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草房子》之<秃鹤>
在曹文轩的《草房子》中,有一个叫“秃鹤”的角色。
他原名叫陆鹤,但在这所小学里,只有他一个人特别出众,是一个秃头。他的脑袋就像是被溪水冲刷的鹅卵石,他们这所小学的人都特别喜欢摸他的光头,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也是其中一员。
可后来,秃鹤不让人摸他的光头了,把自己的光头给护得严严实实地,就连别人用东西跟他换也不能摸到一下头。
而一个屠夫也割下两斤肉来,说要摸一下秃鹤的光头,可秃鹤拿到了肉之后,先是看了看,就朝着身后丢了出去,丢在了黄土路上,转身就跑。而屠夫也操着刀,叫骂着追了上去,和秃鹤的距离也在拉近。忽然,秃鹤拿起一块板砖,转身过去面对着屠夫。而屠夫也怕了,骂了一句什么,就跑了回去。
后来,秃鹤忽然就不想去上学了,他的爸爸用生姜片给他擦头,擦了七七四十九天,头发还没有长出来。而他的父亲也只能无奈的跟秃鹤说了,他要去城里一趟。
桑桑忽然想到了在冬天的时候,卖冰棍的人都穿着大棉袄,把冰棍给放在衣服里面的口袋里,而冰棍也不会融化。那究竟是什么原理,桑桑也想要知道,所以,他就穿上了桑乔的大衣,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一路向学校前进。
才刚刚进校门,他就被围观了。他就开始不停地舞动竹竿,他的同学都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他舞动地越来越有力。忽然,秃鹤进来了,秃鹤戴着一顶白帽子,吸引了所有的目光。
当秃鹤戴上了白帽子之后,桑桑和很多人都觉得不顺眼,就玩恶作剧,把秃鹤的帽子给挂在了操场的升旗杆上。这样玩起来,也挺好玩的。
我也挺可怜秃鹤的,他没有头发,也不是他自己愿意的。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自己心里更有了一种同感。秃鹤的光头也不是他自己想要拥有的,他肯定也希望自己是一个有头发的孩子,谁会喜欢自己是个秃头?
自那次之后,又来了一次演戏的节目。那是四周所有学校的演戏节目,但其中一个人的扮演却出了问题。扮演伪连长的是一个头发茂密的小孩子,而伪连长则是一个秃头,班上也只有秃鹤一个人是秃头。秃鹤身为一个秃头,却因为那次事故,让人们有些不太喜欢他。后来,秃鹤毛遂自荐,当上了伪连长。
在演出的时候,秃鹤迎来了掌声和尊敬,可一演完,却不知道跑哪去了。当桑桑它们找到秃鹤的时候,发现秃鹤正在抹眼泪,秃鹤哭着哭着,他们所有人也都哭了起来。
我到现在,还没有推测出秃鹤哭泣的真正原因。也许,是因为他现在的喜悦,别人对它的光头不是戏谑,而是一种敬佩。他可能就是因为那一种敬佩,才会感动。也许,是他在回想以前的事情,心中又填满了一种伤感。
看完《秃鹤》这一章节之后,我若有所思,心中有一块空落落的,不知道是为什么。这个故事,就在草房子的第一篇,也是我读这本书第一个了解到的主人公。
品读《草房子》之<艾地>
每当我回到乡村的时候,脑海里总会出现一片艾地,还萦绕着苦涩的香。
一个老人,顶着一头白发,背上可以过山车,可她依旧还是不愿意离开那片艾地。在油麻地小学建好之前,她就在那里住了很久了。
秦大奶奶的丈夫叫秦大,早就离开了人世。在秦大生前,他们最喜欢种的就是艾草。在油麻地小学运输材料的时候,秦大奶奶就没有走。她对那片艾地肯定有一片深情,才会保持着那股决心。
后来,政府为秦大奶奶在很远的地方建了一个屋子,并且叫人去告诉秦大奶奶,让她搬到新房子里去住。后来,秦大奶奶死活都不愿意,最后是被几个民兵给扛过去的。而秦大奶奶也是打算以死相拼,可她怎么可能打得过好几个大汉呢,就这样,被扛着带到了她的新房里。
她的心里肯定很挣扎,她心里,肯定也会有一个小小人在喊着:“学校是造福子孙的大业。”而她自己对之前记忆的眷恋,也是另外一个选择。
结果,那新房才没住多少天,秦大奶奶又弄坏了窗棂,逃了回去。不管扛走多少次,她都会回去。可那一次回去的结果,也让我很难受——屋子和艾地都没有了。
