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刘运飞:高家花屋的故事
    刘运飞:高家花屋的故事
    • 作者:刘运飞 更新时间:2019-11-25 10:47:20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342

    2019年10月9日,位于湖北省竹山县竹坪乡解家沟村的“高家花屋”被授予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为了一探究竟,驱车一睹其风采。

    来到解家沟村委会,沿只有一车宽的水泥路盘旋而上,至半山腰现一平缓之处,便见“高家花屋”。


    宫廷式古建筑

    车停稳当,一座“八字”门楼首先映入眼帘。底座呈长方形,整石雕刻,高浮雕的技法娴熟,花纹清晰可见,四角有突出的虎爪,外观像茶几。八角墙上下镶嵌两块石雕,下为凹形浮雕,雕刻花鸟虫鱼。上为凸出的平面石雕,上书纪念白求恩的话,显然是近代书写的。左右对称,相对而出。

    门槛、门墩、门方、门楣、门顶板皆用上好的石材雕刻。门楣上方“庆衍共城”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圆润饱满。

    八字门上方的马头墙,飞檐翘角,左右相对,两只朝天吼置于望柱之上,怒目圆瞪,对天咆哮。屋檐下,门楣上,外悬木刻的挡梁,屋檐下形成以容3-4人的空闲之地,满足主人开门迎客、出门送客之需。

    八字门楼外延墙青砖石灰浆砌,下半部分石条外扣,历经风雨雪霜,未见裂缝。屋檐下的有一整排石雕,像是圈梁,石雕上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色彩艳丽,红蓝黄黑仍清晰可辨。

    门前石阶13级,殊不知,这石阶是整块石条铺就,足有5米长,重约1000斤以上。

    从八字门楼和石阶,可看出建筑的匠心和考究。

    高家花屋是一幢三进三出的建筑,依山就势,依次抬高。中庭和后院除地基石头砌成,其它为木石结构。每根柱子下面都有柱础石,隔扇、门槛等都用石条做铺垫,不直接接触地面,免受潮变形腐烂,这也是高家花屋能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

    柱础多为鼓形,高2尺有余,有莲花座、银锭座、花鸟虫座等。门窗格栅极尽雕刻之能事,有人物、花卉,有山水、动物,人物或须发毕现,顾盼生辉,或厮杀混战,生感动人;花瓣翻卷有致,花叶抑扬纷披,自然生动;动物憨态可掬,具体而微;山水玲珑剔透,繁而有序,均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庭的阁楼有一个大戏台,建造工艺精美,犹如宫殿。不难想象,当年夜夜笙箫,歌舞翩跹,主客把酒言欢,吟诗作对的场景。

    据记载,春秋时,高氏始祖高柴公在楚国被封为共诚侯,其子孙自汉以后出将入相,成为名门望族。高家花屋建成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其门楼为八字门楼,其大门台基较高,门口比较宽大敞亮,房梁全部暴露在外,类似“广亮(梁)大门”规制。按照明清时期的建筑规制,广亮大门只能被官员使用,官署衙门才可以建八字门。有“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俗语。清朝时,高家家族誓不为官,建此等规格的建筑,是冒杀头危险的。

    究其原因,也可能高家花屋“养在深山人未识”吧。

    前庭的右厢房住着一家老夫妇,男女主人见有客人自远方来,立马搬来椅子让座,装烟倒茶。男主人热情好客,很健谈,年方79岁。问起尊姓大名?姓高,解放前名“福后”,解放后名“福全”。一听这名字,高老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

    高老介绍,他是解家沟高家第9代传人,也是唯一一家住在高家花屋的高家人,当高家花屋的守门人已30多年了。高老讲述了高家花屋的故事。


    千里大迁移

    明末清初30多年的战乱,致四川、陕西等大片地区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据《四川通志》记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天府之国变得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康熙7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向康熙皇帝上奏,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康熙33年,《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并出台了很多招纳移民的优惠政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乾隆年间,高家一世祖高启元带着一家老小汇入了大迁移的洪流。一路上鞍马劳顿,风餐露宿,行至竹坪乡境内,人困马乏,筋疲力绝,便停下来小憩。

    但见这里气候湿润,良田美池,且不易受外来侵扰,强盗土匪未曾有。一家人商量,就此安顿下来,折枝盖屋,耕田种地,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可好景不长,高启元在与当地人田界地畔的争斗中,被人活活打死。此时,高启元与妻子高龚氏唯一的孩子高方才3岁,孤儿寡母,疾苦伶仃。

