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舅,在弟兄中排行老三,因此,我叫他三舅。三舅曾就读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省农校,毕业后一直在乡政府工作,其间曾当过副乡长,最后从文书职务退休。虽然他的一生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务员,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他在我的心目中却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一个叫我永远怀念的人。
自小,我就喜欢我的三舅。那时,我家很穷,缺吃少穿的,一年里母亲都很少给我们姐弟仨买新衣。那年冬季,三舅来我家了,除了照例给母亲一些接济外,还问我过年想要啥。当时流行戴军帽,我不假思索地大声说:“舅舅,我要一顶棉军帽,就像雷锋叔叔头上戴的那种。”“好啊!有志气,想当军人吧,我给你买。”三舅爽快地答应了。跟往常一样,三舅骑着自行车风尘仆仆来的,喝了几口水,聊些家常,又急急忙忙走了。我当时很纳闷,怎么很少看到三舅在我家吃饭呢?现在我才明白过来:原来三舅经常借口有事要走,是为给我家节省下一顿饭哩。那时还是生产队,一年能分配到的粮食都紧巴巴的,不够吃。可想而知,买一顶棉帽子也得好些钱吧。或许现在我们认为那算不得什么,可八十年代的人一年能挣几个钱呢?但年幼无知的我,只想得到棉帽子,并没有想三舅有钱没钱。于是,在三舅走后的那些天里,我每天都盼着三舅快点再来。如我所愿,一周后,三舅来了,给我送来了一顶崭新的黑皮帽子。皮帽子的前额外翻,外翻的毛绒里镶嵌着一颗闪亮的红五角星,帽子两侧有大护耳,大护耳上有下巴带。这样,天暖时,两边大护耳可以外翻拉至帽顶绑住;天冷时,两边大护耳可以拉下系在一起,起到了护耳护脸的作用。又因为是皮帽子,所以下雪天也不怕雪水浸湿帽子。我从三舅手中接过帽子一试,不大不小,正好。这让我喜出望外,没想到三舅真会买东西,这顶帽子好像专门是为我订做的。有了那顶皮帽子,整个冬天我都不觉得冷,而且在同学面前美美地显摆了好一阵子。
上小学时,因为我学习很优秀,到考上初中后,三舅便托人把我转到了县城中学念书。到现在我依稀记得,那年开学,是三舅带我去中学报的名。有段时间,三舅曾到县灯具厂作为挂职干部锻炼过,所以,他在县城也认识不少人。正因为这样,那天,他带我直接去了校长办公室,向校长说明了我的情况。具体说了些啥,我记不太清楚,大概是说,我是棵好苗子,希望在咱县城的学校能得到好好地栽培。从校长办公室出来,我们就去班主任老师那里报了名。在报名之后,三舅又不厌其烦地向我的班主任老师介绍了我的一些情况,希望老师能严格要求我,也能照顾我这个从农村来的孩子。由于三舅要上班,在帮我安排完住宿后,就匆匆离开了。我把他送出校门,然后站在门口,目送着三舅离开。三舅身材高大,穿一身灰色的中山装,身姿笔挺,走起路来两臂自然前后摆动,那姿势,俨然一个刚从部队复员的军人,有模有样,神采奕奕。那一刻,三舅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海,时至今日,我仍然觉得三舅还活着,他并没有走远。
在我上学期间,三舅时常来学校看望我。除了给我一些生活费之外,还问我习惯学校生活不,想家吗,学习顺利还是困难等等。想想看,我一个远离家门的学子能时常得到三舅的爱抚,那是多么温暖和幸福啊!我也常常想,人们把舅舅称作舅父,这话一点也不假啊,三舅就像我的父亲一般无微不至地关心我,帮助我,激励我,让我度过了那段孤苦无依的求学生涯。上高中时,我还在原来的县城,但那时我已经熟悉了县城的生活,也有了相交甚好的朋友,再也不觉得有多么孤苦伶仃和无依无靠了。由于工作的需要,三舅被调到离开县城的乡镇工作,他虽然不能经常来看我,但是倘若来县城办事,他一定会来学校看我的。有一次,估计是周末吧,他带我去逛街。回来的路上,他语重心长地说:“三年的高中说慢也慢,说快也快,不知道你将来想干什么?”在三舅面前我没有什么可隐瞒的,三舅是个乡镇干部,工作很辛苦,那时候,他们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自行车,那还是自备的,乡政府不可能给机关干部们每人配发一辆公车。他们每天的工作,不是骑着自行车上县城出差,就是骑着自行车下乡办事,尽管如此,我依然觉得能像三舅那样跑来跑去为人民服务也是件引以为豪的事。所以,当三舅问我将来想干啥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将来像您一样做一名公务员,为老百姓服务。”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三舅对我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了。在我眼里,他就像一面鲜红的旗帜,指引我朝着目标不断前进!
只可惜,当公务员的愿望我未能实现,却有幸做了一名教师。当然一个人的命运不一定都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被分配到偏远山区教书。那时,我很苦恼,很伤感,也很失落。我认为那地方穷山恶水,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条件艰苦,在那样的环境下我很难适应,也很难快速成长起来,这跟我起初的美好设想相差甚远了。当我把自己内心的苦楚告诉三舅时,三舅脸上显出从未有过的严肃表情,他说:“事在人为。在哪里都是工作,年轻人就要吃吃苦头,去艰苦的条件下锻炼,况且,那里最需要你们这些有活力和新思想的年轻人去工作,去奉献。比起我们那代人,你们算是最幸运的了……”接着,他给我讲起他的求学生涯和奋斗经历。“那年,我是村上唯一考上高中的孩子,那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就读的高中离家有二十里远,我每周周末回一次家。每次从家里走时就带足一周的口粮——干粮和咸菜。每顿饭都是开水泡馍,就着咸菜吃……”三舅的讲述,叫我明白现在的日子好多了,要好好珍惜才对。随后,他继续开导我说:“你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你又喜欢看书,不妨利用闲暇时间好好看书,朝着文学这方面发展。”三舅的话令我茅塞顿开,工作之余,我博览群书,读读写写,不仅提高了个人素养,还开始走上文学之路,为今后的进步创造了机遇。
我现在能有今天,全是仰赖三舅对我的无私帮助和耐心教导啊!其实,成家立业的我,在三舅面前永远是个毛手毛脚、不谙世事的孩子,有许多生活的难处需要三舅帮忙,有许多人生的困惑需要三舅指点,还有许多待人处世的学问需要向三舅请教……而对于三舅来说,我欠下的恩情却越来越多,还未报答一二。可是,时不我待,三舅于2017年4月6日因病逝世,享年71岁。言至于此,我已泪眼婆娑……
【吴利强,教师,陕西陈仓人,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中国散文家》《中国青年作家报》《延河》《华夏》《散文选刊》《教师博览》《教师报》《文化艺术报》《西部法制报》《西安晚报》和《宝鸡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