就这样,秦大奶奶的艾地和茅屋就成了桑乔的眼中钉,恨不得立马拔掉。后来,秦大奶奶开始跟学校杠上了,学校会拆了她的房屋,会拔了它的艾草,但始终不会让秦大奶奶离开这里。而他们的斗智斗勇,也是这样展开了。
后来,秦大奶奶改变了,不再那么死板了,也了解到了他们苦心,也都互相包容了对方。在我看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劳来自桑桑。桑桑是最开始真正叫秦大奶奶“奶奶”的人,秦大奶奶就开始有了一点点的变化。
后来,当秦大奶奶真正地跟孩子们打成一片的时候,她却要搬走了。就连桑桑去问秦大奶奶,也没有问出个所以然。
秦大奶奶搬走之后,还是会有人去找她,她已经被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们给记到了心里。秦大奶奶在这段时间里,对于一个老人来说,为油麻地小学做了太多的事情,也让油麻地小学的师生都对她有了一个好的印象。
想必,那些人的心里也在回想秦大奶奶走过的路,也同样充满坎坷。互相多一份同情,才会真正的了解到人生。那些时候,我也能体会到秦大奶奶的心理。
总有很多时候,自己想守护的,正是阻碍别人发展的。秦大奶奶在桑桑他们的感化下,还是选择了离开,虽然那些人已经不想让她离开了,就连面对学校要坚持一丝不苟的桑乔也一样,想挽留她留下来。
但秦大奶奶心里的艾地,还是会散发着苦涩的香,顺着风一路流传。播撒她一生的故事。情感的抑扬顿挫,和事实的蜿蜒曲折,总会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法,去面对完美的成功。
品读《草房子》之<红门>一
当我路过城中村的时候,总会看到一扇中型的朱漆大门,而一看到那有两人高的红色大门,就想起了《草房子》里的朱漆红门,也就是杜小康家的大门。
他家可是油麻地里的大富翁,生活的质量是别的人家的两倍。别的人家冬季和夏季的衣服都只有一套,流汗了就得洗,就得穿着另外一个季节的衣服。杜小康家则不同,家里甚至还开着一个小卖部,自己还有一辆自行车。
他的爸爸叫杜雍和,杜小康自己也是班长。班上有少数人都怕杜小康,不是因为杜小康是班长,而是去他家店铺买东西的原因。那些人到了杜小康家买东西的时候,一看到杜小康,总会有一种心虚的感觉,好像自己的东西不是买来的,而是偷来的一样。
桑桑才刚刚转来的时候,杜小康就可桑桑结下了梁子。在我看来,杜小康面对什么都是十分冷淡的,甚至是有点奇怪。可当发生另外一件事之后,我对杜小康的看法又不同了。
那一次,他们到田里去割柳枝做筐子,可有十几个人没有带镰刀。杜小康跟他们的老师蒋一轮报告了之后,就跑回家里,向杜雍和要了那十几把镰刀,说用之后再带回来。他带着十几把镰刀来到了柳林,把镰刀分给了那几十个没带镰刀的孩子。
还有一次,他们去离油麻地学校两公里以外的麦迪割麦穗,才到中午,就集合准备回去,因为路太远了。在它们回去的半路上,却出现了断桥,中间的木板被撞掉了,他们过不去。
一直到天黑的时候,才来了个摆渡人,叫毛鸭。毛鸭先是死活都不肯带人,但杜小康一出面,毛鸭自知理亏,他还欠着杜小康家几笔账呢。
后来,杜小康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桑桑正在和伙伴玩着“贼回家”的时候,把他的伙伴都给叫走了,去吃糕点。桑桑和杜小康的关系就这样僵化了。
过了段时间,杜雍和要出海经商,结果和大船碰撞,钱全部亏光了。杜小康和杜雍和也只能养鸭,就连上课都上不起,不再是之前的红门大户。
而在这段时间里,杜小康和桑桑也都和好了,因为杜小康也放下了少爷性子,并且互相也了解到了对方的性格。
杜小康的父亲也是因为那件事故而生病了,大红门内的空间变得很空很空。最后,杜小康家的债主又来了,气势汹汹地要他们还债。而债也没法抵了,就只好把大红门拿去还债了。
最后的结尾,很有深度,是在桑桑在河岸边帮母亲洗菜的时候,看到了杜小康。杜小康正撑着船,船上有一个消瘦的男子,桑桑和杜小康互相摇了摇手,这一章节的故事就结束了。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结尾,我也很想知道后面的故事是什么样。情感总会有纠纷,但是等到他们互相了解了互相,就会化解纠纷。
