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 雷开艳:桃花依旧念春风——有感于段家军先生和他的文字
    雷开艳:桃花依旧念春风——有感于段家军先生和他的文字
    • 作者:雷开艳 更新时间:2020-05-21 07:48:32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497


     一


     兰香植于泥土。

     心灵深处,先生暗藏一座火山。先生的文字,我素来是喜欢的,有诗意的远方,有世俗的烟火,有理性的思考,也有幽默的调侃。即能写厚重的历史,也能风花雪月一把。若把他手中的笔比喻成金箍棒,则即能上天,也能入地,来去挥洒自如。

     先生的语言风一样通畅,朴实、内敛,自自然然地写来,没有华丽的词汇,不卖弄写作技巧,读来却令人难忘。只不过若不细细读,是不能体会先生在构思上的巧妙的。

     实在是没有资格对先生的文笔作评,只是近来又读了先生发在中国作家网上的几篇文章。《红霞漫天》、《沂蒙晨风》、《白马河的雨》、《看山》等,总觉得有些话想说,一吐为快。那就写篇读后感吧。

     对,就是读后感,与文学评论这四个高雅严肃的字搭不上边儿,只是说说我读后的一点想法而已,自说自话,自我欣赏罢了,如此一想,不免吁上一口长气,心情随之放松。


     二


     想先说说《看山》。

     我把它定义为一篇散文化的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写了一个刚入伍的守护大山的新兵,因百无聊赖爬了一座座山,在一个小山村遇见了一个叫山妮的姑娘,从此藏于心中。但因军纪,他们三年不曾相见,三年后,在他复员的前一天,他去找山妮,才发现山妮已嫁为人妇,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了。

     有人说,语言是小说的外衣和支撑,语言要有特色小说才好看。更有人说,小说不一定有对话,但有了恰如其分的对话,小说的写实程度自然会加深,可以增强小说的内涵。先生的绝妙之处恰恰就在于鱼和熊掌不仅兼而有之,其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偏偏又能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先生开篇写道:一个叫国的新兵因寂寞孤独,还有年轻人冲动好奇的心理,一个人走进了大山。国走了一座又一座山,直到暮色苍茫才看到了一个炊烟袅袅的小山村,见到了山妮。“大姐,给口水喝?”一句话,开启一段无言的情缘。而时隔三年后,当国再去找山妮时,屋子门口却坐着一个抱着孩子的少妇。国问:“大嫂,请问那个叫山妮的姑娘在吗?”少妇盯着国愣了一下,“你找她有啥事?”“俺……俺是山妮的朋友,三年前认识的,现如今俺就要复员回老家了,临走时俺来看看她。”。

     “甭找她了,她已嫁人了,不在这儿。”少妇沉默了一会儿,如此回答他。巧得是,就在国有些沮丧失意之时,此时有人喊“山妮”,这位少妇竟然答应了一声。国呆住了,咋一点也不像呢?

     少妇盯着国问,三年前的山妮是啥样子?

     岁月无声情空负。三年前,也是因为有人喊山妮儿,让国记住了这个名字。从此这个女子在他心里住下了。可以想象,在国三年的守护大山的当兵生涯中,这个叫山妮的女子,应该很多次进入到他的梦中吧。三年后,又是旁人的一声山妮,让他猛然惊觉,心里想了盼了三年的山妮竟是眼前这抱着孩子的少妇。

     山妮对国的思念,先生就用了一句话,“老兵,山上站着一个女孩!”新兵指着远处一个山包对国说。这一句话,够了。造化弄人,他们终究是错过了,但似乎又没有被彼此辜负,因为他们之间没有山盟海誓的承诺,最多算是那一眼的深情罢了。

