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南非世界杯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项真正的男人运动,吸引世界数以亿计的眼球,多少爷们为此熬夜喝彩,甚至狂热而“生病”请假。不惜准备专用耳塞对抗“呜呜祖拉” (一种构造简单最大能制造127分贝噪音的长喇叭,那喇叭声就像一亿只苍蝇在耳朵里狂叫),看着这些驰骋绿茵场的悍将,看着一个个精彩的进球,看着足球精英们的激烈角逐,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之余,难免感慨“如果能看到中国猛男的身影就好了!”可就凭中国队目前的实力行吗?在国际足联公布的本月国家队排名榜上,中国队排在第83位。这种水平就是“保送”进世界杯,能有所作为吗?
2002年日韩世界杯,日本、韩国两支东道主种子队不用比赛,中国队借此“旅行”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然而,振奋国人了吗?最终被灌九球外加一个零蛋(0:2输哥斯达黎加 ,0:3输土耳其, 0:4输巴西),梦游于日韩。而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在南非又有出色表现:韩国2:0胜希腊,日本1:0胜喀麦隆,实现开门红,令我们垂涎。国土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仅200多万的斯洛文尼亚不但打进世界杯而且首场1:0力克阿尔及利亚,更让我们汗颜。
时下,“伪娘”成为热词,男孩问题引起大家格外关注。活泼好动、调皮捣蛋的“麻烦”男孩在姥姥、妈妈、保姆,女教师,这样一种周围全是女性的氛围中成长。在班里“被女班干部管得死死的,有时还被一群女生指着鼻子辱骂。”稍有“出格”,便遭来“谆谆教诲”“低头认罪”,久而久之“棱角”磨光,变得安静、内向、乖巧、胆小怕事。失去挑战困难的勇气,失去自信心,失去竞争力。男孩固有的阳刚、勇敢与坚强渐行渐远。以至留下后遗症,男孩子终身“缺钙”:少了阳刚气,多了“娘娘腔”。 难怪中国青少年教育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在《拯救男孩》一书中,认为“男孩已到了悬崖边”。产生了“男孩危机”。都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中国做了不少尝试,可 2004年的国奥队,曾经的“超白金一代”最后也变成了一堆破铜烂铁,如今这些“伪娘”能托付此重任吗?
许多学校出于安全考虑,连过去我们认为非常有趣的郊游都不提倡甚至是禁止,家长更不愿意让独生子女参加足球这类高危险的活动。缺乏群众基础,参与面越来越小,据中国足协在2007年的官方统计,十来年光景,中国男子足球注册人口从高峰时的65万人下降到3万人。这种氛围能冲击世界杯吗?
我等不是专家,无法对中国足球把脉问诊,但坚信“伪娘”是到不了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