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会员作品 >> 刘学刚:拾味纪
    刘学刚:拾味纪
    • 作者:刘学刚 更新时间:2019-12-11 08:36:47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2223

    曹丕在《典论》中有言:“三世长者知服食。”魏文帝的意思是说,知华服美食之道,须是三世仕宦者,有长期的清雅环境和饮食文化做底子。想知而不可知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些仕宦之家的食单是代代单传的秘方,不与世人共享。

    我的故乡有一传统名吃曰芝畔烧肉,工艺是先蒸煮后熏烤。食材是皮薄、瘦肉多、肉质细嫩的长白猪。蒸煮时须放一个裹有36味中草药的沙袋,烤肉时以红糖、谷糠铺于锅底,熏染猪肉至橙黄色,且有一股淡淡的燎烟香味。有着画龙点睛之妙的沙袋更像一个魔幻宝盒,藏着物物相融的自然之道。明初,靖难之役爆发,君臣奔窜。相传有一季姓御厨昏厥在逃难途中,被芝畔人刘孟广收留,细心赡养。三年后,季某患病,临终前告以实情,并以大明宫廷的御膳烧肉秘方回赠善心人。36味中草药里有豆蔻、砂仁、肉桂、八角、茴香等几种,可谓路人皆知。其他草药以及草药配伍,知者寥若晨星。至于蒸煮熏烤火候的拿捏,则须多年的揣摩与实践。

    古代的食单有名目,有食材,有做法,记录着厨人对生活的认真,以及对美味的理解和表达。南宋泉州才子林洪虽为进士,却无意仕途,迷恋恬淡隐逸的生活,常以林逋七世孙自称。梅痴林逋在孤山种梅,种了360株,也写写诗,其中有这么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洪也酷爱梅花。梅花是宋人的精神徽章。梅花飘落如蝶,诗人不忍见其零落成泥,捡取落梅残瓣,洗净,从雪地里舀取新雪,与白米同煮,待粥将成时,撒入朵朵残红,煮一二沸,梅粥即成。梅粥、汤绽梅、梅花汤饼、蜜渍梅花、山家三脆等近百种美食,被林洪记录在一本名为《山家清供》的书里。这部《山家清供》不尚奢华,推崇山舍清谈,所记多为山野食材,材料易得,烹制方法各不相同,更有诗文掌故把寻常饮食诗化为回味无穷的情感记忆。

    我觉得,林洪很像小时候的我。譬如,他把初夏鲜笋唤作“傍林鲜”。采了嫩笋,在林缘扫叶煨笋至熟,刀戳剥食。如此,在河畔煮刚出水的鱼,叫“起水鲜”;在地头烧新摘的大豆,叫“傍地鲜”。儿时的我们用两块砖头搭了灶台,搁上两个耳朵的小锅,煮鱼。最妙的是地头烧豆。秋末时分,收割大豆,经常要烧几棵豆香香嘴的。大豆须整棵收取。斯时,豆叶灰黄,豆棵豆荚皆浅黄。寻几片干树叶,引燃豆棵,火苗蹿跳的时候,豆棵豆荚噼里啪啦地响,犹如一挂挂喜庆的鞭炮。待树叶豆叶燃烧成灰,脱了上衣,两手握住衣领两端,像大蒲扇一样扇动几下火堆,灰烬如蝇四散,露出圆不溜丢、黄不溜秋的大豆。豆粒用手捡了,往嘴里扔,入口一咬,嘎嘣一声,满嘴喷香,听着都让人唇齿大动。吃上一阵,嘴角被豆草灰给染黑了,看着对方滑稽的样子,一个个笑得直不起腰来。

    林洪又像一个遥远的我。踏雪寻梅,寻茫茫雪野上那一群沸腾的神,拾取落英熬粥喝,干花当香烧,从味蕾到心灵,无一不被梅花抚慰着。我们的味蕾是有记忆的。置身雪天火炉、仙乐飘飘、皓腕把盏、儿孙绕膝这样的饮馔环境,我们的味蕾异常地活跃,记录着食物的酸甜苦辣,记录着人与美食相遇的小确幸和小忧伤。

    我的母亲识字不多,她一定没读过《山家清供》,但她对食物的态度和书中观点惊奇地一致。拔萝卜碰掉的萝卜缨,拔秸棵碰到的茄妞子,母亲都宝贝得不得了,洗净、晾干、粗盐腌制,使它们得以重构生活的甜美。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摊的煎饼。玉米、瓜干、高粱,甚至荒年的榆树皮,均是她的食材,都能摊成大而薄的煎饼,卷起来有拇指那么细。粗粮变细粮,并把食物的芳香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这是对生活的升华。许多这样的吃食,在多年以后的品味或回忆之中,都是回味,它们牵连着过往的时光。

    我写《食客辞典》,写的是食单,是人间风味与味蕾相遇的时刻,也提醒自己,在寻常的吃食里认真地理解生活,学会生活。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