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在场 >>  理论在场 >> 杨晓升:《家园》— 城市空间更新的文学标本
    杨晓升:《家园》— 城市空间更新的文学标本
    • 作者:杨晓升 更新时间:2019-03-01 09:14:48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507

    杨黎光是位十分勤奋、创作卓著的报告文学作家,也是一位具有思辨能力的报告文学作家。自2008年以来,他着力于“追寻中国的现代化脚印”长篇思辨体报告文学系列的创作,此前已经完成《大国商帮》《中山路》和《横琴》3部 ,他新近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家园——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是他这一系列报告文学创作中的又一次尝试。杨黎光说,原本他并未计划写这部作品,是罗湖区委宣传部的游说、尤其是罗湖区“二线插花地”火热的建设场面和众多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他。

    杨黎光先前的几部思辨式作品,我并未读过,读他的这部新作《家园》,我感觉这是一部视野开阔、大信息量、扎实厚重的报告文学力作。

    正像杨黎光自己所追求的那样,强烈的思辨色彩,是《家园》凸现的主要特色。旁征博引和夹叙夹议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思辨色彩,同时拓展了作品内容的广度、厚度和深度。

    写深圳罗湖二线插花地的棚户区改造,从治理“城市病”说开去,将其放在世界城市发展史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考察,作者大量引用古今中外城市化建设及建设理想宜居城市的有关名家理论,对“二线插花地”棚户区的改造的必要性、愿景和路径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论证。

    “二线插花地”棚户区的改造到底有多难?专家们异口同声——难,太难了。无论是改造标的的体量,还是产权复杂的程度,即使不能说绝对不可能完成,但难度却是前所未见的。为此,专家们甚至还有了“三个前所未有”的看法:“二线插花地”改造范围之大——前所未有;建筑体量之大——前所未有;复杂程度之大——前所未有。据说,这些身经百战的外地“棚改”专家们,临走留下了这么一句话:这是“中国棚改第一难”。

    然而,深圳的执政者和建设者,却知难而上,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务实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硬是将22处“插花地”总面积达62万平方米的脏乱区域和城市安全隐患改造成清新悦目的城市宜居家园,并由此总结出“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经验。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在开会发言中对罗湖推进棚改的方法作了如下概括:按照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穷尽法律、牢守底线的原则,经过全面摸底调查和反复研讨论证,探索形成了适用罗湖的棚改模式及政策标准,充分体现了公共安全至上、公共利益优先、寻找最大公约数的发展理念和创新务实精神。还提炼出罗湖棚改精神:敢担当,善作为,讲奉献,论实绩。毫无疑问,罗湖的棚改经验和棚改精神,在全国理当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数十年城市化进程和旧城改造中,拆迁是所有城市建设中无法绕开的难题,而强拆一直是诸多社会矛盾中的焦点。以往的社会舆论,无论什么情况,也不追究何种原因,都更多地站在被拆迁群众的立场上,甚至将政府拆迁人员视为侵害群众利益的反面群体。迄今为止,很少有文学作品站在旧城改造和拆迁的正面,客观描写棚改工作人员的艰辛与不易。《家园》的新鲜之处,正在于作者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整个罗湖棚改工作现场的队伍大约有3400多人,主要有三个来源,即罗湖、龙岗两区党委政府的基层干部、罗湖“二线插花地”内原有的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以及法务服务团队,再有一个自然就是天健集团的专业服务队伍。作者从城市空间升级需要的正面切入,全方位展现“二线插花地”改造从初始的宣传发动,到与众多利益相关者(即被拆迁户)签约商谈的动人场景,从9.3万人搬迁再到法治攻坚的历程中,“700多个日日夜夜在这里激情燃烧”的可爱人物群体。

    《家园》饱含热情,浓墨重彩描写了这样的一些“网格员”:周兰英,布心片区的临聘网格员,湖南常德籍人,临近退休,为动员孤寡老人郭勇签约,不辞劳苦连续为此老人送了70天饭;罗楚龙,为找到被拆迁户吴先生签约,长途跋涉直追到武汉,因吴先生到武汉照看生病的母亲;还有由社区工作站人员叶妙城、网格律师李江昊和天健集团玉龙团队梁智亨、苏奇勇共同组成的玉龙“外签队”,曾创造了三天两夜转战粤西3000公里的“签约传奇”。作品同时展现并讴歌了天健集团董事长辛杰及其拆迁建设团队在低利润和多难题面前勇于挑战,肩负起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担当……所有这些有血有肉、既充满热血又不乏温情的感人形象,读来都令人动容、过眼难忘。

    总之,阅读《家园》,我感觉杨黎光的思辨性报告文学取得的成效很明显,与他早期以形象感性和客观描写为主的报告文学相比,这部作品的确更具思想含量,因而内容也更加厚重。

    当然,假若关于中外城市发展理论及材料的引用能有所节制,对思辨性色彩的追求不过于刻意,假若“二线插花地”改造的艰难程度能得以更形象生动和更深入更充分的呈现与开掘,《家园》这部作品或许会更加饱满圆润厚实,可读性和感染力或许也会得到更好的提升和强化。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家园》仍不失为杨黎光献给读者的一部优秀报告文学新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 资讯导航