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北京的银幕和舞台非常热闹,且都和一位编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她就是何冀平。由她编剧的电影《决胜时刻》已于9月20日在全国上映,同样由她编剧的舞台经典名剧《德龄与慈禧》在保利剧院盛大献演,都获得了强烈的反响。其中,《决胜时刻》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由博纳影业主投的弘扬主旋律献礼大片。作为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重大革命历史电影题材,《决胜时刻》有与以往不一样的银幕表达。特别是注重刻画老一辈革命家叱咤风云、指点江山、扭转乾坤伟大形象的同时,也浓墨重彩地刻画了陈有富、田二桥、孟予那样的普通青年人作为历史推动者的动人形象。放映的影片中不仅有唐国强、刘劲、王伍福等老牌明星所扮演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还有黄景瑜、王丽坤、聂远、张涵予等年轻的流量明星扮演的年轻革命战士或是其他重要角色。这自然有何冀平为吸引作为当下主流电影观众的年轻人观影兴趣的考虑。但更重要的是,何冀平经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认为当年的那场革命本身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众多年轻的革命者共同奋斗才能取得最终胜利的。英雄史观和人民史观的合二为一是这部影片着力表现的主题。在当今世界风起云涌、面临多事之秋,我国改革又正在深入发展、需要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砥砺前行的重要历史关头,《决胜时刻》成功塑造了新老两代革命者的形象,能够更好地吸引不分男女老幼的几代中国观众了解这段重大历史。观众不仅了解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立下的丰功伟绩,也了解到当年我们的胜利,同样离不开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像《决胜时刻》中的陈有富、田二桥、孟予、田二桥父亲那样的普通人参与革命、牺牲生命的壮举,离不开像影片中陈有富、田二桥和孟予那样的年轻革命者的努力和奉献精神。该片激励广大观众为了完成我们在当今新时代正在承担的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不管前路有多少艰难困苦,我们都要共同奋斗到底!
何冀平创作《决胜时刻》经历了诸多艰辛。联想到何冀平几十年创作经历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戏比天大、耐得寂寞、自有芳华的创作精神,的确是年轻同行们学习的榜样。当初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和影片监制黄建新曾为找不到合适的编剧而发愁。幸喜由张和平钦点了何冀平,而且张和平特地补充说,已定于2019年9月公映的《决胜时刻》的编剧非何冀平莫属。何冀平虽早就移居香港,但她与张和平曾任院长且作为她娘家的北京人艺素有合作。所以尽管她手头“文债”很多,但对于张和平力荐她担任《决胜时刻》的编剧,她自觉不仅无可推脱,还应该勇敢承担。而张和平之所以力荐何冀平,也是因为他太了解何冀平了。他知道何冀平从30多年前入行以来,就以耐得寂寞、潜心创作、诚信守诺而为人所敬重。
何冀平从小就是学霸,尤喜文学。因为“文革”的原因,她自北师大女附中毕业后,在工厂当过工人。1978年她入读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编剧专业之前,在编剧方面,她就以一名工人编剧的身份在行内崭露头角。1982年自中戏毕业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赵起扬慧眼识珠,她由此成为北京人艺的一名专业编剧。1988年,何冀平为北京人艺创作了《天下第一楼》,那也是她的舞台大戏成名作。上世纪90年代初她因家庭原因移居香港后,电影导演徐克约见她说,我看过你的《天下第一楼》。你能把一个大酒楼写得那么精彩,那你一定能写好一个小客栈。于是就有了何冀平编剧、徐克导演的新武侠经典电影、至今盛名不衰的《新龙门客栈》。那是何冀平第一次写电影。写《天下第一楼》的时候,何冀平在北京和平门烤鸭店体验了两个多月的生活。从开始时师傅们怀疑她是卫生局检查食品卫生的干部而对她敬而远之不理不睬,到手把手教她烤鸭技艺,直到她考取了烤鸭专业的二级厨师证。在北京人艺排演《天下第一楼》的剧本围读阶段,不少人怀疑年纪轻轻的她怎么能写出这么一部含义隽永的老北京大酒楼的戏。然而当一些老艺术家在现场向她提了许多有关烤鸭专业的技术难题时,何冀平竟然没有一个答不上来的。写武侠电影剧本《新龙门客栈》的时候,她坚持在原故事框架中增添了张曼玉和林青霞扮演的两个人物的对手戏,也使整个电影的情节色系和情感色系更加绚丽多彩。2016年创作由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时,她采访了许多人物原型,并为此悟到了这部抗战电影的主题,就是普通人创造了历史。她塑造的周迅扮演的女儿和母亲之间,虽然道不相同,理念各异,但母女情深,最终在抗日这条道路上殊途同归,人物形象感人至深。而有意思的是,那部电影的片名《明月几时有》,竟是她将30年前为原名叫《夜上樊楼》,后来叫《天下第一楼》的剧本重新改名的时候,偶然在一本叫《对联大全》的书中看到的一副对联而触发的灵感。那副对联是:“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只三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这对联大有来历,据说是康熙皇帝出的上联,纪晓岚对的下联。纪晓岚30岁考中进士,他享有文名之时,起码与康熙帝隔了30多年。何冀平因看到这副对联触发灵感而将《夜上樊楼》改为《天下第一楼》。用她借北京人艺老艺术家苏民的话说,《夜上樊楼》这个剧名不太响亮,不够有力。改成《天下第一楼》后,果然格局和气势就不同凡响了。而2016年创作的电影剧本《明月几时有》,其剧名还是得益于30年前看到的这副对联,真是奇妙至极。
今年已近70岁的何冀平于2018年9月底答应接受《决胜时刻》的创作任务。当时,这部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大片尽管还没有剧本,却已经定档在2019年的9月下旬于全国公映。时间如此紧迫。何冀平一如既往,闭门潜心创作。在接下来的4个月时间里,她搜集、研读了几百万字的资料,琢磨创作思路,打磨故事大纲和剧本细节。大纲第一稿出来后,就博得了出品方和监制、导演等主创团队领导的击节赞赏与一致通过。剧本出来后也同样如此。成片出来,到了在北京路演点映,又收获了一路赞叹。从何冀平作为工人业余戏剧作者到专业剧作家近40年的创作历程中,她始终秉承戏比天大、人物是剧本中心的信念。为了创造出坚实的人物形象,她总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深入生活、采访亲历者上面。功夫在诗外和功夫在戏外,指的是诗人和剧作家首先要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参透生活,耐得寂寞,潜心创作。要摆正自己和国家、民族、社会、大众的关系。为时代、为国家、为民众而写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何冀平说她接下来还有好几部作品要写。我们祝愿她不断为观众奉献出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