     这种朦胧的情感有一丝甜蜜,有一丝苦涩,还有一种无奈的感伤。

     两声“山妮”,已是两样情怀,两个世界。两声“山妮”,前呼后应,首起尾落。而小说中对山妮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低头填柴、吓住、抬头、轻嘘、默默转身、舀水,把一个山村女孩的羞涩、腼腆、善良,尽抒眼前,“她轻盈的身子在屋子里飘着,有一种说不清的馨香,沁人心脾。”少女的体态之美,国的动心,就这么被读者抓取了。先生在此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过程,使作者、人物、读者的感情自然地融为一体,从而完成了艺术形象的创造。而后那美丽的景色“山道蜿蜒曲折,伸向剪影似的大山,斜阳渐渐隐没在西边的半山中,只将玫瑰色的晚霞挂留天际”,更增添了一份感伤与惆怅。

     人物心理活动和景色的描写中穿插对事件的叙述,以弥补正面叙述之不足,这也许就是先生那独特的神来之笔吧。而《看山》的巧妙就在于故事的层层推进中,结果在于结果之后的结果,而朴实自然,直截了当,更彰显了先生的文字功底。原来,文字在带给人无限遐思的同时,也可以极简的哟。

     我有一位叫汴州月明的文友老师,在我朋友圈看到我转发的此文后,给我留言。“看完此文,百感交集。这种生活的阅历,似曾相识。令人不禁想起了一千多年崔护的那首名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样的惊鸿一瞥,一样的青春年少,一样的找口水喝,一样的无言的情愫!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生活,往往有惊人的相似!”

     这位老师的话,让我颇有同感,只是有存疑。文友把文中的国这番经历与崔护相提,有没有觉得国就是作者呢?或者是作者的影子?


     三


     一种缘,很神圣,似天意而为。

     我知道先生是当过兵的,虽退伍多年,但那身军装是脱不下了。先生的许多文字,也常常写到军人。军人情怀,是先生文字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正因为当过兵,写当兵的人才会这么自如与自然,这么深切,这么难忘旧情怀。

      比如《红霞漫天》,写的依旧是一个当兵的小子偷摘农民的鲜桃,与农民的女儿红霞彼此喜欢上的故事,仍是青春朦朦胧胧的情感。

      文章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地点是白马河,文中的“我”也就是爱军,进入了一个百十年的桃园,想起了往事。因拉练,酷热难耐,身为班长的我趁无人时,偷摘了山道边桃园的一桃子,被排长抓了个现形,给桃园主人赔不是。谁知老人家念着军人对他的恩情,不仅没说他,还说着军民一家亲的话,过了几天送了两筐桃子到部队里。而“我”,和看桃园的李大爷的闺女红霞青梅竹马,早已心中有了彼此。

       回忆与现实交替着写,军与民鱼水情深,又是一篇怀旧写部队生活的佳作。人物的名字,都有着年代的意义。爱军,国,是那个年代取名的特点。相比于《看山》,这篇文章充满了温情。这是先生部队生活的又一种生活体验吧。


     四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先生的笔调近来走朦胧风,不仅是小说中的人物,就是写景的《沂蒙晨风》、《白马河的雨》,也是朦朦胧胧。

       “千里沂蒙山,我柔肠百结的在此处频频回头。”

      “雨,缠缠绵绵。有时纷纷扬扬如纱如雾,有时潇潇洒洒抽刀如丝,有时如珍珠串串相连,它是那样的小心再小心地落在屋上和田野里,也柔柔地落入白马河畔人家的感觉里。”

      “雨雾中,一只带蓬的小船横在岸边,摆船的艄公坐在船头抽烟,蓝色的烟丝一缕缕随风飘向了远方。”

      景的情,是人给的,因为有了人,景才被赋予各种情感。也因为有了人,才有了这么美的文字,记录下这些美景。时光是一支不倦的笔。文人的笔是他们的心声,是通向心灵彼岸的一艘船。我知道,先生心中的白马河,就是沈从文先生心中的边城,有着深深的想念与永远诉不完的情怀。

     自古以来,爱和真情最具有冷静而清晰的穿透力。

     桃花依旧笑春风。人去无行踪,空留遗憾,而先生不是,他是桃花依旧念春风,不管走多远,飞多高,心底的有些东西就是一种执念。

     先生念的是军人情,是故土情,这种念,此生不变。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