    高龚氏倔强执着,她一面讨米度日,一面向衙门告状,为夫伸张正义。

    小高方自小懂事,每每出门从不远走,在附近小河、秦家沟等地讨米,当天折返,讨回来的东西悉数交给母亲。到了能帮人干农活的时候,给大户人家当长工,从不要工钱,唯一的要求就是,每顿多给一碗饭。他总是先给母亲送饭,待母亲吃了,自己再吃。

    可时间久了,遭东家白眼,小高方就省下自己的一碗饭送给母亲。一场家庭变故,使小高方在屈辱和饥饿中,艰难度日。


    雪夜葬母

    官司打了18年,从郧阳府传来好消息,“赢了!”。赔偿高家1600担课。此时的高母已是耄耋老人,生命即将走上尽头。

    一日,远方走来一地理先生,高母见客人来,打了2个荷包蛋为客人充饥。不几日,地理先生又至,高母将仅有的6个鸡蛋给客人吃了。高方念母年迈,便请地理先生为母看一棺地。地理先生应允,便指了一处,此处为“仙人撒网享富贵”。高方好奇,请地理先生为自己也看一棺,地理先生指了一处,说此处“猛虎跳杆出大人”。

    翌年,高母病逝,天降鹅毛大雪,足有1尺厚。高方用草席卷着母亲,一人将母背至墓地。奇怪,别处厚厚的雪,墓地周围干干净净,一点雪没有。月黑夜静,借着雪的亮光,高方下葬了母亲。

    此时的高方已20出头,为免受白眼,他做起了货郎。挑着担子,进千家门,吃万家饭。

    一日,高方到一户人家,不留神,一个趔趄,险些摔倒,顺口一个“唉哟,妈呀!”。正好屋内走出一慈祥老妇,他以为高方叫她,听了高方的身世,便认高方为“义子”。得到母亲般的关怀和照料,高方欣喜若狂。

    住了数日,老妇告诉高方,明日向西走20华里,有一山洞,你挑着担子进洞。高方照办,进洞中发现金碧辉煌,耀眼夺目,满地的金银财宝。高方挑了2框,返回,再不见老妇。

    高方的生意越做越大,竹山、竹溪、平利都开设当铺。竹溪城一条街,除了县衙外,全是高方的店铺。

    得高人指点,高方回乡建高家花屋,以鼎盛世业,报效先祖遗志。

    花屋建造了整整30年,至嘉庆16年才告完工。嘉庆16年(1811年)。此时,高方已经去世20年了。


    黄金庵山半坡

    民国32年(1942年),中原大饥荒。 “水旱蝗汤”四大灾害轮番袭击中原地区的110个县,粮食3年绝收。加上国民政府谎报灾情,救灾不力,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地的土匪念及高家花屋的富有,欲纠集一伙坏人,连夜偷袭,盗取金银财宝。

    是夜,月黑风清。一伙盗贼来到上脚下,欲行不义之举。突然面前现一巨人,巨人坐在半山腰,挺着硕大的肚皮,把脚伸向山脚下的小溪中洗脚。一只草鞋放在溪边,足有1丈2尺长。巨人背后金男金女,排成队列,手持大刀长矛,威武雄壮。

    巨人口中念念有词:上寨的是南瓜,满山爬的是行家,钻洞的骒马(青蛙)。

    这阵势还敢了得,一伙盗贼吓得丢盔弃甲,慌忙逃窜。

    这就是高家花屋在300年的历史中,免遭破坏,幸免于难的原因。


    后记:

    高老已年近80,质朴纯粹,热情好客,突破不与外人说的传统,孜孜不倦的讲述,让人敬佩!

    高老的讲述有一些历史真实。很明显,不乏有杜撰的神话,我们信其有,也信其无。但是,人们崇尚勤劳、果敢、坚毅、善良、诚实的本性闪耀着夺目的人性光辉,永远传唱,常唱常新。

    高老是高氏家族的后裔,打出生起就住高家花屋,从未离开。政府给他建设了易迁房,他说住不惯。花屋是高家的根,也是高家一脉相承的流传。保护花屋、赞美花屋、歌颂花屋背后的故事,是高老心中的神话!


    刘运飞,现在湖北省竹山县市场监管局工作。爱好文学和摄影,作品散见于《十堰日报》、《新长江文学》、《堵河》杂志、《中国文明网》等,曾获红盾文学征文三等奖。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