不知道,杜小康他们是否再富起来。
品读《草房子》之<红门>二
当我看到两只叫着的鸭子互相追逐的时候,又想起了《草房子》中描写的红门。
这一段故事,也让杜小康和桑桑的关系缓和了不少。这一次,他们父子俩选择靠卖鸭致富,这段时间,也让杜小康学会了更多的东西。
事实没有那么简单,在鸭子都快要成年的时候,一个事件,真正地击沉了赚钱的欲望。杜雍和和杜小康身在外乡,丝毫不知道风土人情,不小心把鸭群赶入了十几户人家养鱼的地方,把别人的鱼苗全部吃了。
最后,鸭子和小船都扣在了那里,而杜雍和也绝食了,最后是被放在门板上扛回来的。杜小康面对这种情景,也没有愤怒,也没有伤心,人家几十户人的希望,就这样没了,他们也是体验过的。当杜小康回来的时候,桑桑也才穿过人海,看到里面的景象。他看到杜小康瘦了,眼中的情感跟他已经不是同一个年龄了,手臂也护着一个篮子,抱在怀里。
第二天,桑桑知道了那个篮子里是什么——六颗鸭蛋,双黄蛋——杜小康父子归来的全部财产。这里,我有了一种感动的感觉,我也隐约能感觉到,杜小康的心性还是没有变,但一点点大少爷脾气也没有了,仿佛是一个同龄又高深的人。
现在,杜小康想要的,就是去学校,不能有被别人孤立了的感觉,他要像以前一样上学,为此他也想到了好方法。他打算卖东西,但没有进货钱。他的计划既然是对桑桑说的,桑桑总不可能不帮好朋友吧。
果然,桑桑从他的鸽舍里拿出十只鸽子,把卖出去的钱全部给了杜小康。杜小康也成功地买来了第一批货,都是像橡皮泥、糖那一类的东西,在校门口生涩地跟路过的同学和老师打招呼。东西准备好了几天了,只来了第一个顾客——桑桑。
后来,经过桑桑的鼓励和劝说,杜小康还是留了下来,果真卖出了东西。可卖出这些零碎的东西还不了债,欠的债也太多了,他们可以说是身无分文,杜家的宅子也十分空虚。
就这样,让杜小康看了十四年的红门被摘走了,桑桑和杜小康也在一旁看着。桑桑则感觉到,杜小康的手开始颤抖了,并且抓得更紧。
我能体会到,一种陪伴了自己很久的东西消失的感觉,那是一种十分空虚的感觉。红门的消失,也是我心里的一种失落,面对这个故事的失落,我有点弄不清楚,为何命运一直要捉弄人,到最后却让人无法反抗命运。
杜小康的故事结束了,带着和别人的千丝万缕关系,在他的生活里他是自己的主角。看到结尾的时候,会有一种强大的心理上的力量,让你想要了解事情的结果,这一种朴素的神奇,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一种带着悲哀的乡村故事,也有一点一点的转折。
杜小康在我的眼里,一直是一个要强的人,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我似乎看见了,他正站在红门旁,笑着。
黄海:2008年出生,蒙古族,海南作协会员, 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中国小学生作家分会主席,海南创意文学院学员,海口秀峰实验学校6年级学生。有500余篇首诗文发表在绿风、扬子江、台湾秋水、西湖、海燕、千高原、青年文学家、四川诗歌、中文自修、海外文摘等文学杂志和中国青年作家报、语文导报、金融时报、中国海洋报、华声晨报等。中国作家网等发表诗文千余篇首。已发表长篇《慕辰游》、出版万行诗集《黄海诗四百》。中国作协《文艺报》半版重推组诗、《西湖》两期重推四篇小说、《振风》推出6篇小说、《当代教育》发700行长诗、《华星诗谈报》和《世界日报》等整版刊发诗歌。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选》、《中国当代诗歌选本》等数十个选本。获《诗刊》征文少年组铜奖、中国诗歌艺术少年奖、2019上海儿童文学原创征文学生组一等奖、第七届中国儿童诗歌大赛二等奖等。《海华都市报》连载长篇《我是猫》、中篇《暹罗山》、4000长诗《释迦摩尼》及历史长诗近百万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