川西高原阿坝州上多如繁星的古老村寨之一,一个曾经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高原小镇——水磨镇。12年前那场大地震之后,一地有难,八方支援,再建重生的水磨古镇,不仅保留和恢复了她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更被赋予了全新的风姿雅韵。


    而今,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水磨古镇更成为川西高原雪山脚下一只重生的金色凤凰。


    一栋栋新建的四层楼房从车窗外快速闪过。浮光掠影间,不时可以看到建筑风格独特的羌家山寨依水而居。那一座座纯泥夯筑的房子,裸露着高原的纯色,展现着凝重而悠远的风景,诉说着水磨镇动人的故事……



    2020年初夏,寿溪河畔的野花盛开,姹紫嫣红。阿坝州水磨镇郭家坝红姐羌绣坊门外的两棵三角梅,也开得格外艳丽。


    “你这针拉得有点凶了,你看布都有点皱了……”绣坊里,林福美正手把手地给羌绣培训班的学员们传授羌绣针法。


    这样的培训班,林福美已经举办了20多期。除了集中培训,林福美还利用空余时间到农户家中授课,有时也会受邀到外地授课。她亲自带出来的绣娘少说也有1000多名。


    “把村里闲余的妇女们组织起来,学习羌绣技艺,这样她们就能够在家边带孩子,边做家务,还能做一些羌绣,贴补家用。”林福美的合作社将羌绣作品回收销售,让绣娘们在家里就可以有一定的收入。


    今年40岁的林福美,圆圆的脸上一双月牙似的眉眼,对人总是笑眯眯的。她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羌绣娘,却有着州级非遗传承人、汶川红姐羌绣专业合作社创始人、汶川东西部扶贫协作来料加工扶贫车间主任等头衔。


    林福美的羌绣之路,得从12年前说起。


    2008年5月12日,以映秀为震中的特大地震突然发生。水磨古镇亦被摧毁。


    当时28岁的林福美,还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靠种地种菜为生。灾难之下,她的房屋与田地顷刻间化为乌有,她流离失所,原本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一时之间,林福美与家人欲哭无泪。


    所幸,林福美跟其他受灾群众马上就被政府安排住进了安置点。社工们来了,全国的志愿者们、援建团队也都从祖国各地奔赴而来了。他们的到来,如同一股股寒夜中涌动的暖流,温暖着、抚慰着受灾群众的心。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好好活下去,就是最大的希望!”林福美永远不会忘记一位来自高校的教授志愿者对她说的这句话。


    为了让灾民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志愿者们除了为他们进行心理建设疏导,还请来了技术精湛的绣娘们教林福美等妇女们羌绣技艺,让她们在重建家园后能多一项谋生的技能。


    羌族妇女爱穿自织的麻布长衫,形似旗袍,长及脚背,袍外多套上一件羊皮背心,领口、袖口、腰带上都绣有各种几何花纹图案。羌族男女都喜欢包青色和白色头帕,青年妇女的头帕上也绣有各色图案,有的把青布叠成瓦状顶在头上,羌绣的美妙工艺与华彩在羌族服饰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林福美被绣娘们展示的美丽羌绣所吸引,下了一番苦功后,心灵手巧的她掌握了羌绣技术,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名有着精湛技艺的绣娘。


    “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要更加努力,好好生活。”林福美从此下定了决心。这些刚刚成为绣娘的女人们脸上又有了笑容。


    2010年,林福美通过在村里传授羌绣技艺,拉起了她自己的绣娘队伍。汶川红姐羌绣专业合作社开张了。合作社按照绣品的质量、针法的难易付给绣娘们报酬,十几元、几十元,有的绣品甚至可以付到上百元。


    在绣坊里,每天都有不少绣娘在辛勤地刺绣做工。这其中,一个高大的身影特别引人注目,那是今年45岁的秦术君。他是合作社里众多学员中为数不多的男学员。他家中原有4口人,爱人在地震中遇难,他成了村里的贫困户,为了维持生计开了一间小卖部。闲暇时间为了增加收入,他也和其他妇女一起参加了培训,成了一名绣工。刺绣带给秦术君不少的收入,他感觉生活又充满了奔头。


    林福美和她的绣工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再次品尝到了生活的甜美和幸福。



    羌绣合作社开得红红火火,改善了村里空闲劳动力以及一些无法出去打工的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可羌绣艺术品毕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来买绣品的人,要么是亲友推荐,要么是游客参观后买回家做装饰,或者是一些艺术院校买去做学习样本,销量并不稳定,有时也会碰到淡季。在接不到刺绣活计的时候,绣娘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只能闲着,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林福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一个契机,让林福美看到新的希望。


    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的稳步实施,一个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东部城市——我国著名的“小商品之都”义乌,与汶川县结成了扶贫对子。一东一西、相距甚远的两座城,却因为国家产业帮扶政策的纽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2018年7月,林福美受义乌市福田街道的邀请,与汶川县的东西部协作扶贫考察小组奔赴义乌寻求帮扶项目。第一次接触到义乌市的来料加工业,她萌生了一个想法。


    “家乡的绣娘们心灵手巧,那么复杂的刺绣都游刃有余,做批量的服装来料加工生产应该不难。”林福美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来料加工引进汶川。


    林福美的想法,与义乌市帮扶汶川的扶贫干部的想法不谋而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输血”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增强当地自身的“造血”功能才是重中之重。


    于是,林福美成为汶川县35名来料加工经纪人之一,赴义乌市进行学习。之后通过接洽,林福美与义乌一家服装厂达成了来料加工协议,林福美派出12个绣娘到服装厂跟岗学习。厂方每年提供订单,来料加工产业在水磨镇实现落地发展。


    2018年8月,第一批加工费50万元的来料加工原材料发往汶川。


    “哒哒哒……”在扶贫车间,几十位缝纫工正脚踩缝纫机,麻利地转动着衬衣布料,不一会儿,一件成品就完工了。在这个义乌援建的近2000平方米的来料加工基地里,有20来岁的姑娘,也有70多岁的阿婆。


    “现在这儿有固定技术工30多人,流动工8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6人,残疾人15人,收入每月高的3000元左右,平均也有1800多元。”林福美骄傲地介绍起来。


    “我家里有90多岁的老奶奶,还有60多岁的公婆,另外有3个娃娃,最大的11岁,最小的1岁半。幸亏有这个扶贫车间,在家门口上班,不耽误照顾一家老小,听着缝纫机响,我的心里都是踏实的感觉。”建档立卡贫困户兰晓燕说。


    在汶川,像林福美这样的来料加工车间还有整整31个。扶贫车间内不断回响起“哒哒哒”的缝纫机协奏曲。这些心灵手巧的绣娘们,除了用自己灵巧的指尖刺绣出巧夺天工的羌绣艺术品,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缝纫出了自己美满富足的生活。


    漫步寿溪河边,这条源自于岷江的河水潺潺地流淌着。水磨古镇路旁的竹子笔挺地站立,似乎在迎接各方游人,绿草野花,掩映生辉。如今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春风,阵阵吹进了这座羌寨古城。这片土地曾赐予了生长在其上的人们欢腾驰骋的豪情,也赐予了他们抵御灾难的力量。而今天这拂面的春风,则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与物质上的富足,也带来了充满希望的好日子。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