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周郎顾曲: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
    周郎顾曲: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
    • 作者:周郎顾曲 更新时间:2024-06-17 08:35:31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8614


    自媒体时代,网络文学已经成了一个粗浅的概括。它本来指发表在网络论坛(如起点、晋江、榕树下、豆瓣)的文学作品,但逐渐成为一个类型化的标签,栖居于“文学鄙视链”的下游。仿佛它天然与纯文学对立,在纯文学期刊发东西就光荣,写网络小说就低人一等。可什么是纯文学?什么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和纯文学必然冲突吗?


    纯文学本是发乎人本心,怀着纯粹对文学的热爱、对人与世界的好奇而创作的文学,但愈发演变成一种自居正统、逃避现实的贵族文学。在那些对文学的分门别类、对作者的定义中,充斥了来自权威的偏见和话语权力。可近年来中国文学的现象是:类型文学高歌猛进,所谓纯文学却面临困境。这个困境一方面是读者的流失,一方面是文学技艺的探索,较之上世纪90年代并无多大改变。作家们集体回归现实主义,重弹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老调,却往往只学出个大体,学不出精髓,在文学史的长河里说不上多么创新。


    反而是类型文学,爆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科幻界的刘慈欣、郝景芳,玄幻界的猫腻、江南,历史网文题材的雪满梁园、吹牛者,还有名震网文界的奇幻耽美作家Priest,她的《默读》并不逊于纯文学杂志发表的小说。又例如笔者最近读的《鹤唳华亭》,不仅仅赢得了大众喜爱,在文学技法和历史考据上也十分讲究,倘若刨除“纯文学”与“网络文学”之成见,可以欣然接受它的文学价值。


    网络文学不再是文学中的支流,而是文学这个国度里不可忽视的重镇。自媒体时代,对网络文学的看法更应当更新,实际上许多老牌文学杂志都开设了自媒体账号,如果按照泛指的网络文学定义,这些自媒体账号所发布的内容也是网络文学。而像班宇、郑执、王占黑等已经被文学界所认可和接纳的青年作家,他们在豆瓣网上写的小说也属于网络文学的范畴。


    纯文学与网络文学对立是伪命题,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也不再有明显区分,对待文学作品,唯一的标准应是文学质量,而不是它的类型、题材、发表阵地。不能偏爱传统文学,也不必降低对网络文学的要求,自媒体时代,文学批评更应当“一视同仁”。


    但是,当下大部分文学批评家依然保持着旧眼光,用陈旧的划分方式、从学院习得的论文腔话语来评议文学,这就导致了“作品引起热议,批评家却缺席了”的尴尬窘境。批评家因为习惯、视野等更关心传统文学杂志上的作品,一些作者就投其所好,文学批评的公允随之旁落。


    批评家对待作家,本该是秉持公心去评价。不畏浮言,不计名利,甚至批评家要与作家的相处保持分寸,因为批评的职责要求他不能和作家走得太近。这些最基本的要求现在却成了“批评的美德”,一部分批评家不敢去批评,不愿去批评,只有随波逐流、随声附和。这些唱和文字的出现,不仅破坏了严肃批评的环境,也进一步挤压了独立批评家的言说阵地。


    和说好话泛滥并行的,是批评家对待新一代作家的偏见。不少批评家对新生作家的看法体现出他们视野的狭窄、词汇的陈旧和对新事物总体认知的匮乏。当他们谈论“90后”作家时,他们使用的评判标准与10年前对“80后”的批评无甚区别。“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对青春的缅怀”“沉迷个人经验”“感伤与孤独”“自我化”等上一代消受的评语,又转嫁到下一代头上。试问,这样的批评能准确到哪里去呢?


    近年来,当一部新的文学作品出场,批评家更热衷于分析作家的身份、所属派别、作品涉及的社会现象,而疏忽对作品的文本细读。这些批评只是借作品为跳板,去重复自己的偏见。文学批评本该聚焦于一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在实际写作中,一些批评家却只谈作品的价值观、社会意义,不断引用艰深的理论,而不谈文学价值本身。道德与意义固然值得谈论,但避重就轻不是文学批评的严肃态度。在自媒体时代,在一个人人可说的时代,就事论事、严肃批评反而是难能可贵的,也是真正有益于作家的。


    回顾文学史,经典作品与批评总是相辅相成。《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时,《斯沃普的世界》认为“菲茨杰拉德最新的作品是一堆垃圾”,而大评论家门肯认为这只是“一个被美化的奇闻轶事”。《尤利西斯》问世后,连后来追随乔伊斯走向意识流的伍尔夫都曾表示过不喜欢。这些例子被写进书本里,作为批评家“看走眼”的凭证。但换个角度想,如果没有这些“吹毛求疵”的批评,成名作家大多无法写出更多创新的作品。


    这是一个文学鉴赏丰饶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批评匮乏的时代;这是一个技术至上的时代,也是一个缺乏风格的时代。当批评家们反复抱怨着时代的剧变、消费浪潮对文学的挤压,或许他们也该问一问自己,从什么时候起,批评离诚实如此遥远?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读者对叙事节奏的要求更高了,也更期待文学表现他们所处的当下,而不是历史旧事。就像20世纪初,文学王国迎来了一场现代主义革命,我们这个时代可能也在发生自己的叙事变革,只是如在雾中,尚不明朗。因此,自媒体时代的批评家更难做。他需要一个更宽阔的视野,也有待打破定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敏锐捕捉正在发生的新变化。批评家不妨多关心被忽略的作者们,他们的写作或许还有不足,但他们代表了新的平台上人们对写作的理解,暗含着文学创新的希望。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